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学 一、大乘之道次第:循序而进

2021-11-30 邪淫果报

大乘攻略:前学

一、大乘之道次第:循序而进

  学习和修行佛法,首先要理清思路:我为什么要学佛?要学什么?通过学佛想获得什么?这就是“根、道、果”。根,就是因、起点,或指现在的位置;道,就是方法、道路、路线;果,就是目标。

  如:我们决定要去北京,北京就是目标,就是“果”;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根”。起点和目标明确了,方法也就自然出来了,远的乘飞机,中的坐汽车,近的走两步。

  我们很多同修进入佛门,可能更多是为了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而来,这都是正常的需求,通过正确的修学,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佛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很多同修就是因为通过学佛“调伏烦恼,改善状况,化解危机”而趣入正修的。

  然而,我们冷静观察,甚深思维,就会发现我们所祈求的,其实只是我们“真正所需”的副产品。之所以要健康,是因为我们生病了行动不便;想发财,是因为我们没钱就不能随心所欲地买东西;升职,是因为不想受人管辖和制约;和睦,是为了保持良好环境和心情。

  可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自由”,佛教称为“解脱”。

  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就能自由吗?再健康百年后也是死人一个;发财也买不到生命和自由;官越升职越不自由,当了总统连隐私也没有了,到哪都要被警察和保镖围困监控;和睦的人际关系终将离散。

  我们本具的佛性如来藏的幻化力无穷无尽,不可思议,有求必应,无碍显现。求福报得福报,求智慧得智慧。同样,求相好、辩才、往生、开悟,乃至求即身成佛,对如来藏的幻化力来说,也同样是轻而易举的事。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至黄梅初礼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六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于是很快悟道,证得金刚那罗延身,至今肉身不坏,供奉在广东南华寺。文革中被红卫小将略加破坏,让世人见到六祖的真身骨骼呈黄金色。以藏传佛教观点来看,六祖实际上如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大师一样,是即身成佛,而示现祖师身弘法。

  如果我们能把“求名、求利、求爱情”的那份努力和付出用在“求成佛”上,现证圣果也是完全能办到的。

  我们确定目标(果)是“自由、解脱、成佛”,那么方法(道)就是佛陀和祖师留给我们的无上教言,这是世界上最完备、庞大和细微的学术体系。面对浩瀚的佛教典籍,为了避免我们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祖师慈悲地开显了“道次第”系统。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的。菩提,是觉、解脱、成佛之义;道,是道路、真理、方法;次第,是步骤、阶梯。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因果

  “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

  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

  一、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

  二、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

  三、空性见:中观(清净见,胜义谛),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有了目标(果)和方法(道),我们还要找出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根),这个很重要,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混淆。修行到哪个高度,就用相应的方法“解决烦恼,化解危机,精进办道,自利利他”。自己的高度(位置)找不准,方法就会混乱。方法用错,就如同吃错药,不仅无益,反受其害。

  要想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就要诚实思考,无伪观察,不要刻意美化自己,也无须过分谦虚。我们仔细思维自己修行的动力来源,通过察知自己的发心,便可了知自己正处在哪个修学阶段,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百喻经》故事:富翁造三层楼

  有一个富翁,他到另一个富翁家去,看到这个富翁所住房子是三层楼,高大壮丽,心里很是羡慕。回家以后,富翁立刻请来了一位建筑工程师,说:“你也替我造一座三层楼。”建筑工程师领着工人们动手先平地基,垫础石,打墙脚,忙起来了。富翁等了几天,看不见楼房的影子,就把这位工程师叫来问道:“你现在是做什么啊?”工程师回答说:“我给你造三层楼呀。”富翁又问道:“怎么造三层楼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造呢?”建筑工程师说:“要一层一层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两层,怎能造第三层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说:“不,不,我不要下面的两层,我只要第三层,你给我造最上面的一层就可以了!”建筑工程师听了大笑,一再说明,但富翁很固执,坚决要他只造第三层,弄得建筑工程师没有办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这个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上师三宝,切实地从“戒、定、慧”基本三学修起,只是懒惰懈怠,喜欢走捷径,对闻思、观修、念佛持戒不屑一顾,自以为这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对像自己这种“天才利根”是没有必要的。其结果正像这个富翁一般,不过是痴人的空想罢了!

  在净土念佛法门中,修学次第就是净土宗根本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净业三福”,由佛陀金口亲宣,不仅是净宗修学次第,而且是一切法门的修学次第。

  “净业三福”是《观经》中释尊无问自说: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

  三福依浅深次第和修行特点,可例分为:

  一、人天福:世善,以事业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获得“家庭幸福,伦理道德,事业责任,健康名誉”等为努力方向。

  二、二乘福:戒善,以出离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证得“出离六道,结束轮回,了生脱死”为终极修行目标。

  三、大乘福:行善,以菩提心为动力源,致力于“六度四摄,自觉觉他,究竟圆满”,志求无上道果

  其中一、二为净业加行,三为净业正行,加上本经的《九品往生章》,就是按照“前行、入门、行持、成就”制订的详细修学次第。

  《百喻经》故事:多吃了三个饼子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三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四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说:“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面的半个煎饼能吃饱,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是了,前面的三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这个故事比喻:修行的人,需要从基础开始,勤修戒定慧多时,才有贯通成就的时刻,不经多时的勤修,但羡一时的悟证,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是不可能。

  人天乘的修行,以及解决健康、财富等问题,大多用伦理道德来注解,以法律辅助,如民国时王凤仪老善人,帮人讲病、化解纠纷等,用的都是伦理体系。

  二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因果轮回来注解,以戒律辅助,如忏悔、苦行等。

  大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菩提心来注解,以六度四摄辅助,如放生、弘法等。

  大乘的胜义谛,则完全以心性来如实觉照如梦幻泡影的一切。

  《华严经》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表明“伦理、因果、空性”,体性一如,圆融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