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刚刚入门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刚才果地说我们一般人把破五蕴的境界估计太高了,这是很对的。
《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观自在”也就是在那儿打坐,这个人在那儿打坐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那个禅的功夫一步一步地进到智慧的阶段,所以他能明了五蕴是空的。
这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因为你把这个都看空了,就不被五蕴遮盖住了;不被它遮盖,就是智慧现前了。
这时候还谈不到什么证果、出三界,谈不到的。智慧是有了,所以才能离苦得乐。在离苦而没有离、得乐还没有得的这个阶段上,还有一段的路程,还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被境界所转。他还是被境界转,被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的境界转,这不单没有证四果,而且连初果也谈不到的。
人证了初果阿罗汉就可以走路脚不需要碰到地下,离地下会有半分那么高,脚不沾地了,在任何地方都脚不沾泥了。他怎么能这样的呢?就因为他把这见惑去了,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因为他断见惑就能这样了。
什么叫见惑呢?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这个境界,就被这个境界所迷了,生出一种贪爱心来,这叫见惑。证果的人,“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什么都空了,无所执着了,那他怎么还会走火入魔呢?根本就没有什么魔可走、可入的;没有什么火可走的,他没有火了。
“迷理起分别”,这是思惑。二果、三果的圣人要断思惑。你想一想,在这五蕴的阶段,他修道若断了思惑,怎么会想东、想西、想南、想北,计度上、计度下的?用种种的分别心来研究道理呢?没有的!什么事情来了,他都迎刃而解,不需要去分别计度它。
这些妄想都是一些个识,尤其那个“识”,那分别更细微,细微、细微的地方,它都在那儿分别。不要说他没有证果,他甚至于也不能升到非非想处天,为什么?他这身体根本就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呢!还是在这臭皮囊上来用功夫,打转转。
所以你们以为破了五蕴证了果,证了什么果?破五蕴那只是修道一个应行的路子,在那路子上走。所以各位要认识清楚这种境界,不要像那无闻比丘似的,以四禅天就认为四果了。
这个破五蕴也就是在这初禅、二禅的境界上。这要是按着修行的步骤来讲,还很早很早呢,这可以说是刚刚入门。你不要对那刚刚开蒙的小学生,就以为他大学毕业了。就是神童,也没有那么多。或者有的小孩子读书读得快,那是神童,但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对于法要认识清楚,我早不讲这话,就看你们各位的智慧怎么样?今天我告诉你们,没有断见惑、思惑,这怎么能谈到证果呢?谈不到的。
所以他没有证果,都是虚妄的境界,所有的都不是真实的。就是他色、受、想、行、识都破了,也还没有证果,这不过只是在修道的路上跑着呢。他若是证果,就得到不退转了,怎么会着魔呢!证了初果也不会着魔的。
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破了五蕴,他只是明白这个空理了,谈不到什么了生死和证什么果位,这还是在那个路上走着呢,还没有到家,所以谈不到了生死。
他这个落到一个偏空的理上,这时候他也不觉得有什么苦,也不觉得有什么乐,他在这个地方要是停止了,就落入外道去了;若再往前进步,那么他是可以开悟,可以证果,但是要精进。
所以修行,无论你到什么程度上,你如果以得少为足,就认为在那儿就可以了,那就叫中道自划了,半途而废,也就是就懂得那么多,就没有再往前进步了。
恭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