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净宗信仰的践履 03
承续昙鸾大师净宗遗响者,是隋末唐初的道绰大师。道绰大师早年遍习经论,尤精研《大涅盘经》,讲及二十四遍。后来修涉《般若》,常住汶水石壁玄中寺。见寺中石碑记载昙鸾久修净土之懿业,至临终时,有种种奇异瑞相。道绰大师读后深受感动,遂舍涅盘宗而归向净土法门。每日持念佛号七万,坐必面西,六时礼拜,讲《观无量寿佛经》近二百遍,以净土法门化导有缘道俗,劝人弃除杂缘思虑,一心念佛。人各掐珠,口称佛号。聚众念佛,散席后佛号余音犹播扬泉林山谷。临终时,众人见化佛住立虚空,天花下散。受其感化者不计其数,撰《安乐集》,祖述净宗理论与实践。
中国净宗集大成者善导大师,早年出家,求道于诸方,至西河遇道绰大师,在其九品道场听讲《观无量寿佛经》而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修此观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如救头然,感应殊胜,化缘极盛。著述宏富,影响巨大。
又唐代开元间有慈愍三藏者,原名慧日,曾远涉印度求学,寻求梵本,凡十三年,备尝辛酸,深厌阎浮提,遍寻出离三界之道,天竺三藏学者皆指赞净土。后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据云虔祈者多有灵应。慧日法师遂七日叩头,又断粮毕命为期。至七日夜未央,观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其头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慧日法师因感观音菩萨现前开示,信心大增,遂决定专修念佛,矢志净土。回国后,为唐玄宗说法,开悟帝心,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慈愍三藏见到当时禅宗空腹高心,贬抑净宗,乃撰《往生净土集》,盛唱念佛法门,视净宗念佛法门为出离生死苦海之捷径。主张融通各宗,会归净土。其净宗思想对后人影响颇大,别具一格。
净宗在唐代,无论理论建构还是修持实践,均蔚成大观。在理论建构方面,前有道绰、善导,继后有慧日、承远、法照、迦才、怀感、大行、少康等诸师辈出,各有章疏著述,阐扬净宗教义。又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如法常、智俨、吉藏、玄奘及窥基等,或翻译经典,或著述称扬,或归投净土,形成春兰秋菊竞辉的局面。在念佛行持方面,净宗祖师以自身修行成就来弘传念佛法门,如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号,便出一尊佛像等。大行法师专心思忆阿弥陀佛,阅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临终预知时至,寂尔往生。另外,文人哲士亦倾慕净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加之唐代诸帝王的崇信与护持,全国上下形成“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风云际会,真可谓净宗建构与弘盛的黄金时代。净宗理念亦为中国本土文化,诸如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哲学与科技等方面,注入活力与生机。
宋代三百余年,净宗弘传亦保持着相当的力度。念佛法门功高易进的特质,颇得教内各宗祖师大德的认同,念佛信仰的群众性进一步扩大。宋初以后,禅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德,大多兼修兼弘净土法门,而形成台(天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净律合一的思潮。如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作《禅净四料简》,力倡禅净合行,万善同归净土,被后人推尊为净宗第六祖。律宗祖师灵芝元照,常诵《观无量寿佛经》与《普贤仃愿品》,结“莲华净土念佛社”,更刻慈愍三藏文集以弘净宗;华严宗第四祖清凉国师作《五门念佛论》。宋代结社念佛兴隆,如净宗七祖省常大师、遵式法师、知礼法师、宗赜禅师等,以江浙为中心,盛行结社念佛。据载:宗赜禅师宗说兼通,仰踵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之芳规,建莲华胜会。其方法是每日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千声或万声,记入功课册。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对宗赜禅师说:“欲入公弥陀会,乞书一名。”宗赜问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贤,亦乞登名。”说完遂隐。普慧、普贤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所列的二大菩萨。此土行人发心结社念佛,稀有难得,遂感菩萨大士幽赞。宗赜禅师感念菩萨的加被,遂以二大菩萨名列入莲华胜会名录之首。另外,居士归信净土且成就者甚众,诸如: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王阗、王日休等,大多禅净双修,自行化他。其中王日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