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引文是《论语》第一章的第一段,是提纲挈领、贯穿全篇的理念。可以给出一个题目:君子之学。
《说文解字》中解释学是觉的意思,不是一般学习知识的范畴。《大学》开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学说非常具有心性的格调。明明德——觉悟自己有光明的性德。明德就是圣人之性,也就是至善、幾、诚。觉悟自己有明德后,君子就要将其彰显出来。明明德的过程就是学或者觉的核心意思。要把明德彰显出来,你得要去修行。修行要作格物的功夫,我们本有的明德被不合天理的物欲所遮蔽,所以要革除。这个革除的过程就是时习之。
一般说习是指小鸟在树上练习飞翔的状态,用习来比况格物的过程。时就是当下。我们要有君子的德性,但常常变现为小人的习气。比如我们贪欲心会上来,你当下要用博施济众对治;当你嗔恨的烦恼上来时,当下要用仁爱去对治;当你狭劣的报复心上来时,当下要用宽恕的心去对治。你要分析自己的习气、毛病在什么地方,把它革除掉。不仅一定要自己彰显出来,也要令他人彰显出来,自他都安立在至善的状态。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念兹在兹。将恐惧、不安、忧虑、嫉妒等负面、阴暗的情绪这些负面遣除,内在的光明性德显现,就会快乐。
在时习的情况下有一种感应,即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你在修心养性的时候,内在德性现前时,你就能感应志同道合的修行人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精进、进步,它就显得更快乐。更深一层的意思还有心性上的感应:是由于一个学人正在对治自己的烦恼,显发自己的性德(明德)的时候,他就在阿赖耶识里面唤醒了自己多生多劫的善的种子并起现行,就类似于从远方、最深邃的地方过来朋友一样。在阿赖耶识中善的种子相互串习,这时候就显得更快乐了。那就类似于慧远大师、刘益民、雷次宗等人修心养性,专心念佛,在定中见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意识深处有极乐世界的原型,通过你的修行显现出来。这个快乐就是自性之乐,叫法喜法乐。它是超越一切感官的所有快乐。
进一步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在作这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指向的是一个真实崇高的目标;是从事一种为己之学,心性之学。所以社会上他人不了解你、误解你、嘲笑你、奚落你时,你就不会去怨恨和愤怒。君子本身他是为己之学,就不能去炫耀自己,不能求名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