《西方确指》随方显化度众生;作弃舍观,得离尘欲
菩萨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长寿乐,不思进修。我现仙身,救其迷坠,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请看第十五段:随方显化度众生。随着十方众生不同的根机,显示应化身来度众生。这是觉明妙行菩萨陈述自己一种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觉明妙行菩萨说:“我前面所开示的净土往生一法乃真诸佛心宗。”我们看这些句子都是非常切要的开示。对净土法门本质特点最高的概述:净土一法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的心宗。那诸佛的心是什么?大慈悲心,欲拯济群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心。那么净土一法就是能大畅十方诸佛救度众生本怀的一个法门,最能体现十方诸佛拯救众生的大悲心、大智慧、大善巧、大威德的一个法门。所以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要在自己的刹土宣说阿弥陀佛的大愿,劝勉与会的座下弟子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及伸出广长舌相来证明净土法门的真实不虚,对一切念佛人十方诸佛都要护念加持,就在于这一门彻底体现了十方诸佛的心。所以就称为“诸佛心宗”。这,一切人天得到解脱成佛的“径路”——捷径,你不要走得那么弯曲。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提供给我们,就让我们带业往生,然后到那里一加持就是阿鞞跋致菩萨,得一生补处。它是成佛的捷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是概述了净土法门本质的殊胜,用这个来开显与会的大众弟子。
“现在汝等虽然也有一定的信心,也有求往生的心,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求往生的愿不恳切的话,那就好像入大海而没有获得海底的宝珠——徒劳无益。”这里就把发愿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往生的关键。建立信心之后,一定要发出愿往生的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种厌离、欣求,要从真诚心里面发出来。这一点实际上不容易,我们众生在这个轮回的六道里面,无量劫以来这种功名利禄、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我们都很熟悉。一旦要把它——不仅从行为上而且从念头上彻底放下,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常常我们的愿不恳切,不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所以临命终时也是很难感通弥陀的愿力。“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可不要看轻这一句话,实际上对我们是很大挑战。我们常常是半信半疑,常常往生这个事情的愿不是很恳切。所以常常把念佛做为生活的一个点缀:“我有空就念两句,没有空就算了,生活当中有很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做,我哪有时间念佛呀?”当他说“哪有时间念佛”的话,就把念佛放在了比世间的事情更后退的位置上,往生的愿不是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上。所以这是我们要加以警觉的。
于是觉明妙行菩萨就谈自己,他在晋明帝的时候——公元322至325年。他那一世是一个很贫穷的命运,可能连生存都有问题。由于这样的贫穷潦倒故,他就发了一个大愿:“我以往昔的恶业,这一世受到贫穷的苦报,现在我要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今日不能见到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一切功德的话,我就纵然把生命搭进去,也不退转。”发了一个大誓,这个大誓言是用生命做赌注的。所以修行到一个对决的阶段,就是把生命作赌注。就像闭死关一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这就是要动真格的,一人和万人战,要把无量劫以来的生死铁网给它穿透过去。这是要有大的力量。发出大的誓言之后——这位菩萨那时候还是一个贫穷的凡夫——他就七日七夜一心忆佛念佛。七日七夜是不休息的了,是做好把生命搭进去的准备。这样的来念,得到了念佛三昧,打开了自性的宝藏,见到了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这时候他见的相好光明可是报身佛,因为他是见到阿弥陀佛像遍满十方世界的相好光明。这是得到理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的境界。这个境界那都是破无明的境界了。阿弥陀佛就现在他的面前,为他授决定往生之记。