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士:这个我始终没弄明白,怎么就能定住?怎么就定不住呢?
答:比如说遇到一个事物,比如吃饭的问题。不起分别想,吃了我也等于没吃一样,好、坏呀,我这个概念都没有,没这概念本身就是定力。比如说别人骂你一句、说你一句,你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烦恼。而且甚至有人说你不对,本来是他跟你发脾气,但你还默默地接受:“哎呀,他说得对,我还有不足的地方。”这都是定力,定力就是善。
一居士:原先我就想知道,什么叫定力,什么不叫定力呢?
答:它有这个世间定力,有修行的定力。
一居士:在打佛七的时候,在那坐着,静坐,有时候……
答:静坐如果你不打妄想,那就是大定力。
一居士:不打妄想吧,你说我经行就念这几句阿弥陀佛,就老照这个字、这么自己照书、这么用念珠念,有的时候念念呢,嘴念阿弥陀佛,脚把字给走错了,跑别的地方去了,那就不算定吧?
答:也算定,但是定里还有不足的地方。
一居士:我自己经行,要把一百零八句佛号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念下来,那感觉定;但说不上什么时候念到哪句,就找不上趟儿了,但是心里是知道趟儿,用眼睛看就没有趟儿了。
答:那也是好事。有时候比如念念佛呀,突然妄想就出来了,甚至念的也不是佛号了……
一居士:念的还是佛号,就是字找不着。
答:我说的意思啊,就是念的有时候就不是佛号了。你比如说,念“阿弥陀佛”,念念就念成“豆腐”了,这也无所谓。它怎么的呢?他有时是习惯,有习种性。(编者注:习种性,即习所成种性,由后天之修行、熏习而得;对应的性种性,即本性住种性,则为先天具足、法尔自存。)它有时和你念佛互相冲击,并不是你想豆腐,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习惯性就出来了,出来正好把它清除了。你要是不理它,下回它就不再出来了。
一居士:我有时候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就“佛陀阿弥”了,我说怎么跑念儿了呢?
答:不是跑念儿,是我们没有真正念佛,我们现在都是执着念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想一想,如果有人给你一棒子,把你打昏了,你那时候怎么念阿弥陀佛?那时候你再也念不出来了。所以我们不管是念啥,我们那个嘴,都是靠声音发挥,我们认为那个是阿弥陀佛。那不是,那只不过是往阿弥陀佛那条道走的过程,关键是让我们真正地放下,一切心平静,而且不打妄想。最后真正生起来的,不管它是佛号啊,还是什么,那才是真东西,真东西才现前呢。我们现在是借假修真,借这佛号来修。
一居士:师父,那怎么来趟过这个念啊?
答:只要不打妄想就行,无念为宗。不管你怎么念,最后都是放下。我用一句“阿弥陀佛”,我念阿弥陀佛,但不住在阿弥陀佛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语调平和,不缓不急)但是你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语调生硬、急促用力)妄想来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语调生硬、急促用力)像玩命似的,拿佛号去撞妄想。最后撞来撞去,一个是容易又引起了新的妄想,而且同时你也受不了,这样的话不好。
另外呢,要应无所住。妄想来了我也不理你,我念我的阿弥陀佛,我听阿弥陀佛,不听你的,就完事了,它自然就消灭掉了,而且非常轻松就过了关。如果你硬拿佛号去撞妄想,你撞了好像是没有了,但是那个“阿弥陀佛”已经变成妄想了。是你起心动念的“阿弥陀佛”,不是真阿弥陀佛。是你要消灭妄想的那个嗔恨心所变的,“要消灭妄想”那个想法所变的“阿弥陀佛”。那个“阿弥陀佛”就不清净,因为你用嗔恨心,于法不相应。
一居士:心劲儿不一样呗?
答:哎,心里不一样,虽然你是念阿弥陀佛,但它是两种“阿弥陀佛”。
一居士:师父,你说那个好像是自自然然地念的阿弥陀佛。
答:我就念“阿弥陀佛”,而且没有挂碍地念,不住在一切上。而且你魔来了,我也这么念阿弥陀佛;你佛来了,我也这么念阿弥陀佛,不为外境转。这时候念阿弥陀佛所产生的那个心,才是接近真的阿弥陀佛,明白这个道理吗?
一居士:有时候我在家,家里人跟我生气了,我不生气,我就念阿弥陀佛,给他们气坏了,那该怎么办呢?
答:你也别那样,你看别人生气了,应该生慈悲心。
一居士:他骂我,我那边不生气,我就念阿弥陀佛。
答:你念阿弥陀佛,应该不光是自己不生气,同时也要把他转化过来,那“阿弥陀佛”得有摄照力量,是吧?
一居士:我念时间长了,他瞅我不理他,寻思寻思他又乐了。
答:这就行了,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