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2)

2022-01-06 大安法师

  【问】:现在有弘扬净土的行人,说专持一句名号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业。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弘扬佛法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关涉到众生法身慧命,是故,一定得依圣言量来立言。佛说法事理双备,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迷理,理和事一定要圆融。比如你具足深信切愿,专持这句名号,蒙佛临终接引往生净土,是决定的。

  但如果说只念一句名号,学经律论、持戒都不需要,那就偏颇了。净土法门“横与一切法门浑同”,戒定慧六度万行、净业三福,这些都是要做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也持戒,也修六度万行。吾人宜常随佛学,随分随力而行。

  虽然我们达不到如佛的清净,但亦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是故,持戒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认为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能令五逆十恶的罪人往生,于是我就可以放肆地去造五逆十恶的罪,反正能往生,如是理解,则醍醐反成毒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宜奉持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就讲要修十善业,怎么能说不用修十善业呢?净业三福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是谈持戒问题的。

  所以我们要按照圣言量去做,经律论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学。善导大师提出“解要广解,行要专一”,你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是正行,宜一门深入,不可夹杂。

  然一个净业行人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诸如《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以此诵经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亦属净业正行。

  【问】: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修学?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一些呢?

  【答】:首先,你能够去受戒,这表明你有道心了。受戒的目的是什么?

  佛陀制戒的本怀是为道制戒,是求证菩提佛道来制戒的。戒的种类有在家居士的戒,有出家五众的戒。无论是出家在家的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针对我们的烦恼而施设的。

  烦恼是病,戒法就是药。我们的心就像野牛,就像烈马,就像狂象,如果没有约束,它就会到处狂奔,践踏苗稼,所以戒就是一根缰绳,把这个野牛,用缰绳拴住牛鼻,当它要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拽过来。

  所以这个戒是对治我们贪嗔痴三毒烦恼的。杀盗淫妄酒是最重的烦恼,是最遮蔽佛性的,所以要用戒的缰绳把这想犯杀盗淫妄的恶的心理倾向阻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受戒。

  有的人说,我学佛,只受三皈,不受五戒,但自持五戒,行不行?固然你想去受持比不受持要好,但是你真要修行,还是一定要经过受戒的仪规,让一个法师在佛前证明,还有一套授受的仪规,它就是羯磨法。

  透过授受仪规的传授,让你在自心里生起一种止恶防非的功能,这种功能就叫无作戒体。你获得这一种戒体后,当境界现前,比如财色名食睡这些诱惑的境界现前的时候,无作戒体就发挥作用了,他就会马上对这个境提醒自己,所受的戒相,由此生起戒行,就会产生一种戒的对治力量,能使我们面对诱惑如如不动,身口七支不违犯戒法。

  受戒之后如履薄冰,这是好现象,要增强自己的持戒意识,要把持戒上升到比生命更高的程度。何以故呢?我们这一期业力感召的虚妄的身体,迟早是要死亡的,我们不能为了这个身体的舒适、享乐去破戒,因为破戒损害的不是肉体,而是法身慧命。破了这四条杀盗淫妄根本戒,那下地狱是决定的,一堕地狱就万劫难复了。

  所以,对一个真修行人来说,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要把持戒提升到超越生命价值的高度舍生取义、杀身取仁。这个身体和我们所受的戒法,如果在非常冲突的状态当中,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取仁、取戒,而不要取虚幻的身体。

  这个价值判断能加固我们的持戒意识,令自己在与百万魔军对峙的过程中,能够以强大的力量压倒魔的力量。你不要去学圆融啊!持戒有时候就是很严谨的,规规矩矩的,来不得一点欺骗的。因为佛的戒律当中,说你是不是犯戒,不仅要从行为上去判断,更多的要从你的动机上去判断,就是你的念头。

  你起了一念的杀心,就算没有付诸行动,但这一念杀心都会有因果的,如果再加上行为,那就构成了犯根本罪的条件。

  所以持戒要严谨,不要说我持了五戒,乃至于对喝酒我要圆融:啊,没有关系,如果喝酒不醉,我可以喝,为了养生、为了长寿喝一点没关系,应酬喝一点酒没关系。这些所谓的圆融对于真正修道的人是不可以的。

  我们要听佛的话,酒是引发无明的毒药,酒是毒水,你就是用小草沾了一点点酒放在口里都是不许可的,更何况你还要喝一杯,还要喝多少杯。不要学这个圆融。如果你把学佛当作开玩笑,游戏人生,那你去圆融,就圆融到三恶道去了。

  你不能持就不要受,受了你一定要去持,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地去认清楚,尤其对一个念佛行人,一定要持戒。持戒念佛才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成办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