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佛教的五乘宗教观

2023-05-03 佛光教科书

  第四课 佛教五乘宗教

  佛教从佛陀三转*轮,度五比丘,创立僧团,宣说三法印四圣谛的真理,直到佛陀入灭后,印度各教派林立,而有十八部派的兴起。部派佛教的后期,由于龙树菩萨思想的启发,始为初期大乘思想的萌芽。直至佛教传入中土,中国佛教在隋唐时代进入了宗派的成熟时期,教理学说相互融会的恢宏局面。为了判别佛陀一代教法的内容,各宗的祖师有「判教」之举,如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天台五时」、华严宗法藏大师的「五教十宗」、法相宗窥基大师的「三时教」等,综观佛教的历史,从印度的十八部派兴起到中国隋十三宗派的开展,都显示佛教具有包容与融和的特质。

  佛教的教义,虽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种修学的层次,但犹如大海,为诸川所汇归,也如法华的「火宅三车」之喻,三车皆是会归一乘。佛教的三乘教及五乘教皆是融会贯通,即令修学的是出世的三乘圣法,虽不求人天福报,也须具足人天的功德,就像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也得从小学读起。佛教主张的「五乘宗教观」,是将各个宗教融会于五乘中,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讲三纲五常,提倡人际的礼节和人伦的和谐,这近于佛教的「人乘」思想,以持守五戒圆满人品道德;又道教的清静无为、耶稣教及天主教强调宽恕博爱与坚守十诫、回教崇敬唯一的真神阿拉,亦通于天乘,修十善业,以追求天堂的快乐为目的。

  人天乘以外,还有菩萨乘,统摄人、天及声闻、缘觉等乘,与前者最大的分别,菩萨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回入于大乘」,发起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悲愿。修学菩萨的入门处,依龙树菩萨所说:「菩萨以种种门入佛道,或从悲门,或从智慧精进门入佛道。」菩萨有许多方便的入门处,但菩萨难行能行。何谓菩萨的「难行」之处呢?据《华严经疏》卷六说,修菩萨行有四难:1.背己利世难,菩萨为利益众生,没有一念为己之心;2.行相唯苦难,为利益众生,不乐求世间的种种欲乐;3.处经诸有难,为利益众生故,于诸苦无不经历;4.时劫无量难,乐求无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故所经的时劫不可限量。

  菩萨与二乘行者的功德优劣,就在于菩萨不以二乘的有余涅槃为满足,能「惭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发起「回小向大」的勇猛愿行,不畏众生难度,不惧佛道长远,心如金刚,住于菩萨本愿

  菩萨对于人、天及声闻、缘觉的修学,并不偏废,所谓「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如《大宝积经》卷十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举出,菩萨为化导众生,必先入于禅思、智慧、总持、辩才等四事的法门。又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瑜伽处分品〉举出,修菩萨行,应修习下列四法,即:1.善修六度;2.方便善巧;3.饶益于他;4.回向菩提。菩萨乘具足「五乘」的殊胜功德,能够满足人间的种种欲乐,享有天界久远的福报及二乘行人依住禅悦的生活

  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也以水喻及火喻来说明菩萨的殊胜。菩萨如水,能流润赴下、植善法种、信乐欢喜、坏烦恼根、自体无杂清净、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下充满、息诸尘坌。菩萨如火,能烧烦恼薪、成熟佛法、乾烦恼淤泥、如大火聚、作光明照、能使天魔外道惊怖、能作安慰、利与众共、人所供养、人不轻慢。

  上述菩萨的入门与殊胜之处,使得菩萨行特别受到重视。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九说:「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二乘行者,厌喧求静,一心自了,但菩萨久习悲心,能发愿受生恶趣,为除一切有情苦故。在经典中,从众多菩萨的名称,可见菩萨利众的种种方便。如以光明接引众生的日、月光菩萨;以姿态摄化众生的歌舞菩萨;以梵音说法的妙音菩萨;以医术救人的药王菩萨;以恭敬供养众生的常不轻菩萨;以哭声度众的常啼菩萨;以戒香度众的香积菩萨;以临终关怀的引路菩萨;以力气助人的香象菩萨;以静默开示的不说菩萨;及除一切忧冥、除一切疑怪、除一切热恼等菩萨。此外,当生能发大心,广行三学、六度者,亦被时人称为肉身菩萨,如:印度的马鸣、龙树的世亲、无著、炖煌等菩萨,及中国的六祖惠能、憨山、石头希迁与民国的慈航、清严等。皆因发起利乐有情的悲愿,而当生成就菩萨行。

  佛教的「五乘宗教观」,为菩萨乘;即能涵容其它宗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圆满菩萨道的教义,从持守五戒,而有现世的欲乐;具足十善业报,能得到天堂的福德,继而能悟解四谛法、十二支缘起,入圣贤位,且以此善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效法菩萨的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大悲为根,菩提为果,如实了知人间虽好,但却逃不了生命的「四不可得」,天堂拥有无尽欢乐,却免不了「五衰相现」,轮回六道流转生死。唯有菩萨乘才能普渡一切众生,抵达涅槃的彼岸

【文章原创作者:站群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mggfzq.html 欢迎留下您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