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第7集

2022-01-06 大安法师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一页,我们这里有一个科判,《西方确指》的科判,也是按照佛经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来分的,现在我们还是讲到了正宗分的第四十一段。第四十一:【菩萨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向西,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做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念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清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略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为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心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负三昧和尚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之!”】专勤念佛,不杂世念。就是专一精勤地念佛,不夹杂世间的念头。

  大家知道《西方确指》它的来历非常奇特,是来自明末清初,有八个修道家功夫的修行人他们扶乩请大仙降坛,来开示道术的方法,结果感召过来的却是一位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菩萨叫觉明妙行菩萨,给他们开示念佛法门,这个乩坛的八个人也是八百年前跟觉明妙行菩萨有师徒关系。觉明妙行菩萨早已在东晋的时候,就成就净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是极乐世界的大菩萨,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然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又常常回到我们中国——震旦国示现种种的身份教化众生。这一期所表现的善巧方便就在乩坛上有二十四次的开示,对怎么修净土法门的方法、理路,有一个根据八个人根机的深入开示。这八个人也就代表着我们世间修净土法门的八种不同类别的根机,我们在每一个人的开示里面,都可以找到跟自己相类的类型。

  那么这一段开示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无朽的开示,无朽是这八个人为头的人,也出家了,觉明妙行菩萨介绍他到三昧和尚那里出家受具足戒。所以这段开示也就是对一个出家人,作为比丘如何修净土法门的一种开示。那么这一段有四个结构段,先看第一结构段。菩萨的开示是说,大概一般的修净土法门的人怎么用功夫?要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在日常生活的起居饮食当中,首先他在方位感方面要有一个习惯性的培养,就是都要面向西方。所以我们无论是诵经、打坐、念佛最好是面向西方,包括睡眠都要面西而睡,这样我们能感之机就容易成就;因为西方就是我们即将要去的地方,我们要跟这个方位建立一种密切的关联。我们的六根面向西方的境界,产生了一种亲切、熟悉的关系,它就会作用到我们的心性当中,临命终时,西方极乐世界法尔自然地显现。

  你看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他也是示现行住坐卧、睡眠都要面西——面向西方这个方位。那么自己修行的念佛堂里面要非常简洁,不要放多余的东西,里面只是供养一尊阿弥陀佛像,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你看这就是:修行人一定要简洁,供养就供养阿弥陀佛——供在那里,一部经典、一个香炉、一个供桌、一个床铺、一把椅子。不是像世间人一样的:自己的家里、屋子里面摆满了东西,所以一定要简之又简,简到这个程度:多余之物,一件都不能要,然后自己还常常要经行,庭院当中也要“扫除”,打扫得干干净净,使在庭院经行没有障碍。在行住坐卧、这样的经行当中,要使当下这一念心一丝不挂:不牵挂任何世间和出世间的东西,一切心意识、一切忧愁挂虑都忘记它,使意地当中空空洞洞。甚至忘记了有这个身体,也不知道有这个世间的存在,这就是万缘放下,不以万法为侣。不以万法为侣,这个无依之心就现前。甚至不知道有世间,不知道有自己的身体,并且还不知道今日我所做的是修行之事,连修行的这个概念都没有。修行的概念没有,那么修道念佛就成了像空气、阳光一样: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但是我们没有呼吸空气的概念。如果能这样修行,就能够与这个“道”日日地亲近了。道是什么?清净道:诸法的空性,不染一尘的实际理地——无量光、寿。这个道,我们就日益跟它趋近了,道念能够增长一分,世间的杂念、杂物就会日益地隔离开,这样才能够趋向净业。第一个段落就是把一个修道人的心态,这种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空洞洞、单提一念的行为展示出来。

  第二个层次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你在生死,在你还在这个世间生存的时间,就能够在意念当中以般若的空慧,把世间的五欲六尘、种种的劳作都“撇得干净”——把它撇干净,把它放得下“抛得干净”,在我们的念头里面不存一点点世间的东西——这种根结。如果有世间的根在那里,它就会长出藤蔓,它就长出种种枝节,那就扯不干净,这就是要真的看破放下了。这样到了临命终时——“大限到来”就是“腊月三十”临命终时,自然就“洒洒脱脱”——很潇洒,不再去关顾留恋自己的家庭,眷属、子孙这些东西。你在生前都已经跟它划清界限了,不再去留恋这些东西了,那能这样做就是大丈夫的举动,出世间修道人的作略。所以要你一心一意这样来修行,对世间的五欲六尘、恩恩怨怨,没有一点的粘连和滞碍,就是为这个“一大关目”,就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领。我们很多人临命终时为什么不能往生?也就是心里对世间的五欲六尘,还有很多的关爱,有很多的舍不得,有很多的系缚,这就说明他的愿还不成就。为什么要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就是包含着你对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把它看空看透,知道它一切都是苦,这样才能“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如果你抛不下,撇不干净,临命终时就是障碍。好,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就谈到修行净土法门要注意一个秘诀,就是“‘专勤’二字”。什么叫专?专就是专一,不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这一辈子就是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为这一件事情。如果你一下子念这个佛号,一下子持那个咒,一下子又想开悟,又想得神通,又想当生怎么怎么样……这些,你就离开了“专”,这就杂了。所以要做到一门深入,惟此惟大,就是这一件事,这件事情是大事因缘。那有这个“专”,下面就是“勤”,要精勤。勤就是不虚弃任何时间,一切时。光阴为真宝,要珍惜时间都用在念佛这个事情上。

  那么这个“专勤”具体表现一种方法,就是你早上起来诵一卷《阿弥陀经》。诵完一卷《阿弥陀经》,再就念一千声阿弥陀佛名号,念完这个佛号就向佛面前回向,回向文就念慈云尊者那个《一心皈命文》,每天我们做晚课念的那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这个《一心皈命文》。这个愿文言词简略,但是意思非常完备,念这个就可以,这就叫“一时之课”。就是一个时辰,你定这个功课。如果开始修行自己的身心还比较散乱,那么你每天就按这样的修行作四次,在四个时辰里面去作。如果身心逐步地安宁了,就逐渐地增加到六时;这个“六时”都是按我们中国的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你这个功课开始先作四个时辰,四个时辰那就等于是八个小时;渐渐地增到六个时辰,又渐渐增到十二个时辰,就是在日夜十二个时辰里面,都贯穿着念《阿弥陀经》一卷,念阿弥陀佛佛号一千声,向佛前回向;这样一天就念十二卷《阿弥陀经》,佛号一万二千声,而且在回向的时候再礼佛一百拜。如果开始是四个时辰来做四次功课,那就拜四百拜,这就是每天的日课——“常课”。除了这样的定课之外,其他的时候就不必计数了,就把佛号贯穿在你的行住坐卧起居饮食的全过程,或者是默念,或者是出声念;无论是默念、出声念,都要摄心认真地谛念。“谛念”,就是你念出来,听清楚,念念不空过,这叫“摄心谛念”。一定要念的时候心在这里,心能够摄住。

