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十四)正直

2023-07-27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2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二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有略讲和广讲,今天是广讲。

  五、正直

  一棵大树有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和树果,同样,做人也有很多规矩与原则。树根般的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指什么?智慧和稳重。树茎般的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是什么?就是有惭愧心和不放逸。今天讲树枝般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正直。

  无论何时,人都要正直,要做到公平公正。

  若是没有树根、树茎,就不会有树枝。树枝是从树茎中长出来的,树茎是从树根中长出来的。根是树根,要先有树根,才会有树茎、树枝。做人的规矩与原则也是如此。在前面讲过,做人有做人的规矩与原则。若是不按规矩,不按原则做人,看似人,实际不是真正的人,不是好人。

  首先是智慧。世出世间都有很多的学处,若是对这些学处不迷惑,能了知,有辨别和取舍的能力,这叫智慧。做一个正直者,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必须要有智慧。你要知道这些利害之处,也要知道善恶之处,还要有对治、辨别对错的能力。否则,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尽管觉得自己很公平、公正,但实际上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按世间的角度来讲叫有知识,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叫有智慧,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坏,但是为什么最后都变成了坏人呢?很多人在本质上是好人,但是为什么在为人处事中变成了坏人呢?就是因为缺乏智慧,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

  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这是有智慧。无论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智慧都是很重要的。

  佛传讲了很多法门,都是为了生起智慧。如果真正要到达彼岸,必须要靠智慧。若是没有智慧,即使做得再多、再努力,也不会有成就的。出世间必须要靠智慧。

  其实在世间也是如此,若是没有智慧,最终都会成为坏事,成为坏人。如果按这些《二规教言》中所讲的这些道理去衡量,以这些标准去观察,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坏事,自己也成为了坏人。为什么呢?主要就是缺乏智慧。所以在世间法上,也不能缺乏智慧。

  智慧是第一,极为重要。如果你能懂得二规,能够证悟这些智慧,就可以说自己有智慧了。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都不会误入歧途,最终也不会大失所望。

  第二是稳重。稳重也很重要。稳重是指自道行不退转。人要公平公正,在一切时、一切处中不能退转自道。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要以智慧去观察,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做。一旦决定了就不能退转。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于一切时、一切处中,都要稳重。“我要公平公正,要为对方着想”……很多时候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维、处理一些事情,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退转自道。如果你退转自道,没有自己的主见,舍弃自己的决心,就不是真正的公平与公正,也不是真正地理解他人,也不能称“为他人着想”。我们应该理解对方,要为对方着想,但是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自道,在自道上不能退转。自己的决心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不能失去。若是动摇了自己的决心,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就不叫公平公正。所以稳重很重要。

  智慧和稳重,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愧和不放逸也是如此。

  有愧也是我们要具备的一种条件和功德。什么叫有愧?就是对下等恶劣的事心生厌烦。第一,有愧者对下等恶劣之事生厌烦心,自己就不会做这些事。第二,在因果面前,在三宝面前,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在父母和师长面前,有愧者不会做不公平、不公正的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不放逸。对一切取舍处都恒时郑重谨慎,这是不放逸。如果做不到郑重谨慎,很多时候可能就做不到公平与公正,这样就不可能成为正直之人。

  前面所讲的智慧、稳重、有惭愧心和不放逸,这些都是前提条件。只有具有这些品性,才能够成为正直之人。因此,不能忽略前面这些做人的原则和规矩。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公平正直天人道”:能做到公平和正直的这种人,走的是天人道。之所以称“天人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会快乐。一个公平公正的好人,他一切时都会顺利、如意,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虚伪狡诈邪魔道”:之所以称“邪魔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要遭受难忍的痛苦。这种人事事都不会顺利,不会如意,都会痛苦。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正直之人住于天门,狡诈之人住于魔门。“住魔门”:行魔道,今生来世都会痛苦。

  也许有些人会产生疑惑:有的人很狡诈,现世却很顺利、快乐,很有福报,家庭也很幸福;有的人很正直,为人处世都能做到公平与公正,是被人赞叹的好人,可是现世中却不顺利,不如意,很痛苦。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还是没有明白善恶因果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永远不会有差错的,这是自然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以前也多次讲过这个道理。一个人各方面做得很好,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但是却不顺利也不如意,现世中很痛苦似的。这是恶业要穷尽的一种现象。前世中所造的恶业,在今生迅速穷尽,之后前途是光明的,永远快乐。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这也可以叫“重罪轻报”,这是好事。还有一些狡诈的坏人,现世中很顺利、很如意、很快乐,这是一种善业要穷尽的现象。他前世中所修的那些善业,虽然果报很大、很妙,但是他今生所造的这些恶业就令果报变小了,并且会迅速穷尽,之后前途一片黑暗,永远要遭受痛苦。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

