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东传中国后,由于经典的翻译,激起佛学思想的研究风潮,促成各种学派的相继成立,开创出中国佛教蓬勃发展的新风貌。
在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的有四位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玄奘、真谛、义净。此外,根据密宗的说法,四大译师为鸠摩罗什、玄奘、真谛、不空,此说乃密宗对其付法六祖不空的尊崇。
鸠摩罗什
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人,父亲鸠摩炎本是天竺国宰相的世子,因不愿继承相位而前往龟兹国,受到龟兹王妹的青睐,两人结婚后生下鸠摩罗什。在鸠摩罗什七岁时,母亲以绝食要求丈夫准她出家,从此母子相依云游,过着出家的生活。
鸠摩罗什自幼聪颖,从母入道后游学天竺,遍参名宿,誉满五天竺。前秦苻坚闻其德,特派遣部将吕光率兵前往迎之。直至东晋隆安五年(公元四○一年),始至长安,姚兴礼为国师,居逍遥园,与僧肇、僧严等从事译经工作,声重一时。所译经论凡三百余卷,其中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今人所诵念受持。
此外,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巨大影响。门下名僧辈出,蔚为三论、成实二派。
由于罗什大师最初跟随蒲达多出家,学习小乘,后来罗什又学习大乘之法,蒲达多知道以后,反拜他为师,故而留下大乘小乘互为师的美谈。
玄奘
公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众说纷纭,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流沙,抱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的求法决心,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几度死里逃生,终于到达印度那烂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学习瑜伽、显扬、婆沙等诸经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
贞观十九年,大师携带大小乘经论六百余部回到长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名重一时。
大师回到长安之后,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所译经典共一千多卷,占我国译经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础,唐高宗视之为国宝。
真谛
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公元五四六年)携经典抵中国南海,见重于南朝梁武帝。
侯景之乱后,虽辗转流落各地,却仍译经不辍,所译经论近三百卷。
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并且一概另作注疏,致力于义理的阐明,他的学识之广博与方法之卓越,堪称为我国佛教史的泰斗。
义净
唐朝河北范阳人,十二岁时,因钦慕玄奘大师西域学法的行仪,因此发心出家,并且立志继师之后往印度求法。
二十岁求受具足戒后,有感比丘律部的不够完备,更加坚定他到印度探讨律学的决心。经过十七年的自我充实与筹备,并邀得处一、弘袆、玄达、善行等十余人有志同行。但是当队伍浩浩荡荡抵达广州时,一想到航程的险难,一个个都退心不去了,义净却仍一本初衷,毅然独自前往。途中他曾生病,也曾遇到盗寇抢劫,但是一点也动摇不了他求法的信心,终于到达那烂陀佛教大学,经过十年的苦学,而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总共游历三十余国。返国时,携回梵文经论约四百部,并此专心致力于译经工作,前后达十二年,总共译出经论二百多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传有部毗奈耶等诸律大多出自其手。
不空
南印度师子国人,天资聪颖,早年从叔父游南海诸国,其后出家。早年师事金刚智,尽得五部三密之法,并遵从师父遗命,再赴印度求法。
返国后,曾为玄宗灌顶,并住净影寺,以祈雨灵验,获得皇帝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等,深受唐玄宗、肃宗、代宗各朝的礼遇。译经凡一百二十余卷,为密教付法第六祖。
观诸以上五位大译经家,无一不是背井离乡,备经险难,刻苦勤修,方能有成,并且为后世佛子留下丰富的经典宝藏。因此今日佛子于读经阅藏之时,除应心怀感恩之外,更应怀抱至诚恳切、虔诚恭谨的心,千万不可轻心、慢心,以不负先贤为教的苦心孤诣。
【本文由:阿里云代理 http://www.56aliyun.com 复制请保留原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