  那么执持名号的方法,就是这六个字字字句句要做到声心相依;你念出的声音和你能念的心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脱开的;如果你有声音出来,心都跑了,还是打其他妄想了,这就是声音跟你的心不相依。你的念头和你的声音相依,就是你当下这个心不跑,全体的声音就是你心里的一种外化。在这个声心相依的过程当中里面不夹杂一点点世间的念头。那什么叫世间的念头呢?这世间的念头常常会跑出来,一下子想到家里怎么样,一下子想到我这个钱怎么赚,这个人际关系怎么做,这个家亲眷属情况怎么样:这个不招自来,这些离不开五欲六尘恩恩怨怨的都是世间念头。对于一个念佛的人来说不夹杂任何这样世间念头,这个世间念头一来,你要生惭愧心,马上把它转化成阿弥陀佛。你这样来修,久久就会成熟。什么叫“成熟”呢?就是我们对五欲六尘慢慢生疏了,远离了,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越来越熟悉了,熟得像一个亲人见面,熟得像母子会面;这就由生变熟,由熟变生,这样就决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坐七宝莲华,登不退转地。

  这都是实实在在修行的方法,能这样修不仅仅是往生了,而是上品上生的修行方法。如果尽形寿能这样修,功夫得力上轨道;不是说你功夫到了就马上往生,它不是这样;你还是要活完你今生命定的寿数。如果你寿数还没有尽,你还可以你念佛所证的境界、功夫、福德智慧,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作向导;就是你还可以弘法利生,去把你修证的理论和方法向四众弟子讲述。自信,教人信,让更多的人执持名号,用这样的方法来修都能够成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是劝进行者了,就是无尽灯法门:一盏灯点燃所有的灯了,这样做就是“报佛深恩”。我们怎么报佛恩?而且佛对我们像大海般深广的恩德,怎么去报答得了?实际上就是能够劝进行者:传扬净土法门就真正是报佛深恩。

  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又殷切地叮咛无朽比丘:你如果能对我上面所说的这些话能够遵守,能够依循,落实在行动上才不辜负觉明菩萨给你开示正确的修行方法。“示汝正道”,就是指示往生西方之大道,并且觉明菩萨还让他出家,观察到他有出家的因缘“令汝出家”,出家让他拜的师父是三昧和尚。当时三昧和尚是见月律师的师父,三昧和尚是一个戒律非常精严的祖师,无朽比丘就是在三昧和尚座下剃度的。你能够这样念佛修行,劝进行者,才不辜负三昧和尚给你剃度,给你授大戒——三坛大戒,那么这不是小小的因缘了,这是你多生多劫的善根。无朽原来就是一个修道人,只不过是修道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八百年来都在身心憔悴地流转。今生由于他原来的老师,觉明妙行菩萨已然成就,以师生的因缘登坛教化他,教化的是一个出世间往生净土的大法。这些无论是能感和所应都不是小小的因缘,这是多生多劫难以遭遇的殊胜的一时,“你千万不要自己生起轻慢之心”,不要以为这个法门很简单,你不去这样修。如果你不这样修,你想今生解决问题是不可得的,到时候又轮转到什么地方去饱受痛苦,这就是交臂而过,就会耽误几百年、几千年甚至若干劫。这桩事情可是要慎重又慎重,一定要按照前面修行方法去做;对于四众弟子尤其是比丘,能这样修才叫真正的专勤来修行净业。

  这个“专勤”,你看他专到什么程度?非常简单,就是念《阿弥陀经》,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拜阿弥陀佛——礼拜,就是这样的方法。你每天就这样做,行住坐卧都是这句佛号,贯穿自己的二六时中。你看这样的人那还能不往生吗?他往生的品位绝对不在中下。这样的开示似乎没有什么玄妙,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落实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当中,能够几年、几十年、尽形寿这样去做,那这个人就太了不起了,那是人中的芬陀利华,他的信、愿、行将是非常坚固的,这种人一定是上品上生的。好,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二页,现在是谈第四十二段:【菩萨示常摄曰:“汝向持《大悲神咒》,祈观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缓,使志事不立。要须并日而作,兼程而进。自今当刻定期限,约准数时,杜绝人事,安止一室。每咒百卷作一时。兼礼四明所立《忏法》一卷,忏诸业障,助发胜功,为一时。昼夜分为六时,以五时持咒,一时礼忏,余时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议慧。何言乎不思议慧?了知心外无法,法法无名,直下纤尘不立,一念圆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议议,故名不思议慧。依此妙慧,则心摄于微。摄无摄相,所谓摄无所摄而不碍于摄,名善摄心也。由心摄故,无事不办。总而言之,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为持咒摄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现,或得三昧开发,契本妙心。庶无虚糜岁月,可以刻期进道。不然,今日明朝,来年后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后,仍自目前行止,断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刻定期限,持咒礼忏。

  这段是觉明妙行菩萨对常摄的一段开示,这段开示也就把修行的具体方法非常细致地做了一个开显。常摄他平时好乐持诵大悲神咒,祈祷观世音菩萨冥地里加持,快速地契证佛道:这是常摄的一个修行方法。觉明妙行菩萨有六种神通,一看,就能知道众生的根机,平时修什么法门;所以对他持大悲神咒给予一个正面的评价“甚好”,你这样做很好。我们对大悲咒的功德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每天我们都在诵大悲咒,这出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里面,属于密教里面的一部经典。在这部经典当中,所说法的地方是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当时释迦牟尼佛准备“演说总持陀罗尼”,就在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放光现瑞,十方世界现出金色的颜色。当时与会的有一位总持王菩萨,就以偈颂的形式来问佛,为什么会现出这样的瑞相?那么佛就告诉总持王菩萨说:有观世音菩萨,他有神咒要宣说,是观世音菩萨放光现瑞,现出稀有的瑞相。这样观世音菩萨就从座位而起,向佛合掌,禀白释迦牟尼佛:我有大悲心陀罗尼今当欲说,欲说大悲神咒,这个就是大悲心陀罗尼。

