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报和因果:斩断尘缘得解脱

2021-12-01 因果报应

  业报因果:斩断尘缘得解脱

  佛教要人戒绝色欲,首先在思想上要对“不净观”有认识,还要用禅定的方法,修炼“不净观”,把自己看恶心,这是帮你强化厌世的念头。

  当你开始修炼“不净观”,你很可能沮丧,因为电视里,大街上,总有各种美色让你心荡神驰。那该怎么办呢?办法是“出家”。你得知道一部佛教经典《坐禅三昧经》,这是魏晋年间在中国很流行的一部经典,那时候很多佛教徒都是根据这部经典的指引来修炼禅法的。

  1.修行为什么要出家?

  既然是修行,修行场所一定要很清静,要最大限度地避开各种诱惑。寺庙貌似是一个专业的修行场所,但其实并不是,因为里边常有各种善男信女烧香拜佛,尤其女人来得最多。

  我们看“三言二拍”这种市井小说,会发现很多淫乱的故事竟然都发生在寺庙里,可见当时人们对寺庙的观感并不太好。还有俗语里边所谓“三姑六婆”,“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被认为是在女人中间搬弄是非、哄骗财物的角色。

  当修行场所和世俗生活有很大重叠的时候,各种乱象就很容易发生。所以很多潜心修行的僧人,会把寺庙建在荒郊野外、深山老林,总之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但即便在这些地方,修行虽然可以排除世俗生活的干扰,但还是得不到足够的助力。

  最好的场所是有助力的,那就是坟地,尤其是乱葬岗子,因为那里会有很多裸露出来的尸体。修行者可以守在尸体旁边,一点点观察细节,再一天天看着尸体的腐烂过程,这些尸体就相当于他们的教具。所以明白道理并不算难,这种日复一日的修行才真的不易。

  当你修行圆满之后,当然能对自己的修为有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但如果你还只是俗人,想找一位得道高僧拜师修行,那么你该怎么辨别谁是真得道了,谁只是骗人的呢?

  首先我们能有一个很基础的判断,那就是修成“不净观”的高僧绝不会是胖子。但你也许想不到,那些面黄肌瘦的僧人也要被排除掉。

  《坐禅三昧经》告诉我们“不净观”修成之后的三大特征,前两个都是体貌特征,原话是“身体和悦柔软轻便,白骨流光犹如白珂”,第一句不用解释,第二句是说骨骼会像白色的美玉一样泛着光泽。

  你肯定没机会看到人家的骨骼,但至少可以把“身体和悦柔软轻便”当成一个有用的指标,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指标里边看到瑜伽的痕迹。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印度的禅修者,虽然已经七老八十了,骨瘦如柴,但精神很充沛,肢体特别柔软灵活。

  即便你终于修成了“不净观”,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这还只是基础,修行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已经知道,“不净观”不适合在家里修行,其实在佛陀的时代,任何修行都不适合在家里做。

  要想修行,第一件事就是出家。

  “出家”不是佛陀的原创,而是古印度的悠久传统。印度是个教派林立、大师遍地的地方,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很多宗派都奉行出家修行的原则。

  在佛教初期,出家并不是离开家庭,投奔寺庙,当时还没有寺庙,也没有专门的僧袍来表示出家身份。出家就是抛妻弃子,到山林深处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顿下来,自己默默练功。吃饭并不是很大的问题,一来修行者吃得很少,二来热带水果在树林里总是有的。

  从个人修行到集体修行,从居无定所的修行到寺庙定居式的修行,这是逐渐演变成型的。

  修行为什么一定要出家?避免干扰、专心致志当然是一个原因,但在佛教来说,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让你“斩断尘缘”,

  和世俗生活一刀两断。

  2.业报理论

  为什么一定要“斩断尘缘”呢?关键就在这个“缘”字。

  我在前边讲过,佛陀最核心的原创思想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起”,简单讲就是因果律,佛陀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律的束缚当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今天发生的事一定是前因造成的,今天做的事一定会成为以后某件事的原因或原因之一。

  在佛教概念里,“因”就是“业”,“果”就是“报”,也叫“果报”、“报应”。“因果”就是“业报”,因果律的束缚力就是“业力”。

  当你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甚至仅仅动了一个念头,都是种下了一个因,将来必定导致某个果。种下一个因,这就叫“造业”,就是说制造了一个业,将来一定会有相应的报。

  做事造的业叫“身业”,说话造的业叫“口业”,想法造的业叫“意业”。

  从善恶的角度来看,善念、善言、善事造的业叫“善业”,恶念恶行、恶事造的业叫“恶业”,不善不恶的业叫“无记业”。

  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无记业不得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这么来的。自己作的业一定会报应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自作自受”。

  

  在佛陀“缘起性空”基础上的业报理论里,业力就是因果律的精密齿轮,把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都牢牢扣死了。

  要想从六道回当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让齿轮的转动停止下来。怎么才能让齿轮停止呢?既然有因才有果,那么可想而知的是,没有了因也就没有了果。

  虽然人一辈子不动念头,不说话,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但“无记业”并不产生果报,顺理成章推演下来,如果既不行善,也不作恶,因果律就束缚不住自己了,跳出六道轮回也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你想通了这一点,就该明白家庭生活和世俗生活对于修行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拖累,各种躲不开的人际关系会牵动很多情感,自然也就会造出很多会产生后果的业。

  所以为了让业力停下来,出家就是必然的选择。你和别人的关系越少,你的生活越简单,你制造出来的新的业力也就相应的越少越简单。等该受的业报都受完了,你就可以脱离轮回了。

  所以我们看早期的佛教徒,出家修行,对世事基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难道他们不该怀着大慈大悲的心肠出来扶危救困,搞一点慈善事业吗?

  确实不该,

  因为在因果齿轮下,

  受苦的人都是该受苦的,自己该受的业报要自己承受。

  而且一个人活着是受苦,死了也无非是在六道轮回里继续转生受苦。你要记住我前边讲过的,只要活着就是受苦。

  所以,把挨饿受冻当成受苦,把锦衣玉食当成享福,这只是我们俗人的错觉,而用佛法的眼光来看,两者同样都是受苦,你帮挨饿受冻的人吃饱穿暖,等于把他们从一个火坑推进另一个火坑,毫无意义。

  唯一救他们的办法就是:

  教会他们佛法,让他们有机会通过修炼,

  脱离这六道轮回的茫茫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