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为“根”?造业的是它,成佛的是它;本来面目是它,烦恼也是它;万法生是它,万法灭是它;离开它无佛,离开它亦无众生;善恶之法皆来自它。降伏六根才能做主,才能成佛。
日常生活中人家骂你,你不起嗔心、逆反心,你就超越了耳根;眼见财色心不动就超越了眼根;香臭不辨,就超越了鼻根;美味佳肴不留恋就超越了舌根;不贪图华衣锦饰、安逸享受和外表的装扮修饰,就超越了身根。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对六根都有不同程度的贪恋和超越。超越了哪一根,就这一根而言,你就可以做主了,你的福报、功德将通过此根而获得。但是,要想真正解脱,生死自在,六根必须都摄。目前还没有发现六根已经都摄的人,相较而言只是降伏了某一根。
比如出家人通常眼根降伏的比较多,可以视而不见。但是很多出家人容易被耳根所转,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心里就不舒服,马上就要回击。即便嘴巴不敢讲,也是牢骚满腹。
《楞严经》上讲到六根的功德,耳根具备千二百功德,离佛性本源最近,功德最高。眼根、鼻根、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所以观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获得最高境界。常言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际上耳根的功能远不止听八方。意根的功德虽然也高,也是千二百功德,但离开前五根它就无所作为。大家如何理解“六根清净”?
六根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贪恋六尘,遇到六尘它会起用:该听的会听,该看的会看,该触的会触,该思的会思,过后不留痕迹,此为六根清净。如有贪恋、执著即被染污。
常人六根一旦接触六尘,就会在六根上留下痕迹,形成业障。如果六根对六尘能过后无痕,即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如同过去的祖师,花街柳巷,所做无为,其心不动。
多数人对佛教讲的六根不要贪恋六尘产生误解,以为是六根不要去接触和面对六尘。如果不去接触、面对六尘,我们的功德、福慧从哪里修来,又如何圆满?六根只有对应六尘才能发挥作用,使我们功德圆满。
所谓的不贪恋是指不执著,所行皆有,意上无痕。比如生活中手握钱财,心不留恋执著。未经历过财富的人,在金钱上他的境界怎么可能比富人高呢?有些富人超越了金钱的观念,虽然家财万贯,但心不贪恋。
在我们学佛的群体里,贪恋、执著尤为突出,因为很多人在世俗中从未拥有、享受过财色名利。学佛之后,相上虽远离了财色名利,心中却比获得财色名利的人更贪。
因此佛教有个基本观点:要超越财色名利就要先去尝试它,经历它,拥有它,达到极致之后再超越它。从没穿过绫罗绸缎,品尝过美味佳肴,享受过豪宅大院的人,怎么懂得超越的滋味?又如何去超越?
我时常对大家感叹说:“我真羡慕释迦牟尼佛!世间上顶级的财色名利他都曾经拥有过,享尽了荣华富贵和无上尊荣,他不超越,谁能超越?他不成佛,谁能成佛?你我从未经历过,又超越什么?我们的六根真的清净吗?从没接触过,谁敢说自己清净?接触了,得到了,而不贪恋,才是真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