  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真是从大悲心流现出来的:利益众生的大利益。为诸众生得安乐故,一切众生都在恐惧不安当中。说这个大悲咒:第一为众生得安乐,第二就去除一切众生的病苦,第三是让一切众生得到长的寿命、得到富饶——财富、灭除一切多生多劫的罪业恶业重罪,令众生在修道的过程当中离开障难,增长一切善法和诸多的功德,成就过去和现在一切诸善根,远离一切惊恐怖畏,速能满足一切所求的愿望。你看这个大悲神咒就能达到这么多的目的,观世音菩萨祈愿世尊“慈哀听许”:希望你能够允许慈悲哀怜众生故——允许我来宣说。那么这个咒,它的来历无量因缘哪!这不是观世音菩萨自己创造的一个咒。观世音菩萨自己陈述在过去无量劫前,他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座下,是千光王静住如来所说的。当时说这个神咒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在他座下是一个初地的菩萨,听到这个神咒顿然就到了第八地。那这个咒也不是千光王静住如来息创造的,乃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宣说的。所以这个咒就是大不可思议了。

  观世音菩萨当时得到了从初地到八地的殊胜法益,自己就发愿——要利益众生故:如果我将来能够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当愿我现在就能现出千手千眼;这一发愿,观世音菩萨真的就现出了千手千眼。这个咒呢,就是在持诵的时候,因为它是大悲心的一种体性。大悲心的体性的相状也就是大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这样的一些智慧心。所以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要发愿——发菩提愿:至一切法,开智慧眼,成佛度众生,要发这些愿。发了愿之后,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也说应当也要“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的名号。然后这个咒一天诵五遍,诵五遍就能得到种种的法益:治疗一切疾病,开发一切智慧,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临命终时随愿就可以往生到净土;所以这个咒确实自古以来持诵得到灵验的非常多。

  上次有人说:我的果园里面要喷洒这个农药,不喷洒就不行,怎么办?其实这部经里面就说,如果能用净沙、净水或者净灰,能够持诵二十一遍大悲咒,你喷洒在果树上、田四边,一切毒虫、一切昆虫都不会损害。经典当中都这样明确地告诉了方法,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有些居士这样做,还真的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但是他得到利益,这里特别谈到对这个咒要有决定的信心,如果你有怀疑,这个咒就不灵了;他的咒灵不灵,就看你信心的程度。这是观世音菩萨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允许在这个法会上宣说的,也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的。所以诵持大悲咒的时候,当下不仅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冥加”,乃得到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的加被,令我们无论是修道还是世间的方面都能吉祥如意。所以我们这些念佛行人也可以兼念大悲咒。

  好,当产生了这种信心,知道大悲神咒的功德之后,你就得当下撩衣便行,落实在行动当中,就不要“延缓”。你一延缓,就使你修大悲神咒的功德利益不能成立,所以一定要“并日而做,兼程而进”。并日而做,就是两天的功夫放在一天去做完;就像一个部队急行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兼程而进,快速去做。任何一种信解,一定要落实在行持上,信、解、行、证,你相信了,理解了,就落实在行动上,就有悟入,就能证到。那么怎么做呢?具体的比如持大悲咒,刻定一个期限,比如闭关七天,或者二十一天,或者三个月,或者半年,一年,你刻定这个时间,“约准数”,就是一天念多少遍,要有数量。在刻定期限来修这个法门的时候,你就杜绝人事,不再跟人来往了,最好不要见人了,不要开手机打电话了,一切外缘截断,安心地坐在一间屋子里面。

  坐在一间屋子里面怎么修呢?它分六个时辰来修,一个时辰就念一百遍的大悲咒,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兼礼四明所立《忏法》一卷”,就是可以修忏法。“四明”就是四明法智大师,天台宗的祖师,他是做过《观经妙宗钞》的。这个“《忏法》一卷”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没有留下来,都竟然得到了觉明妙行菩萨的认可,说明这个忏法还是很殊胜的。我们从记载当中只是知道,法智大师虽然在天台教观上是一个祖师,然而他确实仰承着智者大师的遗风,对修净土法门一往情深。他曾经聚集了十个比丘一起发誓,共修三年:修忏法、念佛,在这三年当中决定往生净土。当时他请了一个斋主,是个护法的功德主,叫杨亿——杨文公。杨文公是朝廷的大臣,当时他听说四明法智大师决定三年往生,还专门写了封书信《请四明法师住世书》,希望他三年不要走,还要留下来弘法利生。

  四明尊者还有很长的回答杨亿公请住世书的一篇书稿,这篇书稿写得很精彩,主要是谈到他为什么要决志修忏求生净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虽能一心三观——妙观殊胜,但是自己的根机不够;所以还是要先求往生,再回来做弘法利生的大事。这个是非常正确的知见,并且四明尊者还发心广大,他结了一个万人念佛社,要引一万个人都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四明尊者跟慈云遵式大师也是同一时代人,他们有过书信来往。现在忏法有慈云遵式大师的一个净土忏,在《净土十要》里面,我们现在看不到四明尊者的忏法,可以按照慈云遵式大师的净土忏去做这样的一个忏法。

  那么忏法就是忏除我们今生,乃至多生多劫的业障:我们无论是善业、恶业、无记业,都会构成我们修圣道的障碍。有业障,我们本具的如来藏的德性开发不了。忏除了这个障碍,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就会显现出来,不由他悟,不从外得,这就“助发胜功”。那么昼夜分为六时:日三时,夜三时。这六时的分配呢,以五个时辰来持大悲咒,一个时辰来做礼忏——忏法。那除了这样做之外,余下的时间怎么呢?就“安坐修禅”,就是坐禅。通过持咒又礼忏,这时候心就相当的宁静了,你就得要回光返照,要住显观慧——“深入不思议慧”。这个“不思议慧”,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表现为无师智、广大智、自然智,这些智慧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但是由于我们心都在五欲六尘里面分别,执著,住在外境里面,我们的般若智慧就显现不出来。如果我们不住在外——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这个般若的智慧就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智慧。

