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从前有一个小偷,潜入富人的家里行窃。他偷了许多精美的丝绸制品,就用来包裹他那些破烂的毛织衣服。明智人都讥笑他的行为。
世上愚昧的人,也同样是这样。既有信心听从佛陀的教导,修行利他利世的教义以及读经、信佛、布施,却又由于贪图世俗的利益不能割舍,破除了远离欲望和烦恼的戒律及条例,最终受到人们的嘲笑,也是同样的道理。
尊者僧伽斯那撰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23、贼偷锦绣用裹褐喻
昔有贼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褐①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②中,修行善法,及诸功德③。以贪利故,破于清净戒④及诸功德,为世所笑,亦复如是。
注释:
①弊氀褐:弊,破旧。氀(Lǚ),毛织品。褐,粗麻编的袜子或做的衣服。
②佛法:佛所讲的义理。
③诸功德:指读诵佛典、礼佛、布施等。
④清净戒:佛教远离罪恶和世间烦恼的戒律、条例。
辨析:
无知是可悲的。无论是回首过去,还是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战胜贫穷愚昧和无知都是人类必须永远正视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闭关自守,以老大自居的状况也延续了相当长的历史岁月,它的结果就是旧中国由强大走向衰落,到鸦片战争以后,就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愚民政策也是封建专制王权统治人民的重要一环,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桎梏。而庄子在这一点上就显得豁达高明得多,他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智慧见识少的不如多的,经历岁月短的不及长的。在《秋水》篇中则更是盛赞了大海的胸怀,嘲笑了井底之蛙的浅薄。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