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称为祖师的,无论是宗门、教下还是净土宗,一定要悟明心地。禅宗一定是要大彻大悟,教下一定要大开圆解,在净土念佛这一宗里面,也一定要得念佛三昧。而且是道盛德隆,具有很强、很大的弘法力度,这样才能堪称为祖师。
祖师一般是能够创立宗派的,或者是传承某个教法的大德。中国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的成立,也是经过一千多年逐步形成的。
净土宗早期,就在慧远大师这一时期,并没有净土宗这一说,当时只是称为莲社,莲社六祖或者七祖,在早期,净土宗没有立宗,都是依附在其他的宗门教下的。
直到清代的时候,才把莲社的七祖和净土宗相提并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十三祖,早期由南宋时期的宗晓法师排列了莲社六祖,又由宋代的志磐法师排列七祖,然后还有写《莲宗宝鉴》的优昙普度法师,他也增设了两个祖师,逐步到了印光大师这里,他就确立了十二位祖师的格局。印祖往生之后,四众弟子又把印祖加上去,就形成十三祖的格局。
目前所修的无论何种行法,都是传承释迦本师遗教,依照教理行果而修持。具体说到传承在各宗派的表现方式,却是多样化的。有的法门注意形式的传承(如衣钵等);有的倾重精神的传承;有的注重代际相接;有的只是跨时空的心灵默应。佛法是圆活的,不可以一概全。
譬如净土宗的传承,更多地侧重在跨时空的精神传承。这十三祖是直接将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净土典籍的精神传承下来,同时也是把古印那些弘扬净土宗的祖师,像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思想传承过来。
佛教在中国东汉明帝时候传过来,到六朝时期,《无量寿经》总共已有十二次的翻译了。再加上《般舟三昧经》、《佛说阿弥陀经》,应该说净土宗主要的典籍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的。就是在这个时候,净土宗在慧远大师手上在中国扎下了根了。
东晋慧远大师(334—416年)于庐山东林寺般若台精舍结白莲社念佛,与同道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圣像前,共同发愿,期生西方。并且最终这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因为净土法门是极难信之法,而慧远大师带领着莲社的高贤们用实际验效证明了念佛可得往生极乐净土的真实性,突破了人们心理上的“信”关!
慧远大师起到了净土宗发展的里程碑之作用:承前——继承和总结东汉以来净土法门的传布和实践,启后——开启隋唐宋佛教盛大辉煌的局面。因此,慧远大师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
从信愿行的情怀来看,我们要注意一点。净宗祖师在修持的法门上面,特别注重持名,这一点可以看成是我们净土宗祖师在行门当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传承。
初祖慧远大师说,“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他那时候已经是以《无量寿经》做为莲社修行的一个宗旨了。不是像日本学者所说的,东林莲社修行的经本是《般舟三昧经》,不是的。当时《无量寿经》已经流传了二、三百年了,慧远大师是不可能不了解《无量寿经》里面以持名作为特色的。
二祖善导大师,相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可以说,是在善导大师手上完成了中国净土宗思想的一个奠基,一个框架。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谈到,定善和散善虽然是佛说的,但是望佛本意,唯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这一点善导大师揭示的非常到位,确实是这样的。
三祖承远大师,示现成精进修行,苦行。现身就已经能够到极乐世界去(四祖法照大师在禅定中所见)。
四祖法照大师,于五台山大圣竹林寺,得文殊普贤二菩萨之净土传承。相传他有一个五会念佛,声音传得非常远,能够传到皇宫里面去。
五祖少康大师,在洛阳白马寺,感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放光。又在长安善导影堂,感善导大师影像升空之开示,为二祖向五祖之隔代传法。少康大师他念一句佛号,能够有一尊佛出来,念十句就有像连珠状一尊尊佛出来。善导大师念一声佛,有道光明出来,所以这些祖师都不是等闲之辈。
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门开悟,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然亦于佛前虔敬拈阉,抉择法门,七次并得净土阉。修万善同归极乐,其禅净四料简允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
七祖省常大师,继踵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之芳踪,结净行社,引导公卿显贵念佛求生安养。大师比较注重华严的净行品,来规范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并且很注重戒律,倡导大众持梵网经菩萨戒,这是省常大师的特点。
八祖莲池大师,也是宗门开悟后导归净土的。他的风格比较敦厚、平实、谦和。教下对华严也深有造诣,用宗门教下来阐述净土,所以给我们留下一部《弥陀疏钞》。憨山大师对他赞叹是非常无以复加了,说莲池大师他悟证的功夫、世间法管理的水平、持戒的那种精严,不是一般凡夫所能达到的。所以他说莲池大师如果不是地涌菩萨之一,也一定是西方净土来的菩萨。
九祖蕅益大师,参禅开悟,然而晚年一意念佛求生净土。留下了22卷的《蕅益大师全集》,真的可以把它作为一部小大藏经来恭读。印光法师也常常说蕅益大师是法身大士再来,是末法时期绝无仅有的。印光大师赞叹《弥陀要解》,“纵然是古佛再来,注解《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这个要解”,这种赞叹也是无以复加的。
十祖截流大师,著作不是很多,留下了一本。他有个特点是启建了三年闭关念佛的活动,有很详细的规约。
十一祖省庵大师,住世的时间不长,49岁。但这位祖师悲心非常切,拜阿育王寺佛舍利、《劝发菩提心文》那真是非常让人感动!还有《怀净土诗》108首,写的非常好,对八苦、不净观的描述,让我们油生厌离之心。
十二祖彻悟大师,参禅开悟后,继思念佛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羡归心,我何人斯,敢不归命。由此专修专弘念佛法门。他一天还真的念10万声佛号。这位彻悟大师的悟证,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彻悟禅师语录》大家要反复去读。他的“念佛伽陀教义百偈”和“宗乘百偈”,那都是从他悟证的心性当中流现出来的,可以感发我们很深的信心。
十三祖印光大师,大家都很熟悉了,离我们最近。而且他的《印光法师文钞》跟我们现代众生非常有缘。他一生的弘化,也是非常平实的,虽然他通宗通教,什么都了解,但是他不以大通家自居,就是一味的老实念佛,也劝一切人以敦伦尽分、诸恶莫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老僧常谈,苦口婆心,然而又能把理说很透彻。印光大师往生后,被印证为大势至菩萨再来。
我们学净土宗的人,要对十三代祖师的生平,尤其是思想要非常的熟悉,要有如数家珍的熟悉程度。所以对十三代祖师的著作要深入。从深入当中,我们就会了解净宗祖师的思想特点在什么地方,它的传承如何。否则讲传承、讲师承,我们传承什么?在现时代如何把这种传承加以时代的变通,又使它能够灯灯相续啊?
净土文化的资源不能中断啊,不能另起炉灶啊!要走在祖师已经走过的道路上,再去开拓新的道路就好办了。重新另起基础是很难的,刚才讲这十三代祖师每一位都不是一般的人物,那是菩萨圣贤的应化啊!
是故我等众生只要如实遵从净土五经一论之圣言量与中国净宗祖师的思想,即是得到了净土宗纯正的传承。然后深信切愿,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以阿弥陀佛为本尊为大导师,决定能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带业横超三界,往生极乐,疾速成佛。
愿以此信慧正见,用作净业修持之指南。不可被异解、异见、异行所左右,兴歧路亡羊之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