  那么这个智慧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对心性智慧的一种描述,就是明了知道“心外无法”。心外无法,当然法外也无心了,也就是即法即心,了知外境的一切法,都是我们心的一种显现——万法唯心。“法法无名”,所有的无论心法、色法,它是没有名相的,也就是自性本空的。一切法的建立都是建立在我们念头基础上的,念头是生灭法,是缘起法,所以显现的法也是缘起性空的。这就要有点天台讲的,一心三观里面的真观——就是空观,法法无名,都是自性本空,当下就“纤尘不立”。“纤尘不立”,就是不染一尘,不立一法。“一念”——当下这一念就“圆融”,就绝待,就契入到不二的心体,般若智慧是不二的。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智慧,你很难去把捉它,不可以用我们的心意识逻辑思维去思惟,不可以用我们的语言去描述,去议论。离言语相,离心缘相,这就叫不思议慧。

  好,依托这样不可思议的妙慧,那么当下这一念心就契入到微密的状态当中,摄于微密——一精明。最后连一精明也把它空掉,阿赖耶识——无论是它粗的相分,乃至它显现的见分,都是我们妙真如性的显现形态。那么见分、相分都是如空中华,如水中月,自性了不可得的。能摄和所摄都打成一片了,摄就没有摄之相,没有能摄所摄之相;虽然能摄、所摄都没有,但也并不妨碍它摄心。这就是“摄无所摄”,你能把控它自性理体的空,但又不妨碍它的摄,而空中又能出假,又能在不立一法的空里面,建立一切法,这就是从体启用。无论是空和有,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就是“中”——中道。能契入到这样的中道,不落两边,不住中流,这就是善巧的摄心。这样的摄心,实际上是一心三观这样的由空出假,由假显中,实际上就是佛的智慧,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智慧。由于心摄,显发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自性本具如来藏的德能就会显现,神通、辩才、光明等等都现前,你就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的事情、事业都能成办,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那么总括来说,你通过持咒、礼忏——修忏法,又能够深入到自性的般若智慧,一切时、一切处心心念念都跟佛的智慧——跟自性清净心相应,心心流入萨婆若海,那么这就是持大悲咒摄心的根本。这个“本”就是法界,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回归到我们自性本源的根本,那自然我们实相的心现前,无量劫虚妄造作的虚妄业障,就像冰雪遇到了太阳一样,自然就消灭了。这样,我们禅定的心就朗然现前,就能得到正受正定——三昧的开发,无量三昧就会现前,那么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王。这个王呢,就是以念佛心契入到不生不灭的实相理体,这实相理体就是我们妙湛真心,本觉妙湛真心,我们就契入进去了。如果能这样做才不会虚度岁月,可以刻期精进办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要因循苟且,今日复明日,今日事情等到明日去做,又想到“来年后月”,觉得时间还很多,想去做,实际又没有行动;想要向前进,又挪不开步子。实际上这就把一切众生修行的毛病显发出来了,虽然也想做,但又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又有很多的挂虑,所以他就动弹不了他的步子,这就是懈怠放逸了——因循苟且,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行为,敢保你百年之后——临命终时,乃至于多生多劫,还是像目前这样凡夫的“行止”,断断不能移动寸步,还是在轮回里面打滚,在五欲六尘里面:“沼泽地带”挣扎,越陷越深。所以这桩大事你要明白,要谨慎,如果你因循苟且就一定轮回不休。如果能够像前面一样,并日而做,兼程而进,杜绝人事,精进办道,就能够长揖生死,快速成佛,这是要勉旃、要勉励的一桩大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三页,请看第四十三段:【菩萨又示常摄曰:“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身大事。在今日决不是牵郎拽弟、打哄过日子之时矣。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敛迹韬光修净业。这是觉明妙行菩萨对常摄居士的一段开示,第四十二段也是对他的开示,就是关于持大悲咒、拜忏的开示。这段开示虽然很短,但确实把我们凡夫众生修行当中一个巨大的障碍点出来了。

  觉明妙行菩萨对常摄说: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这个点示确实具有深切的因缘,内涵深广。这个常摄居士可是在梁武帝的时候,就已经在觉明妙行菩萨座下修念佛法门,在唐朝唐僖宗的时候,这八个人也依然是觉明妙行菩萨所示现的一个比丘座下的弟子。然而八百年来,还一直在这里轮回不休,未曾成办往生净土之事。那其原因,觉明妙行菩萨就把这八个字说出来,就是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对人情,这个人情包括父母子女之情,夫妻之情、亲属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这些人世间的情感,你都没有去割断它,而是勉强地去随顺这个人情,勉强地迁就这个世故,世间的一些东西就耽误了你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大事。不仅这一生,而且生生世世,你都是败在这八个字上。

  那我们看常摄居士也就是我们一个当机者,我们在座的四众弟子也是多生多劫曾经修过念佛法门。为什么今生还在这里颠倒不堪呢?是不是我们自己在“强顺人情、勉就世故”上仍然是这个毛病?你只要看看世间很多四众弟子确实就有这个问题。前段时间还有个居士说,她本来是受了五戒的,结果有一次大家朋友聚会,原来她是喝点酒的,所有朋友都说:“大家都在喝酒,你怎么啦?”就一定要她喝酒。这时候她想到实在是挡不过大家的这种所谓的友情,所以说:哎呀,那就这样吧,你们等一等,等我把这个戒舍掉了,再跟你们喝吧!她马上把饮酒的戒舍掉了,就开始畅怀大饮了。这不是强顺人情吗?那世间“勉就世故、强顺人情”很多,如果你在念佛的时候,正好你的家人要搓麻将,三个人还缺一个人“过来,过来”,那你说:哎呀!算了,人家缺一个人,我就替补替补吧!你可能就强顺人情了。那再可能人家看一些不好的光碟什么的,人家都在看,我也勉强去看一看。反正这个勉强的事情都是人情世故,恰好跟我们的道业严重相悖。

  有时强顺人情、世故,甚至到了可笑的程度。前几年有一个比丘到我这儿来,他已经出家十我年了,说他要还俗。我说:“你怎么要还俗?”他说一个小姑娘爱上了他,甚至说:“你不还俗跟我结婚,我就自杀。”他觉得要有慈悲心:我不还俗跟她结婚,她就会自杀,我就没办法了,我只有还俗,还出现这个事。我说:你不要这么颠倒!那个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小姑娘?她想自杀,我说:你叫她到我边来自杀,我给她准备好一把锋利的刀子,就告诉她:这个比丘不会还俗的,你要自杀就在我面前自杀好了。最好你这一刀刺准一点,如果刺个三刀、五刀都死不了,就比较麻烦了。我跟这个比丘说:这完全是一个小姑娘的伎俩,你还去听她干嘛呀!

