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2023-04-25 名词解释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五戒(佛教解释)

  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

  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基本内容

  不杀生戒

  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慈悲就是有恻隐众生之心,不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学佛法应该与上师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道。 释尊 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十善业道经》云:

  不杀生有十种利益: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

  《大法鼓经》云: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不偷盗戒

  如《大智度论》卷十三有云:

  偷盗有十罪:

  一者物主常嗔,

  二者重疑,

  三者非行时不筹量,

  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

  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

  七者财物没入,

  八者种贫穷业因缘

  九者死入地狱

  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

  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由此可知,偷盗的果报如此惨酷,岂能不怵然警醒!佛法与世法,为什么把偷盗一事看得这样重要?因为人的本性,由无始无明,有贪的的习惯,对于金银珠宝财物,都是极为重爱的。佛经说:不与而取谓之盗。擅自把人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了。说到钱财,有谁不喜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受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但是现在的社会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贪污受贿,瞒骗税项等等勾当,都属于盗,由此而导致社会混乱,人人向钱看,污染了人心,制造了混乱,当知偷盗是非常严重的。

  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不邪淫戒

  大乘佛教四众弟子,有出家众在家众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

  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涉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喧掉。

  三、世所称叹。

  四、安莫能侵。站在世俗角度来说为了家庭的幸福,夫妇之间应当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从社会上说,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公德,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公德,那么,可能这个家庭就会生事端,也会给社会制造麻烦。

  《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惊,伤命而蚤天,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乐山薮。所以,佛教的戒律上,允许在家佛教徒夫妻之间正常的关系生活。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

  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例如:有夏桀王宠妹喜,周朝的幽的王宠褒姒,结果都丧身亡国。似此等事,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不妄语戒

  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中国古人说:言而有信,童叟无欺。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教的妄语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道理。

  《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妄语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佛在世时候,罗睺罗幼时,常伺候佛,欢喜妄语,人家来问他,世尊在吗?他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被诳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诉佛。后经佛训诫,终生不敢妄语。

  《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不饮酒戒

  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在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家,因为他很渴,见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他失去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鸡从隔壁走过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鸡偷来杀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盗、杀二戒。邻居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长得极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事后别人问他,他都说没作,这样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犯了五戒,由此可见酒的罪恶,可谓大矣!所以佛陀才制不饮酒戒。

破戒过失

  因为清净持戒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后所得的过失也会招感无穷的恶报。如同一个解犯了国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样,而受戒之人,破戒后同样会受到因果规律和护法神的制裁。在佛弟子中,不论在家,出家,破戒的过失有差别,但破根本戒的过失都是相同的,因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须具足持守的,否则就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法华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就应该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我们学佛是为求解脱而来,就必须如法持式,从而断除现有的烦恼,亦能销熔未来的结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现在文明的贡献虽然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膨胀物欲,从另一方面说受文明引导,人们用智力控制自然,为讲求功利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似乎成为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人设计机器,机器又来设计人。个人被强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不满足所吞并,一切以我为中心,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当时的享受,不顾一切违犯戒行,损失人格,故《福盖正行经》云: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彼破车,无能运载。不但毁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誉,也破了许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

  五戒之中杀盗淫妄为根本,饮酒戒属于遮戒,酒的本身是没有罪恶,很多人认为酒是米做的,酒不是荤。为什么不能饮酒呢?因为酒能乱性,破坏生定,而且许多坏事,恶事,都是由饮酒起来。从古到今,人间的悲剧,又都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及饮酒造成的罪业。纣王,商朝末帝,喜欢饮酒,作酒肉林,与王妃饮酒作乐于其中。因酒色所迷故,暴虐无道,剖孕妇腹,斫行人胫,作炮烙之刑,刳比干之心,最后纣王奔赴鹿台引火自焚。据历史记载,纣王具文武全才,本可作大有为之君,不幸贪迷酒色,竟成亡国昏君。倘若当时若有佛教,若以五戒来引导约束,绝不致于如此。《中阿含经》云:犯戒有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衰耗,三、众不敬爱,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破戒的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要招感无穷的地狱果报。

受持五戒功德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圣严法师在

  《戒律学纲要》中,以五戒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戒在修学佛法中有着殊胜的功德,所谓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要持戒。

【文章原创作者:美国服务器 https://www.68idc.cn处的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