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说颂瑞应(一)

2022-01-06 大安法师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闇,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世间,深乐寂灭……”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说颂瑞应”第六章。前面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得佛印证,称性宣说四十八大愿。那么释迦牟尼佛转述,告诉阿难:当时法藏比丘说完四十八大愿之后,又承佛神力说了这一个偈颂。这个偈颂主要是表达誓言。誓言是什么?前面是愿,后面是誓——发誓;一般的,菩萨发愿之后都要发一个誓,使这个愿更为坚固。就好像我们看普贤十大愿王,无论是礼敬诸佛,还是称赞如来……发愿之后,后面都会有一段: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什么什么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几句就是誓,前面就是愿。

  那么在这个偈颂里面,一共分为十一个偈子。十一个偈子分两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就是建立誓言;第二部分就是请求瑞应。建立誓言就是前面的十个偈子;最后一个偈子就是请求瑞相感应。这个偈颂放在四十八大愿之后,是具有深切的意义的。不仅是用誓来把前面的愿更为坚固牢靠地巩固下来,作为未来完成这个大愿的一种巨大的动力机制;而且这个偈子也把前面四十八大愿几个本质性的特点,以及法藏比丘施设完成这个大愿的方法、程序,也都说出来了。

  那先看前面三个偈颂。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个四十八大愿是什么?是超世之愿。这个“超世愿”,把四十八大愿最本质的一个内涵表达出来。什么叫超世愿?首先从能发愿的心来说,法藏菩萨发愿的当下,他是以实相心发出来的。历来注经家讲发愿时候法藏菩萨的证位——在什么位置,有的说是初地菩萨,有的说是八地菩萨。无论是初地,还是八地,这是大菩萨所发出的称合法性的大愿,所以这个实相流出的愿就超越了世间。这是从他能发的心来说,所以它就叫超世愿。再从所发的内容来看,他要建立超胜十方无量佛国最殊胜刹土,这个刹土就等同于涅槃。这个刹土能让一切众生得到安稳,能够让一切众生快速成佛,是法界当中最殊胜的道场。它的表现形态也是穷微极妙。从他所发的愿的内容上来说,也是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刹土、一切功德的大愿。所以法藏菩萨就很自信的说,我这里建立的愿叫超世愿。

  “超世”两个字也就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究竟的生命终极关怀——出世间法。那么出世间法是大乘佛法最本质价值的体现手段,不是求人天福报的,不是在这世间里面搞来搞去的。这个世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都是火宅,所以一定要超越出去。四十八大愿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超越世间轮回的大愿。那么这个超世的大愿建立起来之后,它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动力机制:它就会引导菩萨六度万行,这叫由愿导行。由愿导行就必定圆满他的菩萨行,就必定到达佛果的位置,这叫“必至无上道”。在他超世愿的因中,就必然到达成佛之果:因该果海。所以在这里法藏菩萨就非常庄重地说,“斯愿”——就是这四十八大愿——如果不圆满的话,我就发誓不成佛。他建立重大的誓言,是把圆满大愿跟他成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大愿圆满,他才成佛;法藏菩萨成佛也就等于大愿圆满:这两者是等价的。

  好,再看第二个偈子,第二个偈子就具体到他的慈悲心了。就是我在完成大愿的无量劫的过程当中,都要为一切众生做大施主,来平等地救度种种贫穷、痛苦的众生。如果不能做大施主的话,我就发誓不成佛。那这就是法藏菩萨在菩萨的六度当中凸显布施——作为总摄、度化众生的一个纲宗。布施一般会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是面对贫苦的众生——给他安稳的。那最大的贫苦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是他法上的、精神层面的贫穷,所以最终要给他法布施。所以菩萨布施给一切众生饮食的时候,要做一个回向——愿一切众生得智慧之食;布施给众生饮用水的时候要回向——让一切众生得到法味之水;用车乘来布施给众生的时候要回向发愿——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乘;用衣服布施众生的时候要发愿回向——愿一切众生得到惭愧衣;用香来布施众生的时候要发愿——令一切众生得戒定之香。所以物质层面的这种布施,还要在法上——在他法身慧命得到拯济方面,要回归到这个原理。所以我们从法藏菩萨发一个大誓“我要做大施主”这一点来说,他就念念系缘苦难的众生。