  这方面的事情还常常出现,是去年什么时候,我接了个电话,也是一个女的打来的。她说:我是个女居士,我听过你的光盘,现在我碰到一个感情问题,她说:“法师给我解决解决。”我说:你感情问题找我干什么?我又不是婚姻介绍所的人。她说:好爱上了一个比丘,怎么怎么……又是怎么怎么爱。我说:这个事情你不要来问我,如果你要我给你一个忠告,你千万把这个心收起来,你破僧尼梵行这个罪过无边!天下男子这么多,你为什么偏偏受一个出家人呢?这不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吗?在末法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出现,她还向我咨询,我就把她训斥了一顿。动不动就说你要自杀诸如此类的,奉劝这些当事人,你不要去听她的,要自杀就让她自杀好了。这些人都是身见很重的人,她能自杀吗?她就是吓唬吓唬你,你不要去上她的圈套。所以这方面——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对这些人情世故过分地去勉强的随顺,完全就耽误了自己的道业。这个常摄居士在八百年来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耽误自己。人情世故包括面也很广,我们修行念佛为什么心里得不到清净,功夫不能上轨道?也就是世间的多生多劫的一些人情世故看不破,斩不断。这些东西如果在心里非常坚固,实际上也是我们往生巨大的障碍。

  这里可以跟大家讲一个公案: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清代有一个女居士她就叫百不管,她是杭州人,曾经请教一个和尚:修什么法门能够离生死之苦?她有出离心。这个和尚就跟她介绍念佛法门,说:念佛不难,难以持久;持久不难,难以一心;如果你能够一切不管,专心念佛,至诚发愿往生,那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脱离生死苦海。这个女居士听了就很高兴,是一个老居士,年纪比较大。她回到家里还真的就马上行动,把家务事什么的都分给她的媳妇去了,自己专门辟了一间佛堂就开始念佛。念了一年多,又去请教和尚,说:一年前你给我开示,我真的把家务事放下了专门念佛,自己考量也是没有懈怠,但是这个心还是不清净,妄想杂念很多。现在你有不有更好的方法教我呀?这个老和尚就告诉她:你虽然抛弃了家庭事务,但是你内心的念头还是儿孙、眷属,这些爱根还很深。你爱根这么深,怎么能一心呢?所以你现在念佛要拔去这些爱根,真的在心理上将一切放下,然后才能够得一心。这位女居士一听,她感慨:哎呀,师父话太对了;虽然我身体上没有管家务事,但是我这个心天天在管家务事,天天在想家里的事情。从此以后,她要真当“百不管”:她在念佛的时候对家亲眷属的爱心一起来的时候,她就自己默念“百不管”。如果家里有事向她请教,家务事怎么处理,她也说“百不管”,来把这些放下。过了一年多,她向那个老和尚感谢,她说:师父对我的教导真实不虚,现在我真正做到“百不管”三个字,我现在往生有把握了。果然,几天之后无疾而终,预知时至往生。

  为什么净土法门讲信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这厌离娑婆不是在口头上说的,而是在内心深处要把它厌离到彻骨彻髓的程度,这些家亲眷属、恩恩怨怨什么都要彻底地斩断,放下,你才能够念佛上轨道。由于强顺人情,勉就世故,所以今天还在轮回,还在这里打哄过日子,还在迷惑颠倒,“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我们对这个无常至速——但念无常,有不有切身的感受呢?有时候也是很难的。“无常”就是死亡的意思,死亡马上就要到达,死亡不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是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遭遇的事情。怎么把死挂在额头上去思惟它?

  原来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老人死了去见阎王爷,见了阎王爷他就指责阎王爷:你让我过来,为什么早不给我通个信呢?阎王爷说:我已经给你通了几封信了,说:你的眼睛昏花的时候,这就给你发的第一封信;你的耳朵慢慢地聋了,听不到声音,这是给你发的第二封信;你的牙齿慢慢地都掉光了,这是给你发的第三封信;以后你身体五脏六腑都日益衰退,骨头硬了,走都走不动了,这些都是给你发的一封一封信。你还说我没有给你发信?说得这个老人就无话可言。

  但是到阎王爷那里报到的,还有一个年轻人,他就起来有话说了:你给这个老人发了这么多信,还有道理。你看我的眼睛很明亮,耳朵听声音也很清楚,牙齿也很完整,身体很健康。那你为什么没有给我发信呢?阎王爷说:我也给你发过信,你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说:你东面的邻居,一个四五十岁的人死亡,你知不知道啊?“暴亡,”他说,“知道。”“这可不是给你发的第一封信吗?”说:你西面的邻居,一个二三十岁的人死亡了,你知不知道啊?知道。这是给你发的第二封信。还有不到十岁的人,还有就在孩提、婴儿时死亡的人,这可都不是给你发的信吗?

  所以一个良马,不需要抽在身上:见到鞭子的影子,它就会驰骋。必须要用一个铁锥,一直锥到皮肤里面,才有所痛感,这是一个多么驽劣的马呀!所以我们对无常的感觉:一定要把一切众生那种生命的无常看成是自己的无常。你到医院太平间去看看,你去感受一下汶川大地震的情况,你去感受一下海啸、海浪把所有的人吞噬下去的情况;这些就真正让我们感觉无常迅速,这种急迫感就会调动起来。到了这个时候,你赶紧就会韬光敛迹,赶紧去一心一意念佛,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不再有一刻的耽误,这才是叫真念佛人的心态和行为。

  好,下面请看第四十四段:【达本奉教出家。菩萨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学余事。但诵《弥陀经》,日课佛名一万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极乐,此事一了百当之法。莫学世俗愚流,高谈阔论,说性说心。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一个不识字的汉子,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枉使掷却光阴,误却大事。因汝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净土、老实念佛,故发此论。”】老年出家宜念佛。

