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法,都是随弟子的根机利钝,而有不同的教化,但是佛陀也有许多基本的思想、教义。例如,全世界公认的原始佛教时代,佛陀经常讲苦、空、无常、无我;到了后期,才鼓励信徒要行六度万行,要发四无量心,要举四弘誓愿等。
我们所了解的原始佛教,佛陀对人间的看法,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是非常究竟的。不过,后代的弟子、信徒,因为对佛陀的教化没有深刻的体认,多从消极上讲说人间的苦、空、无常、无我,使得一般信徒都跟着从消极面去体会,让人感觉到佛教的人生没有美景、没有光彩。
遥想人间的佛陀都在社会上生活、托钵、乞食、说法,度化众生,后代的佛教徒却主张要入山隐蔽修行,与社会脱节,把积极救世的佛法转为消极避世的意思,甚为可惜!以下谨就佛教的根本教义加以阐述,并说明其与人间佛教的关系。
人间可以转苦为乐
不少佛子把人生说得苦不堪言,并强调苦有生死苦,有三苦,有四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佛陀提出苦的实相,是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从而进德修业,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乐;不是要让我们感到人间是苦,就厌离人生、就感觉到娑婆如苦海、三界如火宅,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活得没有目标,因此不爱世间、厌离世间。
苦,不该是这样认识的。苦,不是什么不好,从积极上来说,苦对于我们人生有极大的贡献;因为苦,是我们的增上缘,苦,是我们的营养剂。它给我们学习、给我们奋斗、给我们增上、给我们成熟、给我们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励,对人生是有正面的帮助。
以离苦得乐而言,读书的人,没有十载寒窗之苦,哪能有金榜题名之乐?农人不辛苦的耕耘种植,怎么会有好的收成呢?军人不吃苦,怎么能升为将军?工程人员不细心的研究,怎么能成为专家?没有工作上的辛苦,哪里能有成就?父母生育子女,不教育、不辛苦扶养子女,他们怎么能长大成人呢?子女成人了以后,对老年的父母,不辛苦的去孝敬、奉养,又怎么算是人间的伦理之道呢?花草树木不经过严冬的寒霜冰雪历练,哪来春天的芬芳扑鼻呢?一些动物不经过寒冷的冬眠或酷热的夏蛰,不去适应苦的过程,又怎能继续存活呢?
苦,是我们的老师;苦,是我们的力量;苦,能帮助我们成就;苦,让我们给人家称赞。苦,好像泥土做的瓦罐经过火烤,它就会坚实;沥青被压缩之后,就会坚硬踏实,给人行走;就说是黄金吧,也要历经艰苦让洪炉来冶炼;就是白玉吧,也要辛苦地让工匠琢磨才能成器。
苦,也是一样,它可以给我们训练,给我们坚强,给我们向上,给我们奋发。人生又怎么能不透过苦,来发展未来的成就呢?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佛教里成功的修行大德,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千辛万苦,才能与道相应,才能修行成功。就是佛陀吧!没有六年苦行的基础,后来的悟道也不是那么容易。
千锤百炼 人生超然开阔
明朝于谦有诗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我们粉墙用的石灰,没有经过开挖、火烧、水溶、锤击等严竣的工序,哪里能成为洁白的粉末,来美化房屋,供人居住?
苦,是世间的实相,这是不错的。如佛教说八苦,有所谓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生,父母生儿育女,那种辛苦,诚然是难以言喻;老了以后孤苦伶仃,甚至没有人照顾,那也是苦不堪言。有病了,本来心里就有贪瞋愚痴精神上的苦,再加上皮肉的痛苦,如浪潮般的折磨,真可谓内外交煎,苦迫逼人;还有世人普遍畏惧的死亡,更加深了世间诸苦丛生的印象。
甚至还有恩爱的别离、冤家的相会、万般希望却不能获得等等,这些苦都让人深感煎熬。乃至一天当中遇事触缘,身心受寒暖、劳累、辛勤……时产生了各种烦恼,你也不能说人间不苦。
但是人间这许多苦难,不是不能克服。例如:父母生儿育女是苦的,但是把儿女抱在怀中的那种喜悦安乐,这样的苦不也带来幸福希望吗?甚至一些贴心的儿女,时常给予嘘寒问暖,照料关怀,不也让父母感到温馨倍至吗?
老是苦,但也有人老了以后,颐养天年,享受儿女团聚,享受含颐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老了可以居家相惜,儿孙孝养,这不也是另一番情趣吗?老,受人的尊重、受人的侍候,受人的奉养,老也有老的喜悦、老的成就;就是老年退休了无人孝养,也可以发展第二春,让自己的人生更超然开阔。你能说老一定是苦吗?
