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是以凡夫发心大小分判,而蕅益大师是以念佛功夫浅深分判,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分判,应该以哪一种说法?
答:善导大师对于九品往生的身份的分析,
因为那个时候隋唐之际,有各宗各派的注经师,
对观经九品往生的身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基本上是抬高了往生的身份。
比如说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所表达的那种境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量圣众来接引,
放出大光明,这时候神识到莲台中,
弹指一念间到了极乐世界,
一去就能花开见佛,
一见佛就能分身他方世界供养无数诸佛,
在无量诸佛处闻佛授记,得无量陀罗尼,
花开见佛得悟证无生。
这样的一种功德是八地以上的水平,于是就有一些注经家认为,往生以后是八地以上,
那种往生的身份一定要登地菩萨才能够往生,
或者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一往生得到八地菩萨那样的功德。
那中品,上、中往生是不是要阿罗汉的水平才能够往生呢?
都把往生位格提得很高,这样一来,上品上生是圣人的事,不是凡夫的事,凡夫没有这种资格。
就在这种情况下,
九品往生都是凡夫,跟圣人没有关系,上三品是遇缘的差异,
是看他遇到什么缘来分判他往生的差异。
遇到大乘佛法的缘念佛就上三品往生;
遇到小乘佛法的缘念佛就中三品往生;
遇到恶缘——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断灭见等等,
身口意就造恶是下三恶道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闻信了净土法门,信愿念佛往生,就是下三品往生。
实际上我们这些人在见浊时代,都属于下三品的范围。
所以我们要理解善导大师在九品往生突破了通途教理从功夫上去判的这种情况,
完全是从信愿发心的大小来分判他往生品位的高低,
应该说这是一个净土宗纯正的本位的立场来判的,是很精辟到位的。
藕益大师实际说在往生这一点跟善导大师没有差异,
所以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对一个念佛行人来说,最关心的是往生问题,核心问题解决了,
往生品位的高低和念佛的功夫还是有关系的,
念佛念的比较清净、比较多和念佛念的少的,
(如一天念5万声和一天只念100声),
往生品位那肯定是有差别的。
祖师大德看问题、诠释一个经文,是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修学时空背景,给于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也应该是这样的,
就像看恒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看的角度不一样,
但看的山还是那个山,这些祖师的诠释、弘法都是应那个时代众生的根基,
加以侧重点不同的宣说,
但宣说的核心理念和圣言量是没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