  这个达本奉觉明妙行菩萨的教诲,出家了。菩萨就给他开示,这些“奉教出家”的也都是他有出家的命、出家的缘份。开示说,你老年出家,已经很难得了,不容易。老年出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日暮途穷,要了解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能泛泛地去学其他的事情。只要诵《阿弥陀经》,每天日课佛名一万二千声,可能开始念不到那么多,你从几千声慢慢地到达一万二千声。这个念佛,每一句佛号要“真真切切”。大家注意,念佛一定要用至诚心去念,真切的心。这就是《观经》讲:圆发三心即得往生,圆发三心:第一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真切切”。你这个念佛求往生的心是非常恳切的,是真诚的,不是口头上敷衍的,不是口头念弥陀名号,心里还留恋五欲六尘的,那就不叫真切。以这样一个真切的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的深信切愿称名,就能感通弥陀的大悲愿力,就能令我们当生带业往生。你只要往生——成就往生一法,就解决了一切问题。所以这桩念佛往生净土之事,它是“一了百当之法”,你只要成就往生这一件事,就“一了”。“一了”就是成就往生这一愿,“百当”就是所有的事情你能够圆满解决。让达本比丘了解这个法,千万不要去学世俗的那些愚痴之流。

  愚痴之流说什么呢?就喜欢“高谈阔论”,谈玄说妙,“说性说心”——口口说空,步步行有。谈玄说妙的人,就是愚流之辈,看到他人念佛还讽刺,还嘲笑,说:这是愚夫愚妇所修之法,是著相。我们都是要高高山顶立,都是当下即心成佛的,一概抹去念佛一法。虽然他的样子眼空四海,高谈阔论,但你看他的行止——言谈举止,还赶不上一个三家村里不识字的汉子。“三家村”,是指偏僻的乡村,在偏僻的地方,又不认识字,这样的汉子肯定就很粗俗了,不懂得威仪、礼节、涵养了;这些喜欢谈玄说妙的人,实际上行为连这种人都不如;甚至不如一个在十字街头念《三官经》的乞儿,不如一个乞丐的行为。如果这样——不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身、口、意三业当中规范,却喜欢高谈阔论,入理深谈,这就冤枉地浪费了宝贵的光阴,耽误了了生脱死的之大事。

  这些开示都是对机而说,觉明妙行菩萨知道:就是因为你平日喜欢说那些禅,而又不了解禅宗的要妙,喜欢说禅又得不到禅的利益。这样喜欢说禅,同时又未必能够深信净土落实在老实念佛上,所以禅又靠不上,净又靠不上,两头落空,那可不是又冤枉地虚度了一辈子,辜负了这一世出家的好因缘吗?在我们出家人里面有这种情况,真正老实本分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可能在东林寺看到的大部分比丘都能做到这样。来东林寺的比丘都是跟净土法门有或深或浅,应该说是比较深厚的因缘的,所以我们看到他们都在念佛室。但是你到其他的寺院看看,真正老实念佛的人比例也不是很高;喜欢谈玄说妙的人还不乏其人。

  那么对禅和净,自古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在向我们做恳切的开示,在大乘的修行方法当中确实禅宗和净土是两个主要的行门。那么禅宗在我们中国从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这样一个祖师禅流通到我们震旦国“一花开五叶”,确实给中国的佛教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气象,利益众生甚大。但是有其大利,也隐藏着它的大弊。如果在晋唐之际,依禅宗得利益,那时候善知识如林,学人的根机深厚,出离心很强,道心坚固,般若气氛很浓;所以一言半句机锋转语之下能够契入就开悟,大彻大悟的人,大有人在。这个开悟,就是悟到了我们自性本具的理性佛——“理即佛”。但是从了生脱死的层面来看,你光悟道了还不够,一定要证道;谈证就得要谈断烦恼的问题: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果具有大菩萨的根性,大祖师的根机,他是即悟即证,那当下了生脱死毫无问题,就像六祖慧能这样的,但是这种人可能千万人中难得一二。大部分人是开悟了,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如果见、思惑断得很多,但有一毫的思惑没有断,三界也出不去。

  这就是自古以来那些宗门下很多开悟的人,他就有后世转身,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五祖师戒禅师转生为苏东坡,草堂青禅师转生为曾鲁公,真如喆禅师是那时候禅宗的大佬,坐禅40年,连他身上穿的纸袄都能烧出舍利子,这样的一个大德转生到大富贵之处,古德都很厚道,实际上就是转生成了宋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一生忧愁,成了亡国之君。甚至那些像参禅有一定功夫的,雁荡山的一个禅和子转生成了一个宰相——秦桧,成了一个奸臣。海印信禅师却到他的大功德主、施主朱防御家里投生为一个女孩子去了。当时杭州的圆照本禅师特意去看望他,朱防御的妻子抱着满月的一个小女孩出来,圆照本对着这个小女孩大喝一声,说:“海印信,你错了啊!”,这个小女孩一听大哭一声,就死了;海印信禅师都投生为一个女孩去了。

  所以为什么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暼尔随它去;这都是痛心疾首而且真实不虚的事情。“有禅”,就是禅宗开悟了;但是“无净土”——没有信愿求生净土这样的信、愿行。这样他到临命终时“阴境若现前”就是他的中阴身,他因为见、思惑没有断,一定会有后生,就有中阴身,中阴身随着最重的一个业力就投生去了。你就是个大修行人能够保持下辈子做国王,做宰相,能够三世保住人身就算了不起了,以后都是迷惑颠倒的。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喜欢说禅,实际上开悟都很难,更何况开了悟还有后身,这是一条险道。如果以参禅的这段精神、这种功德,专心信愿称名往生净土的话,那大部分都是上品上生了。所以在这里觉明妙行菩萨非常诚恳地告诉达本比丘:你要深信净土,要老实念佛,不要去走那些无紧要的禅,谈玄说妙。实际上腊月三十到来,生死岸边是起不到作用的。唯有仰靠弥陀的愿力才能够带业横超三界,这是一个末法众生最能够当生解脱的法门。好,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四页,请看第四十五段:【菩萨又示无朽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于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时,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须讲诵明白。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净业课诵。就是修净土法门每天应该怎样做功课,这段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无朽比丘的开示。

  在第四十一段里面谈专勤念佛,不杂世念,就是对无朽比丘的开示。无朽他是八人当中为头的,在三昧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所以对无朽比丘的开示觉明妙行菩萨显得更详细,对他的期待更高。谈到一天怎么去做功课:念《阿弥陀经》十二卷,这十二卷不是一口气念完,而是把它分布在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作为一个单位的做功课的时间,就念一卷《阿弥陀经》,再念一千声佛号,再做回向。余下的时间或打坐,或经行,或拜佛——都可以。这个方法,把它分布在十二个时辰去做。觉明妙行菩萨说:这样的功课不要增加,也不要减少,你就依循我提供的方法行去,去修行去。诵经要怎么诵?诵经要“匀匀净净”,就是诵经不要赶,“匀”——很平匀,很清净:匀匀净净,实际上就是我们诵经时候的这颗心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所以显发的声音也是匀匀净净。这个心是匀匀净净,声音“不缓不急”,这个声音不是很缓慢,但也不是很急躁,这个节奏把握得“不疾不徐”。这就表明一种中道、安祥,这样的一个诵经的韵律和节奏。好,这是诵经的一种风格。