得到念佛三昧之后,也自然任运地过完这一生的生活,到七十五岁的时候“坐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从这里也看到,念佛人不要勉强地中止自己的生命,得念佛三昧有能力往生,也要自然地过完命中的寿命。那么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由于他生前度众生的大愿很殷重,所以一去,就常常再来震旦国,随不同的时空环境、众生的根机来显现化身。曾经示现过比丘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居士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国王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宰相大臣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女人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屠夫、乞丐这些身份。在这些身份当中,或者是顺境,或者是逆境,或者是在主流的教化,或者在隐秘的状态当中去教化众生,都是随顺不同的情形、根机来说净土一法,来引导更多的众生修行佛法。还有我们中国那些道家修仙道,常常不能觉悟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的真常自性,只是耽著修内丹、外丹、周天什么,求长生不老之术,不能思惟进修大乘解脱的佛法,觉明妙行菩萨也曾经示现过神仙的身份,修道教的功夫来接引、引导这些迷失正修的修行人。这就(是)在唐僖宗那一朝他曾经在外道出家的事情。“今天又为汝等发明邪正。”——什么叫邪修,什么叫正修。“来阐述净土往生一法,你们应当一心一意坚定地修行念佛法门,这个(法门)一定不会耽误大家,一定是当生成就。这种信心、志愿一旦坚固下来,能够像我原来一样修行,现前也能见佛。”
最后一个偈子: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四句很平白的话,但是非常值得我们铭记——落实在行为当中。“少说一句话”,我们这张嘴巴——三寸不烂之舌,每天唠唠叨叨说了多少没有意义的话:东家长西家短,足球赛怎么样,哪个国家怎么打仗,什么地方又有好的商品,又有名牌的东西。一天到晚都说这些毫无意义的话。所以少说这些话,拿着时间多念一句佛。没有意思的话都不要说,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我们的妄想杂念,如果能够让它死去——就是无念,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当下我们的法身慧命就活过来了。念佛就是转化念头、打死念头最好的方法。所以念佛要念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古人一般是三万作为底线,或三万,或五万,或七万,或十万;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只提倡一万。如果一万都念不到,一天到晚你的嘴巴唠唠叨叨,就不知道唠叨什么东西。所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尽量不说话,尽量多念佛,就好。
或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
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钱,动瞋恨否?”
答以:“一钱虽微,见夺则瞋。”
“又无故而与汝一钱,生喜悦否?”
曰:“一钱虽微,见与则喜。”
有答以“一钱甚微,与何足喜,夺无可瞋”者。
菩萨曰:“汝能如是,心之清净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浊垢耶?汝等当知,学人洗心不密,见有见无,处处是著,念念皆贪,所以业识纷驰,无暂停止。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顷刻归一。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未尝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故此尘欲,亦从无始劫来,未尝一时一日肯离汝心。身缠心缚,深入尘网,哪得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断贪著,先从一钱之与夺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瞋,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钱,乃至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现、未来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钱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漏消亡,障缘永灭,渐履清净,成就道品。汝等当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碍。”