  第三个偈子,法藏菩萨发愿:到我圆成佛道的时候,我的名号、声望要传遍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所有的众生都能闻信我名号的功德。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发誓不成佛。这是“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如果还有一个众生不能听闻我名号的话,我就不成佛。这里,第一是体现着法藏菩萨这种大悲普度一切众生的深重悲心;另外一方面,他实施大悲普度的这种大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名号。四十八大愿,包括在他的发誓里面,都是突显名号度众生的深重价值和究竟方便。以名号度众生,在这里还不是显得太明显,在宋译的《无量寿经》里面它有四句话,也是在这个偈子里面表达着。“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果我成就无上正觉,就要建立无量寿的名号,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只要闻到了这个名号,都能产生信心,都能生到我的刹土里面来。

  所以四十八大愿——尤其体现在第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所展示的五大劫的思惟要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它最究竟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名号度众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本质的一个特点。但是有很多人对这个四十八大愿不是太了解,他总认为念这个名号是很低级的法门——愚夫愚妇都能念,他就以为不怎么地。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深奥的、最有智慧的、最慈悲的。建立名号度众生,可是法藏菩萨思惟了五大劫之后所产生的一个方法。用复杂的方法度众生都很容易,用最简单方法把一切众生度尽——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都能在名号的功德之海里面得到他的利益,这就不简单了。而且他发这个愿,为什么还要让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他的名号?也就是使这个誓能得到实现:所有的诸佛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当中,都要宣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

  所以这三个誓言实际上就是对四十八大愿高度的浓缩。了解了这三个誓,也就等于了解了四十八大愿最本质的纲要——它的超世的特点。这种超世的特点也是从他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里面显发出来的,大慈悲心就是出世的善根。他要为一切苦难的众生做大施主,令一切苦难的众生离开恐惧,然后建立名号普度一切众生的方法。

  那么当这三种大的重誓建立之后,要落实下来。不像一般我们常常发誓,发愿,发了就过去了,不能兑现,这就是空愿,这就是空誓了,那是不行。所以下面的句子就是使这三个誓言如何实施。这里就展开了他的自行——在因地自利、在果地化他的菩萨德业。从他自己的因行来看,这里面都能够向我们传达:一个菩萨从哪里下手修行,圆满大愿,普度众生。“离欲深正念”,要离开一切欲望。修行佛道、菩萨道,如果他的五欲放不下,念念贪恋执着,他是没有办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离欲。

  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尤其这个淫欲难除。那从法藏菩萨这样发愿以后,他表达生生世世都要出家,要修离欲梵行这样的修行。所以无论是示现国王、大臣,还是转轮圣王,他都最后要“舍家弃欲”,行作沙门。那么这个淫欲,在《四十二章经》讲: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女色为欲,“其大无外”——这种欲望之深重之大,是缠裹人心极重;如果世界上还有个跟淫欲一样重的烦恼的话,那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修道的。所以法藏比丘在这儿告诉我们从哪下手,从离欲下手。

  儒家文化也讲,你怎么明明德?格物。“格”就好像一个人跟猛虎格斗一样的,要把那个物欲给它格下去。你格除了物欲,你才能够“致知”——致良知,良知良能现前才能够诚意,正心:儒家修心养性他也要谈对欲望的格除问题。佛法的修行,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个五欲还幢幢于胸的话,你是很难入道的。就是出家,身虽出家,心不染道。那离开了这个欲望——五欲,尤其是色欲,他就能够产生禅定,就有甚深的禅定——三昧的这种“正念”。这样由这个禅定正念就能产生清净的智慧。“净慧”就是般若的智慧,不染一尘,不落两边。那么般若的智慧现前,又能帮助他修行清净的“梵行”。这实际上就是讲戒、定、慧——修戒定慧无漏学。那么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一个崇高的志向:求成佛之果——“志求无上尊”。那“无上尊”就是佛陀一个名称的表达了。