  那么佛号怎么念?佛号要“声声心心”,就是每一声佛号都有你心灵力量的贯注。要念兹在兹,你念出声音,心就在当下,每一声佛号是用我们深信切愿的心来贯注,来庄严的。你这样每声佛号都有这个心在里面,实际上每声佛号就在我们的心波里面造作了,这样就“不涩不掉”。“不涩”就是:它不是枯涩的,“不涩”就表明这个佛号很流畅,不是滞涩在那个地方。“不掉”就是:你无论念六个字还是四个字,这四个字、六个字你念得不要掉句,不要掉字。有人还真的就是:有时候他就念“弥陀佛、弥陀佛”就掉了一个字;他时候就念“阿弥陀、阿弥陀”又掉了个“佛”字;有时候这个心跑了,他可能全句都掉了。全句怎么掉了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掉的。比如我常常举那个例子,他就是做花生生意,等他做晚课的时候,本来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他想到:我进了一批花生,这花生怎么出去?可能想得很投入了,不知不觉地就“花生、花生、花生”,这样你都把一句佛号全掉了,换了——调袋了。这东西都是常常出现的,这说明——你把全句都掉了,你心就跑了,所以要不涩不掉去念。

  还要“不浮不沉”,这句佛号不要念得很浮躁,你念得心气很浮躁,它个声声都是向外跑的,这就是浮。有时候他念得又沉——沉下去,一沉呢,就容易昏沉,念一念就打瞌睡了,就打呼噜去了,这就沉下去了。浮呢,就是心稳定不了,念句佛号,妄想就在那里转来转去,它就是浮。止观、定慧都没有;你不浮就是有止的功夫,不沉就是有观的功夫,止、观、定、慧要相资,这句佛号才能够念得上轨道。所以要把这佛号念得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这是我们念佛的一些法则,不是很简单的。好,这样念下去呢就能够慢慢地把六根摄住,声音和心相依,这就是叫摄心念佛。

  那么念完佛不是最后还有个回向吗?回向就是做“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回向。当然回向文很多,也包括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这些回向文。回向文呢,也要注意,不要仅仅是把这个回向文的文句有口无心地读一遍。不是这样,而是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把这个回向发愿真实的含义显发出来,就是要发出真正的“大菩提愿”:要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每个回向发愿文都有这个意思,但看看我们发心是不是能发得出来。莲池大师在回向发愿文开始的一句,就是谈这个大菩提愿的问题:弟子某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首先就发愿。“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这就是所缘之境。你要发菩提心,首先依什么境界来发?你依的境界狭小,菩提愿就狭小;你依的境界广大,你的菩提愿也随之广大;所以先从狭小的开始,四恩:天、地、君、亲、师,这对我们有恩德的,就要给他回向发愿。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众生,这又比四恩的众生要扩大一点,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法界的众生。这你就要发法界之心:要为法界所有的众生让他们得到大乘佛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现在一门深入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使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一起都成佛,这就是要发菩提愿。在菩提心里面来念这句佛号,比没有菩提心念这句佛号,功德那是天壤之别。如果念佛不能发大菩提心就很难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你不能相应,不感应道交,你就很难往生了。发了这个大菩提愿,还要专心念佛才能够成办往生之事。所以省庵大师为这个事特意写了一篇《劝发菩提心文》,这是我们净土宗祖师非常悲心的一篇文稿,大家可以去好好读诵一下。

  这里谈到回向发愿,回向发愿首先在事相上发,而且还要在智慧的观照当中,你发的这个心,而且不加执著,就像虚空等。这是什么意思呢?省庵大师说发菩提心的八种相状:邪正、大小、偏圆、真伪这些。其中谈到圆教的发心,圆教发心怎么发?如果知道自性是众生,我就愿度自性的众生;自性就是佛道,所以愿成就。无论是一切法门、一切众生、一切烦恼、一切佛果,这些法都是不离我当下这一念心。所以就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并且也无虚空之相可得,这就是般若的空慧了;你又不要执著虚空有个相,虚空也是了不可得。如果你能这样发菩提心,就是圆教的发心,就有般若的智慧。这个般若常常讲到三轮体空:布施没有能布施的我,没有被布施的他人,中间亦无布施之物;这样三轮体空的布施,你的功德就是无量无边;但一切众生都是住相布施,它就只能变成有漏的福德。所以你看禅宗有位大德——庞居士,他是个大富之人了,家里有很多金银财宝。他开悟之后专心修道,把他所有的金银财宝全都沉到江底去了。那别人就质疑:你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布施啊?不做善事啊?这庞居士说:我多生多劫就是被布施所累,所以全都沉到江里去。你看这个举措,他就具有大人的作略,他连布施也布施掉了,毫无布施之相。这就是属于般若的智慧,要以这样的一个般若的智慧来升华回向发愿的内涵,这样的功德就很真实了。

  好,那回向完之后,就可以“静坐”。这个静坐呢,这里觉明妙行菩萨谈到了观心法门:当“反观深究”,就是你开始念佛,当下这一声佛号即念,即这句佛号当下这一念,你就反观深究,追究它的来源。能念的心是什么?所念的佛是什么?那么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了无所得;就在了无所得当中,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实际上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是实相,以空印空,似水投水,那么佛就是我当下这一念心“是心是佛”。既然佛就在我这个内心完整具足,那一切佛都是我心里显现出来的,不假外求——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这就是用一种智慧,叫慧观。前面我们在事相上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信心成就亦能往生。但是如果我们加上观力成就,观慧的力量成就,可以得到理一心,那你往生的品位就会增高。你在这样的观慧当中如真如自性而住,那么住在这里也没有能所的对待: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心佛一如,能所打破。能念的心是始觉之智,所念的佛是我们本觉之理,理和智和合——始本和合。那么我们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唯一心故”。你能够“如是谛观”当下这一念心,一境三谛,一心三观,“更无二念”,当下就是清净本然之体现前。那么你可不就是“修行三昧”吗?

