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说:「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回道:「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係,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馀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馀德,德尽必恶。」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被眼前情况蒙敝,只见一时不见长久。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沉,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倖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是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心中悽悽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凄惨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嚐。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法句经》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过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倖逃过;如果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苦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係。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住。所谓:「心好命又好,荣华富贵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唐朝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给亲信佞宠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饭席上虚怀请教:「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能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笑道:「太容易了!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瓮子,四周起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传授的方法团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瓮子已经烧得滚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魂飞魄散,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明朝刘伯温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西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