  因果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会有变化,不会有差错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要行善,一定要建立这种正道,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要善,都要正,否则就是魔道,也可以说今生来世都会感受痛苦。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是正,是善,就OK了,就可以说是“趋入善道”,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对人类来说,水性是湿的,火性是暖的,即使有一天水性变成暖的,火性变成湿的,善恶因果也是不会变的,大家一定要相信。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无论是从出世间还是从世间的角度来讲都一样,自己如何,他人也是如何。自己不愿意遭受痛苦,他人也不愿意遭受痛苦,自己想获得快乐,他人也一样想获得快乐。在佛法中,尤其是大乘佛法中所讲的“自他交换”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想。

  从世间的角度讲,只有换位思考(你怎么想,他也是怎么想),才会公平公正,之前是不会有的。因为我们都有“我”和“他”的分别,“我”和“我的”,“他”和“他的”,继而产生怨恨。若是这种观点特别强烈,这种习气特别严重,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你自认为是公平公正,实际上肯定不是公平公正的,因为你已经被贪爱与怨恨等烦恼迷失了,根本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看事实的情况、正确的理由,以此来辨别取舍。不能凭这是“我”和“我的”来进行取舍。如果有强烈的我执我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有“我”和“我的”,就有“他”和“他的”,这样就会嗔恨,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若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换位思考。对自他进行换位,应该这样想:我想获得快乐,我希望我的亲人、朋友也获得快乐。同样,他人也肯定想获得快乐,并且希望他的亲人、朋友能获得快乐。我不愿意遭受痛苦,也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不要遭受痛苦;同样,他人也肯定不愿意遭受痛苦,并且希望他的亲人或者朋友也不要遭受痛苦……要这样换位思考。

  但是,我们现在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必须要快乐,必须要胜利;他人如何,自己就不管了。如果你快乐、胜利了,他人就失败、痛苦了。不能这样想!

  这个时候,应该看看事实情况,肯定都会有理由,看哪种理由比较正确,比较可靠,依此来辨别取舍。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更应该这样换位思考。一定要处在他人的角度,站在他人的位置考虑,为他人着想。尤其是从发菩提心的角度来讲,更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他人的利益。

  只有这样换位思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正直者。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贤者善行不赞颂”:有些人做得很好,做人也非常到位。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学佛很如法,戒律清净,闻思修很精进;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很重视仁义道德,严于律己。对这种人理应赞颂,却不赞颂。即使对方做人做得再好,自己也觉得无所谓;即使对方学修再精进,自己也觉得无所谓。什么是“不赞颂”?根本不重视这些,不在乎这些。

  其实一个人应该重视这些,应该在乎这些。如果自己对这些很重视、在乎,内心很欢喜、赞叹,这样自己在做人或学佛方面,也逐渐会有很大的进步,会有很大的转变。

  “劣者恶行不呵斥”:那种性格恶劣的人,做人方面没有什么标准,尽做坏事,修法方面也非常懈怠,经常破戒。对这种人应该呵斥,应该厌恶、远离,有机会也应该对他们进行制止、呵责,但是却不说。

  正直,就是要公平公正。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果有这些现象,该奖励要奖励,该惩罚要惩罚,该赞颂要赞颂,该呵斥要呵斥,不能黑白不分明,也不能不去做取舍。若黑白不分明,也不慎重取舍,这也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

  “恩重如山不在乎”:有恩就要报。即使对他恩德再大再重,有些人也不在乎。父母的恩德大、恩德重,师长的恩德大、恩德重,但他不在乎。“不在乎”,指不去知恩报恩。

  “慈爱如母无稍忆”:“如母”,比喻有人特别慈爱自己。尽管有人这样慈爱自己,自己却丝毫不去忆念这种慈爱,不体会这种感情。这也是不正直的表现。

  知恩就应该要报恩。有人慈爱你,你应该忆念这些。比如应该经常忆念父母的爱、上师的慈悲,知道“这是在慈悲我,在爱我”……若不报恩或不忆念这些恩情,对此不在乎,也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

  一个正直的人一定有恩必报,他人对自己好,自己一定会忆念这种恩情,忆念这种慈爱。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不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一定有做得对的,有错的,有善行,有恶行。若不去反省,这也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是一种狡诈者的形象。

  一个人对于之前所做、所处理的一些事应该反省。若想到有不公平的情况,应该有一些惭愧心,这样以后也许就能做到公平公正,成为一个正直之人。

  有些人不仅不反省过去的事,对现在的事也不去辨别善恶、对错,分不清善恶对错,这种人不是正直之人,而是狡诈之人。

  如果能辨别、反省,这样就很郑重,很谨慎,才能做到正直。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宁愿与一个正直之人结怨仇,也不愿与一个狡诈之人交亲友。即使与正直的人结上冤仇,他也不会无故冤枉你,不会无端诽谤你。一个坏人不需要什么原因就会冤枉你,无端地诽谤你。

  这里为什么说宁愿跟一个正直者结怨仇,也不能跟一个狡诈者交亲友呢?

