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为师

2023-05-12 佛教故事

千年菩提路之以戒为师

  释法耀,已经在平兴寺生活了近两年。出家前,他曾是电台播音员,因为有良好的普通话朗读功底,自从他来到寺内,就承担起每年受戒仪式的戒本宣读。

  从每年6月15日开始,平兴寺进入结夏安居。整个夏天,法耀法师将和两百多位比丘生活在平兴寺内,期间谢绝外出。他们将在读书、打坐和诵戒中度过三个月的夏季。在律宗第九代祖师道宣法师著述的《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书中,结夏安居和忏悔、诵戒等被列入作持一门。道宣法师对安居的解释是: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

  结夏安居与众多戒律一样,出自佛陀驻世的时代。印度的雨季长达三个月,外出可能踩杀昆虫和草木的新芽,于是佛陀规定出家人停止外出,聚居一处专心修行

  戒律,产生于佛陀与弟子共同生活的约定,这就是戒律出现的背景。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一个是为保障僧团的秩序,一个是为避免恶行对修持的阻碍。前者针对僧家的组织,后者针对僧人的个体。

  佛陀圆寂百年之后,各地的僧人将佛陀的教导集结在一起,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集结。其中最紧迫的工作就是理清戒律。

  这一年的安居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僧人赶到平兴寺,参加受戒仪式。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出家多年了,能够再次领受戒体是心灵的又一次洗涤。这是修行中的大事情,比丘们表情严肃,充满期待。

  公元67年,西行的汉史回到洛阳。他们带回了佛经和佛陀的画像,随行的还有两位印度的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尽管戒律尚未传到中国,但这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第一次伟大碰撞。

  东汉思想家王冲对一世纪流行于东汉社会的宗教有清晰的记述,但是在他的《论衡》里并没有提及佛教和僧侣。

  在戒律传入中国之前的两个世纪中,佛教的影响还仅限于宫廷,大多数人还不了解佛陀的思想。人们见到西方僧侣带来的佛像,只当是中国的神仙那样敬拜,点起香烛,呈上祭品,叩头祷告。这是三世纪中叶,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来到洛阳的所见所闻,精通戒律的昙柯迦罗被这一幕深深的触动了。此后,在白马寺昙柯迦罗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西域安西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规模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中华佛教在历经了两百多年的思想准备后,终于迎来了一次伟大的实践。

  公元260年,一场特殊的宗教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

  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戒师面前。

  这一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

  这一天,在白马寺诞生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得比丘戒的出家人——朱士行。

  这是平兴寺内一次庄严如法的受戒仪式,这样的仪式自唐初律宗创立以来,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演行无数了。僧人们相信受戒之时,如果摄心专一,心无杂念,便能有十方天神前来护佑,得见光华瑞祥,见佛菩萨前来摩顶加持

  七世纪的长安是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在这个世界之都的街巷中,到处可以看到僧人身影。在这个时代里,他们不仅是出世的修行者,还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和到达过许多神奇国度的探险家。

  公元667年,已经是公认的佛学领袖的道宣律师,最后一次来到京都以南终南山中净业寺。依据他新修订的《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结起戒坛,为僧众受戒。这一年,他七十二岁。

  昔日的净业寺,只有几间简陋的僧房。相传,道宣律师经常在山洞中打坐,定中参详律藏。每当此时,便有祥云出现,有天人为法师送来供养。上一页 1 2 下一页【文章原创作者:高防cdn http://www.558idc.com/gfcdn.html提供,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