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纵观中华历史,那些有建树、留下美名的古人,大都深受母亲思想的熏陶,才成就了他们的人生。图为岳母刺字。(网络图片)
母亲节,这个起源于西方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虽然经历了千年,到近代有些许变化,且各国时间不尽相同,但这个感恩母亲的节日至今经久不衰。其中体现出人类本性中的善,对母爱的讴歌,对年长者的尊敬。这和中华神传文化中的孝是相通的。中华五千年出现的伟大母亲更是数不胜数。
母亲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德行,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
纵观中华历史,那些有建树、留下美名的古人,大都深受母亲思想的熏陶,才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的是:孟母、岳母、陶母、欧母,她们被称为“四大贤母”。她们的儿子名垂青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历代教子的典范。
一、孟母
孟母三迁(网络图片)
孟母,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因此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句,说的是“孟母三迁”,以及“孟母断织”的典故。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经搬了三次家。孟家原住在坟地附近,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常和同伴玩筑墓和祭墓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好,就搬家了。新家的旁边是屠宰场,模仿力强的孟子又玩起杀猪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也不妥,又搬家了。最后搬到太庙旁,孟子便跟着进出的文官依样学起礼仪,孟母见了非常高兴,这才定居下来。这就是被广为传颂的“孟母三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另一典故是“孟母断织”。有一天,年少的孟子上学回来,孟母正在纺纱织布,便问他:“学得很好了吧?”孟子回答:“还是像原来那样。”孟母一听,马上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孟子惶恐的询问原因。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织布机上的布一样。君子学习是为了树立名誉,向人请教是为了增广知识。有了学问,平常闲居时就能安静平和,行动就能远离祸害。现在你荒废学业,将来不免要成为仆役,难于避开祸害。这和织布养活自己没什么不同,如果织布半途而废,岂能让家人长年穿暖吃饱不缺乏粮食呢?女人若舍弃衣食技艺,男人若怠惰修持品德,不沦落为盗贼,那么就将沦为奴隶了。”
孟子听完母亲的话,心生警惕,早晚勤奋向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最后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儒。
二、岳母
岳母刺字
岳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她在国家危亡之际,深明大义,励子从戎,并在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晚年姚太夫人随岳飞军中奉养,绍兴六年春病逝鄂州,宋高宗赐葬于庐山,埋于株岭。
典故“岳母刺字”是这样的,起义军杨么久慕岳飞文武全才,因此特差王佐拜访岳飞,想聘请他前去相助。王佐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
岳母知道后,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
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便将衣服脱下半边。岳母用绣花针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字。后来岳飞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三、陶母
封坛退鲊
陶母,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等典故被广为传颂,大家尊其为“贤母”。
在陶侃年轻之时,有天下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虑。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你的朋友的。
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斫诸屋柱”为薪柴;又卷起铺在床上的干草,切细后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教育出陶侃这样的人才啊!”
母亲“截发筵宾”的待人美德,深深铭刻在陶侃心上。故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封坛退鲊”的典故是说,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现在是官吏,拿官物送我,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增加我的忧虑。”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四、欧母
画荻教子
欧母是北宋著名学者欧阳修之母郑氏,她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辛苦将他抚养长大。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去世后,家境逐渐贫寒,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
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郑氏还经常以欧父的为官事绩告诫欧阳修,一定要廉洁奉公,乐于助人。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中国历史上有厚德的母亲不止这四位,还有太姜——周公季之母;太妊——周文王之母;太姒——周武王和周公之母;颜征——孔子之母;佘太君——杨延昭之母等等,多得数不胜数。她们不仅仅是养大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孩子做人之道,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万世传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