请看第十六段:作弃舍观,得离尘欲。怎么去舍?怎么去得?“舍得”怎么理解?看看下面。有人来请问:“学人怎么样才能离开尘欲?”这个尘就是烦恼的意思。为什么用“尘”?灰尘是动相的,叫昏扰扰相,而且很多。那怎么能了解这个尘?这就比如一束阳光过来,你再透过阳光看,那个灰尘就很多。灰尘的背景的是什么?在动的灰尘的背景就是不动的空。“空”——不动的空,就是我们妙湛的觉心——真心;那个“尘”就是虚妄的妄想。这个“尘”跟“空”是一体的。这个尘——这个烦恼,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欲望。欲望表现为五种欲望:财、色、名、食、睡。在凡夫层面,追求金钱追求女色——财色,追求知名度——虚名,追求饮食,追求睡眠:这是五欲。那么这样的一个烦恼,就是尘劳五欲,就是把我们系缚在轮回不能出离的一个根源。所以修行——怎么离开这样的烦恼五欲,使自己的身心没有障碍。有这个烦恼五欲,我们身心不得自由。我们身心为这个欲望做奴隶,为它去奔波,我们的主人翁就体现不出发号施令的价值,都被五欲的这个烦恼贼给我们控制住了。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生命真相,也是值得可悲的一种现象。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个问题很重要了,关系到每一个修道人怎么用功夫。
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对这个事情不能去谈那些大道理。首先下手的功夫,菩萨就说:“我现在将由一件小事推到一个大的地方去,将由外面再推到里面,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你们应当要认真地领会这其中的意思。”菩萨就问:“如果有人在这里无缘无故地夺你一块钱,你会不会动瞋恨心?”会不会生气?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虽然少,但是看到有人来抢我的一块钱,当然我要生气了。”瞋怒了。菩萨又问:“如果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块钱,你会不会生喜悦心?”回答说:“一块钱虽然少,但是有人送给我,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旁边又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这么少,给我,我也不足以欢喜;把我一块钱夺走,我也不至于生气。”有人这样回答。菩萨根据这回答,就说:“如果真的能够给一块钱,你不生喜悦心,夺一块钱,你不生瞋恨心,你的心早已就得清净了,那何至于现在还沉到这个五浊恶世里面烦恼重重呢?”实际上你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告诉他:“所以你们应当知道,一个修行人对于内心的念头把控、觉照得不细腻……”不能把握自己的念头,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散乱的状态。散乱的状态就是无明嘛。“见有见无,处处都是执著,念念都是贪心。”这就是凡夫众生的心态:你说一个“有”,他执著一个“有”;你说一个“空”,他就执著一个“空”。他是处处离不开执著,你要说不执著,好,他也执著那个“不执著”,你就没有办法。念念都是贪:不学佛,贪五欲六尘;学佛也要贪功德,贪读经书读得很多。你给寺院捐了一千块钱,我比你捐的多——捐了两千块钱:他都要比较。这都是众生的常态。由于这样,众生这个业识心的心——这个识心是由于我们业力导致的,所以常常叫业识心,就非常的奔驰、散乱、纷纭。没有一刻地停止,念念在那里分别,执著,计较。就好像这个禅宗里说:“禅师您每天怎么修行?”那禅师会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哎,你这个修行——我们也是这样啊,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禅师说:“你跟我不一样,你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这个饭怎么样,有没有营养,合不合口味:是这样计较。“你睡觉的时候不是真正睡觉。”你里面有很多的心结,都睡不着。所以你的睡觉、吃饭,是完全在分别、执著、计度里面的,跟禅师的那种直心用事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次我们要认证:我们就是这种心态。
“即便你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的念头仍然向外面跑。”这大家会体会到,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是不是牵挂其它的事情?没有一刻跟这个佛号打成一片。原来古人说这个心口不一:存心很坏,又装作修行的样子。口里念着阿弥陀,心里想着拔人家的禾——看着人家的禾长得很好。“我把它偷过来,”口里还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保佑我把他的禾偷过来。”就是那样。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汝等众生,在无量劫以来,未尝发过一念远离烦恼五欲的心”。