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要略 律宗

2021-11-26 佛教知识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

  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时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

  正元(254~25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

  东晋时又把《摩诃僧祗律》、《十诵律》等广律译出,用作行事的依据,以致受戒与随行不相一致。

  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聪被认为是四分律师。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

  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评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而被称为新疏。后又撰《新疏拾遣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其间互有争论,尤以相部宗和东塔宗争论最烈。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按照四分律宗自己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道宣以后,以次传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允堪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会正记》,其再传弟子元照著《行事钞资持记》,对《会正记》持异议,因之南山宗在宋时又分为会正、资持两派。元明之际,衰微几至无闻。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灵谷寺传戒说律,南山宗又得重兴。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再传读体、戒润。读体继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结戒安居,著作甚多。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书玉,两人均有许多著作。德基下有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其中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其下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另外戒润曾弘律于常州天宁寺,法流不详。民国时著名律师有弘一等。

  律宗住流

  从第一次结集,忧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后二次三次四次的结集。自此以后,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毱多五师传持。佛灭后一百年间,纯是一味和合,一百年后产生异见,部派分裂,因着律仪上的争执,旋复至优婆毱多以后,更分为五种律部。

  五部

  昙无德部——四分律——法藏部

  萨婆多部——十诵律——一切有部

  迦叶遗部——解脱戒——饮光部

  弥沙塞部——五分律——化地部

  摩河僧衹部——僧衹律——大众部

  实际传来中国只有四律,迦叶遗部仅传戒本。

  四律

  《十诵律》、《五分律》、《四分律》、《僧衹律》。

  五论

  《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

  在中国弘传最广的是《四分律》。早在曹魏时,昙摩迦罗于洛阳译出《僧衹戒心》,并立羯磨法,与中国出家人正式授戒。从译出《四分律》后,先有法聪开讲,口授弟子道覆。至慧光下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相承。

  与道宣同时弘《四分律》共有三派。有南山道宣。相部法励、东塔怀素。三者见解不同,故分三派。法励、怀素但盛一时,道宣至今弘传不绝。

  判教

  化制二教为本宗判摄。化教:教化众生,有种种随机言教,指经论二藏,所诠定慧法门。制教:制止过非,指律藏所制定的戒法,诠解戒学法门。通过制戒的戒,能摄住三业不犯,便生定慧,由定慧伏断烦恼,证入道果

  此宗更于此二教内判立三教三宗。

  化教中,更判为三教,以摄如来一代说法

  (一)性空教,俱舍、成实析法明空是小乘教。

  (二)相空教,般若、三论等直谈无相是大乘权教。

  (三)唯识圆教,华严、深密等是大乘中道实教。

  制教中,更分三宗,以摄一切戒律的戒本。

  (一)实法宗,以色法戒体,立一切法为实有,小乘有部。(怀素所依)

  (二)假名宗,以非色非心为戒体,一切法唯有假名,无实体,大乘空教。(法励所依)

  (三)圆教宗,以心法种子为戒体,调万法唯识,大乘唯识圆教。

  宗义

  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大乘唯识圆教而立义。并主张四分律宗通大乘说,从律文中,有五种理由证明:

  (一)沓婆回心:

  沓婆证阿罗汉后。求坚圆法,回心向大;

  (二)施生成佛

  戒本末偈云: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三)相召佛子

  序文有诸佛如是行,佛子亦如是。

  (四)会财用轻;

  舍堕戒中,舍财后僧不还,犯轻罪。

  (五)识了尘境:

  妄语戒的见闻知觉的了别,通唯识义。

  戒有四科:

  戒法:圣人制教名法;

  戒体:纳法成业名体;

  戒行:依体起护名行;

  戒相:为行有仪名相。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的内容广泛,以止作二持摄尽。止持是约戒条,止一切恶,不该作者不作。作持是约体道办事,修一切善,诸如受戒、说戒、安居、自恣、忏罪等。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大乘菩萨戒,不同小乘戒。声闻戒唯人得受,大乘戒诸趣通受;声闻戒有受有舍,菩萨戒有受无舍,是尽未来际受待。

  菩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聚净戒上:

  (一)摄律仪戒,七众所受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奉行—切善法;

  (三)摄有情戒,广修善法以利益众生。

  前二自利,后一利他,合为二利圆满,虽只讲戒,而与定慧相连。如把心停止,不起妄念,摄意业为定,详细观察思惟,此应作,彼不应作为慧。如盗戒具三净戒:自不起盗心并防护为摄威仪,见有盗机而维护为摄善法,转告保护为饶益有情。其他戒也一样,一戒一行圆观解,具足一切行即为大乘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