  那么修行三昧我们看看可以跟大家沿用一下彻悟禅师的一个偈颂,他写过十道《一声佛号一声心》,这十首偈颂写得非常好。看这个“声声心心”,他有个偈颂:一声佛号一声心,直下分明岂外寻,鞭影未劳频举示,白牛运出古黄金。我们这句佛号起来,这句佛号就是我们当下妙明真心,所以就在当下能念的这句佛号当中,直下分明就是我们清净本然的心体,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朗然现前。还要到外面去寻找吗?“直下分明岂外寻”。那“鞭影未劳频举示”,对一个良马来说,不需要时时把鞭子举起来,它当下就明白,马上就跑得很快。那么“鞭影未劳频举示”指的是什么?大白牛,大白牛比喻成摩诃衍、一乘法。你发大菩提心来执持这句名号,就能运出“古黄金”,古黄金就代表我们自性本具的亘古亘今永恒存在的性德——如来藏。你每一声佛号以这个菩提心去念,就运出了我们如来藏的功德“古黄金”,这是一首。

  还有一个偈子: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双忘趣转深,定久不知谁唤醒,满天霜月照幽林。你看这个偈颂,当下这句佛号就是:我们要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两忘,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都忘了,泯灭了它们的界限,所以趣入到这个深心里面去,“转深”转到更幽深的心性里面去,这样就得到禅定了。在这个定中“定久不知谁唤醒”,是这句佛号把我的主人翁唤醒,还是主人翁把佛号唤醒?“不知谁唤醒”已经是没有主客体的对待了,已经是到了不二的情况下,才没有谁和谁的关系,所以才“不知谁唤醒”。在不二的情况下这种“满天霜月照幽林”,“满天霜月”代表我们清凉的般若智慧的光明。在这里面它能够照出幽林,幽深的菩提觉林。你看这些偈颂都代表彻悟大师确实是证念佛三昧的人,没有这样的境界他写不出来。但也恰恰我们就理解它为觉明妙行菩萨讲修行三昧是什么境界?可以把这个来作一个注解。

  好,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修行念佛三昧当中切记不要“亡形死心”。认为我身体都忘记了,我没有念头了,我心死了,就是好境界,恰好相反,这不对哪!这落到外道和魔的知见里面去。那些外道修无想定就是“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无非就是无想定而已。禅宗讲这个就是叫枯木禅了,那都要呵斥的。

  谈到枯木禅有一个公案,这个唐宋时期有很多老婆子都是很厉害的明眼人,有个叫婆子烧庵的公案:说有一个婆子供养了一个庵主,就是禅和子——修禅的,供养了二十年。供他修行:给他一个修行的屋子,常常让一个年轻的女子给他送饭,后勤工作,能让他安心办道。有一天,这个婆子就对这个女子说:你今天送完饭,等他吃完饭,就一下子把他抱住,就问他‘这个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女子还真的就依教奉行。等这个二八妙龄女郎一下把他拥抱住:“啊,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庵主倒是回答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说了这两句话。这个女子就放了手,回去就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婆子。这婆子一听就说:原来我二十年供养的是一个俗汉,就走过去把这个庵主赶走了,把这个庵也烧掉了。

  那大家参一参,为什么?从持戒——戒律的角度来看,他很讲戒律,但为什么这个婆子说他是个俗汉?你想一想,这里是不是又进入了亡形死心的状态啊?“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修行到这个程度,对吗?我们讲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讲寂和照的统一?寂中有照,照中有寂。你在寂中一点照都没有,这就是枯木禅了;没有一点“暖气”,这不不对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还在心意识里面,他还在对待法里面,所以他是一个俗汉,他没有得么佛法的精髓;这都要注意。

  觉明妙行菩萨说,如是打坐一段时间,可以再起来经行念佛,然后再去持诵经典。这样经行、念经、拜佛有个次序,交叉进行。但要注意,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好像赶集样的,一口气把所有功课做完,说“我今天佛号全念完了”,但是你当下是一个敷衍了事的念头。你就不叫真正的修行,修行是心性上的细活,不是在事相上——“我把事情干完了”。一般修道人一定要遵守善知识的明智的教诲。如果不遵守知识的明诲,决定修行“劳而无益”。前面我们知道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过来人。你要到北京去,怎么问路?问一个曾经到过北京的人。如果他自己都没有到过,你去问他,说不准就问错了——他指错了路哪。善知识是明眼人,是过来人;如果不遵守善知识的教诲,过不了很久就会失败;这是要谨慎的。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无朽比丘:我就是过来人,你要决定按我的教诲来做。

  再下面谈到,净土经典以及旁涉经典所谈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一定要讲诵明白。依正庄严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妙真如性的境界——涅槃的境界,也就是佛的法界。这些,作为净土的学人,一定要在我们内心熏习,熏习依正庄严,就是用真如熏习我们当下这个迷失的心,熏习一颗新生的净业种子。但这种熏习,你要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我们内心很熟悉,它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多生多劫熟悉的都是人间的事情、五欲六尘的东西,对这么清净平等的境界,我们是很生疏的。我们读了很多遍《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但还是觉得像水和油的关系,入不到心里去。要把它明白、熟悉,一定要有一个耐心的渗透过程。那怎么渗透呢?可以有几种方法:或者读诵——反复读诵,或者抄写——抄经,或者一字一字拜经,再加上讲演,用这些方法,而且不断地反复,天天照面,才慢慢熟悉一点,要么我们都是懵的。

  熟悉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们在静坐的时候,或者在经行的时候,或者在礼佛诵经的时候,这些净土的境界现前了,你当下就能觉了这个境界是好境界,是正的还是邪的,当下你就有个辨别能力。辨别能力来自什么?来自经典,跟经典相应的就是真境界,跟净土不相应的就是假的、伪的、邪的;这样就不至于被其它的境界所迷惑。尤其到了临命终时还有各种境界,有时候你看净土的一些往生者,他可能首先来的是天界的:或者忉利天的天人来接他,它也很庄严;这时候他知道这不是净土境界,他不为所动。过一下子又夜摩天的境界现前,天人吹吹打打来接他,他也不走。一定要等到极乐世界的净土现前,他才愉快地走。那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定要平时对这种境界非常熟悉,你才能够有一个明晰的判断。按照觉明妙行菩萨这样的方法来修,而且不增不减,再加上这样一个观慧的静坐,那这相成功一定是上品上生了。希望大家依教奉行,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