  那下面就对于佛的功德做了一个描述:佛,“为诸天人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就是佛首先用他的身业来救度众生。他为一切天人之大导师,有神通的力量,放出炽盛的光明,这个光明就平等普照无量无边的刹土。佛的身业放光不是无目的的,是为了度众生的。众生都在贪、瞋、痴三垢烦恼里面,我们内心都很漆黑、暗冥。佛放光是消除众生这种无明黑暗的,这叫“消除三垢冥”。用这个光明来拯济一切众生的厄难。拯济厄难就是解决他的分段生死。八苦交煎——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的痛苦,都是众生所必然遭遇的厄难,所以佛的光明来拯济。这就是用小乘法来度众生。那么光明还能开发众生的智慧之眼。“智慧眼”就等于五眼里面的慧眼,能够照见诸法的空性为慧眼。那么当我们空性的慧眼显发出来,就能灭掉我们无明的黑暗——破无明。这就用大乘的妙法来普度众生。那么还有就是用人天之善法来度众生。“闭塞诸恶道”,就是关闭三恶道。怎么关闭三恶道?能够修五戒十善,就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通达善趣门”,你能修五常、五戒、十善业道,就能到达三善道——乃至天道。这是用人天之善法来度众生。

  这就是佛放光所显发的佛法——也是用五乘的佛法——来拯济众生。那这也是做大施主的一个内涵。那么这样在果上就“功祚成满足”。“功”就是他功德的因行;“祚”就是他果上已经完善了他的福德、他的果位:这些都成就圆满了。成就圆满了,他就具有威德,就有光明,就能朗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一切日月的光明,在这个果地上成就的佛光当中,也就收敛了它的光明。就是在佛光当中,日月的光明是显现不出来的,这就好像是它收敛了——收起了它的光明。

  好,一个菩萨他发誓,在他成佛的这种果地上,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说法。成佛度众生,就是以讲经说法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说法狮子吼”——讲经说法像狮子吼。狮子吼一般包含着三个内容。首先就是你一个说法者,一定要如说而行,如行而说。你说出来的,跟你的行持上要一致,当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就想要别人做到,是不可能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以一切讲经说法的都要把它作为原则,你自己做不到的,你不要去说。然后狮子吼是无畏说——无有畏惧;狮子吼就是决定说——斩钉截铁,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怀疑。所以讲经说法具有这三种内涵,他就有狮子吼。当一个人“狮子吼”——像一个雄狮在吼叫的时候,那些小狮子也能够增长他的威势,一切百兽赶紧潜踪——就是那些外道邪见在这个佛狮子吼的说法当中,他都不敢吭声。

  那以这个狮子吼的说法,广度一切众生——度过种种的厄难,灭除无明的烦恼,这就叫法供养。那么法供养在“广修供养”当中,它超过一切财供养,这个法供养为最。所以能够度化众生,讲经说法,也就等于是“供养一切佛”。在这个过程当中,具足无量功德的根本。无量功德根本实际上就是愿、慧。愿就是前面的四十八大愿;这种慧就是这个偈子产生的誓——这个誓也是从般若智慧生起来的。这个“愿慧悉成满”,都能够成就圆满。当这个誓、愿都成就的时候,就能成为三界众生中的大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大雄就成佛了。

  好,这种誓愿圆满就为三界之雄,这就等同于跟十方诸佛一样的无碍智慧。十方诸佛无碍的智慧,是通达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性相、业缘真相的,无不知、无不见的,是“通达靡不照”。佛的这种智慧如大圆镜,能够照见一切万象,纤毫不遗:通达靡不照。所以法藏比丘发愿,愿我这样因行果德的功德的力量,跟十方最胜之尊——就是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齐等。

  那么这就是十个偈子——建立誓言。

  最后一个偈子就是请求瑞相感应——就是印证,就是我前面的四十八大愿以及我现在发的这个誓能不能实现,请求验证。“斯愿”就是指四十八大愿,如果能够“克果”——能够成就圆满的话,三千大千世界应当感动。这是求第一个瑞相:三千大千世界要震动。然后第二个,虚空有很多来听法的诸天、天龙八部应该能够“雨”——下下他珍妙的天华。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