悟病痛意义 不执着贪恋
就是有病了,我们可以到医院,找不同科的医生,为我们治疗各种的病痛,但你也要懂得病理,要知道营养,要知道保健,要知道运动,才能康复。就是在病榻上,现代医护人员的照顾侍奉,有时候病中也能得到诸多的因缘,得到许多的关怀,你也不能说,有病绝对是苦。有很多的人,藉病养息,与病为友;或者在寂静的地方赡养,与大自然共居,散步、看花,和青山绿水同在,反而因病得闲,让身心获至深层的放松与沉淀之后再出发,也未尝不是因病得福。
俗话说,吃了饭食哪里能不消灾呢?病痛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人希望生一点小病磨练自己,佛教大德常说,修道人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病,不也能帮助我们人生的增上和超越吗?经典里说,身体上有老、病、死、生的苦,心理上有贪瞋、愚痴的苦,只要你有佛法,就能透过磨练,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更何况忙碌的人希望生一点小病,可以休息几天;健康的人也希望有一些小病,来体会病中的意义。病可以让我们认识人世间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以指望长生不老。病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世间真实的一面,让我们对世间不必贪恋、不必执着,所谓‘英雄只怕病来磨’、‘有病方知身是苦’,知道病苦就不会执着。人往往因为有病,就不会永久贪恋虚幻的荣华富贵,进而寻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不是有许多人因为大病一场而看破人生吗!?对人生能有另外一番体悟,这也不是绝对不好的事情。
说到死亡,一般人认为死亡最苦,其实,死亡不但不苦,可以说,还是一种喜悦。因为年老衰残的身体,等于破旧的房屋,必须拆了重建,才能住人;损坏的引擎,必须汰换更新,才能使用;又好比花草树木,不修剪枯枝残叶,没有希望,没有未来,那才是愚痴,等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冬天过去了,还怕没有春天的百花开放吗?
生命不死 轮回循环不已
死亡,不是死了就没有。就像花果成熟了,果实是那么的甜美,那么的丰收!这一期的果实收成了以后,种子又会再生长繁衍出下一期的收获;人生也是一样,老病死亡以后,色身虽然毁坏,但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不灭,正所谓生命不死。就等于烧火的木柴,一根木柴烧完了,再接着另一根木柴,一根根木柴彼此不同,就如生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也不相同,但是生命的火苗一直延续焚烧,不会间断。
又如念珠,一粒一粒的珠子,就好像一期一期的生命,彼此之间用业力的线,把前后期的生命体串连在一起,轮回、循环不已,不会说死了就消灭没有,只是因为人有隔阴(我)之迷,隔了这一个身体,就是隔世了,就像隔了一道墙壁,你在那边,我在这边;换了身体以后,对于前世种种,今生就不复记忆了,但是善恶的业报,仍然存在,继续在因缘里面流转。
死亡就等于移民到其他的地区,有钱的人可以移民到好的国家地区,没有钱只有到比较苦难的地方生活;往生的去处亦然,它是基于善恶因果的业报,非常公平。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必为它太多的罣碍。
过去的佛教常以‘生、老、病、死’来说明人生的过程,让人感到死亡就是终点,未免太过消极,假如把它的次序调整,成为‘老、病、死、生’,虽然内容不变,却增添了积极进取的意味:因为既然有‘生’,就有未来,就有希望,等于冬天过去了,春天就来了,又有什么不好呢?好比生命的火焰一直燃烧,人生只要为善,有好因好缘,何必一定要说得那么愁云惨雾呢?
我们认为,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认识生、老、病、死,从生、老、病、死中去长养善根,完成悟道、扩展生命、丰富的未来,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结缘,好好的行善,让我们来生获得富乐。
修持对治苦迫 扩展生命
人生,有佛教信仰的人,都会知道是喜乐参半,假如懂得佛门的修持,会有很多方法对治我们的悲苦。例如,贪欲之苦,可以用不净观来对治;瞋恨之苦,可以用慈悲观来对治;愚痴之苦,可以用因缘观来对治等等。其他如:精进可以对治懈怠,尊重可以对治骄慢等等。因此八苦中的其它四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乃至世间无量诸苦,也不是完全不能超越。在信仰里面,有这么多好的方法,做为人生降伏诸苦魔怨的指南,让我们得以不断进步,难道不会感到人生那种美好的价值吗?
人世间,因为怕苦,所以就被苦征服,若能无惧于苦难,在世间没有感到困苦艰难,便能直面挑战,超越苦难,成就诸事。如过去中华文化主张要能吃苦、要能忍耐、要能受委屈、要能经得起苦的淬炼,才能让我们更具有坚强的力量,人生也才会成长,才会增上,前途才有光明。
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上怕吃苦的人、懒惰的人、懈怠的人,会有成就吗?唯有肯得面对苦难,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才会成功。因此,佛陀讲‘苦’,是鼓励我们走向佛道,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畏惧苦难,那才是佛陀对人间的开示。
总说,‘人生是苦’,这句话是不会错的,但苦是有积极向上、成长的意义,不必把它说得那么消极,不堪忍受,佛弟子本该以学习苦行作为修行悟道的桥梁。当然,苦行也不是修行必经的过程,但是能够吃苦的人生,必定前途会有作为、有成就。所以,人生对苦,应该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它是我们的增上缘,不是我们的仇敌。假如能自我训练,以苦为乐、以苦为有、以苦自得,那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