没有发过这个出离心。多少人认为:“五欲就是我的幸福啊!做人可不要追求财、色、名、食、睡吗?财、色、名、食、睡追求得到手,追求得很多,这才是成功的人生——成功人士。”他不以为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东西,所以他就没有远离的心,没有厌离的心。由于你对这个好乐,没有厌离之心,而且认为是幸福的源泉,是你成功人生的表达,所以这样的一个烦恼五欲,就无量劫以来也没有一时一日能离开你这颗心。你这个心,完全跟尘劳、五欲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凡夫的心。就是这样的烦恼、这样的欲望,把我们的身体捆绑住了,把我们的心也系缚住了,就深深地进入烦恼的铁网里面不能动弹。一旦到了三界六道的轮回,为什么无量劫以来轮转不休啊?就是这个尘劳、五欲,我们不能认证它的真相,不能了解它苦、空、无常的特点,不想去厌离它。所以就不可能像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做不到这一点。
这个佛教常常用莲华代表我们正觉的佛性,淤泥代表我们的烦恼、五欲。我们莲华为什么出不来?跟污泥浊水打成一片了,就烂在里面了。只有发出大的菩提心,我们这个正觉的莲华,才能长出污泥浊水:就是超脱五欲的烦恼长在虚空里面。长在虚空里面,才能绽放莲华的香味。如果这莲华长不出来,就在污泥浊水里面,这个莲华不也成了污泥浊水吗?它哪有香味?这就比喻: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佛性没有出来。所以我们通身都是业力,通身都是烦恼,通身都是罪恶深重。虽然这样,但佛性还是没有减少一点。为了使这个莲华长出烦恼的污泥,为了使我们的佛性从烦恼当中提炼出来,所以要从这种五欲的执著、贪婪当中挣脱出来。
那挣脱出来,怎么断这个贪欲执著?就从这一块钱下手。人家是给你一块钱,还是夺你一块钱,都把它作“弃舍观”——都把它舍掉;这一块钱,作“非我有观”——不是我所有的,都是空的,都是身外之物。别人夺这一块钱,不起瞋恨心;别人给一块钱,不起喜悦心。你先从这一块钱做起:夺一块钱,不生气;给一块钱,不喜悦。如果你能把这个基础做好,乃至于给你一百块钱,你不喜悦;夺一百块钱,不生气。给你一千块钱,给,不喜悦;夺,不生气。给你一万块钱,给,不喜悦;夺,不生气。给你一百万,给,不喜悦;夺,不瞋恨。乃至于一千万、几个亿、亿亿万钱,都作弃舍观、不属于我所有的观,如如不动。乃至于给你一个国家做国王,给你一个城市,给你一个天姿国色的妻子:给,你不喜悦;夺取,不生烦恼。乃至于对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骨髓,他要夺走,也不生气,也不烦恼。这就是由小推到大了,由外推到内。“外”就是外面的钱财、国城、男女,是属于外;里面就是自己的这个身体,这就“内”。财还是外面的。
有时候财好舍,但生命不好舍。现在要把生命也可以舍。有时候这个肉体生命可以舍,但是自己的知见——所谓心意识,舍不掉。对心意识舍也要舍。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我们整个心、意、识,也作非我有观,作弃舍观。乃至于“生死业报”——无量劫以来善业、恶业的果报,把它舍弃。甚至菩提涅槃也得舍,也不要以为涅槃有个真实的客体。涅槃、菩提也作非我有观、弃舍观。为什么?它也是空的,它也是如幻、如化、如梦、如影的。把一切都要舍,这一切就从一块钱的给与夺开始。无论是一块钱,还是百千万亿钱,无论是我的身体,还是心意识,都要做平等地弃舍。如果这样,能够观照成熟,知见正确,行为上就能落实下来。有的人说:“我是看得破,但是放不下。”当你放不下的时候,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的,就能真实地放得下。真能放得下,就能真实地得自在。这就是般若空慧的力量:这个金刚般若自然就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消除了,我们修道的障碍、违缘就会永远的灭迹。内在的烦恼、外面的障缘都消失了,我们内外就渐渐地清净了。
确实,修行需要修清净心。但是在我们的执著、五欲六尘还憧憧于胸的时候去谈什么清净,都是不能去谈的,是不够资格的。念念都不清净。所以还是从不清净的当下老实念佛开始。真正把无明、烦恼、习气全都断尽,才叫究竟的清净。说究竟的清净,唯佛独有。等觉菩萨还有一份生相无明未破,还不能说究竟的清净。所以我们透过一块钱的“夺,不生气;予,不喜悦”,从这里开始做起。由小做到大,就能渐渐地成就我们的道业,远离五欲的尘劳。“汝等当依照这个来修行,不要再自己招致修行上的障碍。”我们了解佛门讲舍得,就从这里理解舍得。弃舍,作弃舍观就能得离尘欲。得离尘欲,“得”不是说要得到什么东西。佛教讲的“得无所得”,由无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谈“得”,就是得离五欲尘劳,这就叫“得”。不是你要得多少钱,得什么东西,甚至得什么果位。这都不对。一切修行的果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菩萨的证位,是在无为法的契证程度上去谈证位的。不是在有为的层面得什么东西。有为的层面得什么东西,得得越多,你烦恼就越重,轮转就更深。所以一定要在无为法层面,去建立正确的知见。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