  即使你跟一个正直者处于敌对关系,他在任何时候也都是公平公正的,你做了什么就是什么,他不会冤枉你,也不会诽谤你。若这时有人从中调解后,让你们和好了,他也不会再去做伤害你的事,或背后做其他手脚。他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嘛。

  现在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很好,但在背后却做很多手脚。对于一个狡诈者,无论你怎样善待他、利益他,最后他反而会伤害你。只要稍有不对,或稍微涉及到他的一点点利益时,他就会反目成仇。所以说,跟狡诈者不能交亲友。

  宁愿与正直者结怨仇,也不能跟狡诈者交亲友。即使与他成为敌人了,但由于他是正直者,也没有事。他不会陷害你,不会在背后使一些下等手段。他有什么说什么,实事求是,这是不可怕的。但若是狡诈者,即使是你的亲友,或者是你身边最好的朋友,也是很可怕的,最后他一定会伤害你、加害你,成为你的仇人。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你跟他人接触的时候,要做到正直。若任何时候都能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想,能换位思考,这样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与别人的关系也会非常稳定。

  与人交往要正直。正直是什么意思?就是任何时候要想到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这样不会有想不通的情况,也不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都是对的。其实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想法,所以没有什么不对的。比如说夫妻之间,领导和员工之间,如果能这样去做,就不会有不和谐的事。但现在为什么夫妻不和睦,领导和员工不和睦?主要是没有做到正直的原因。

  夫妻之间要互相理解,领导和员工也要如此。理解最重要!怎样才能互相理解呢?能换位思考,你就能理解对方。

  比如说夫妻开始要吵架、打架,这时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她)为什么生气呢?他(她)为什么这样说呢?然后就要想:他(她)生气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她)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你一想到他(她)的原因,就不会有冲突了。是啊!站在他(她)的角度去想也对啊,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我们没有这样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对方对抗,互相之间就产生矛盾了。如果能换位思考就不会有矛盾。互相之间没有相违的,都是通的。这样家庭才会和睦,夫妻才能白头偕老。

  在单位,上下级的关系也是如此。领导有领导的难处,员工有员工的难处。如果都这样去想,彼此就不会有矛盾。

  理解很重要!能够理解就行。怎样才能理解呢?刚才说过,要换位思考。

  人要正直,这样就能处理好关系,并且维持很长的时间。

  在修法的过程中,同修道友之间也一样。很多人在一起,一定有很多生活习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差别。参加百日共修的几百人,从四面八方而来,各自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有些人吃饭、睡觉有一些习惯和你不一样,这都是正常的。一定要明白,你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甚至有些民族也不同,所以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你能这样去想,这叫理解。能够理解是最好的!

  修法方面也是如此。大家层次不同、境界不同,可能有一些不同的修持方法。人都会有烦恼和习气,但有的贪心重,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嫉妒心重,有的傲慢心重……这是正常的,因为都是凡夫嘛!都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

  有的人嗔恨心特别重,一会儿就生气、不高兴,这是正常的。因为他的嗔恨心重。你就知道:“哦,我们都是凡夫,都有烦恼,但他的嗔恨心比较重,所以他有时候生气,有时候不高兴,正常。”这叫做理解,这样就不会出现矛盾。

  还有的人贪心重,他可能就想吃这个、吃那个,到斋堂要这个、要那个。这也是正常的。你就想:“我们都是凡夫,都有烦恼,但这个人的贪心比较重。通过学佛、修行,都能慢慢改变。”心里能这样想,这叫理解。你能理解他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烦恼和矛盾了。

  有的人嫉妒心特别强。别人学习好,得到赞叹和表扬,他可能背后会说:“今天上师表扬他了,赞叹他了,但实际上他是……”说一些坏话。这也是正常的。这时你也不要随声附和,就想:“哦,这个人嫉妒心比较重,开始嫉妒了。”你不要理睬他就行了,这叫理解。

  有些人傲慢心重。稍有一点世出世间的功德就傲慢,看不起这个人,看不起那个人。你也不要这样想:这人怎么这样?应该想:“哦,我们都是凡夫,只是他傲慢心比较重。”这叫理解。

  有的人愚痴,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懂,傻乎乎的,或者颠颠倒倒的。这也没什么,正常!“哦,他就是比较愚痴。”这样叫做理解。

  在生活方面,大家也都不一样。有的喜欢穿厚衣服,有的喜欢穿薄衣服,有的喜欢穿华丽的,有的喜欢穿朴素的。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吃饭也是如此。有的可能吃得快,有的吃得慢。随他去呗,吃得快就快一点吃,吃得慢就慢慢吃,这都没有什么。睡觉也是如此。有的人不愿意睡得时间太长,有的人睡得时间特别长,这也是习惯不一样。有的人爱睡觉,有的人不爱睡觉;有的人习惯早起,很早很早就起来了,有的人不爱早起,日上三竿还在打呼噜,也有这样的。当然,现在百日共修期间,我们有作息表,大家肯定都要执行这个作息时间。若是在平时,对种种不同的习惯,彼此也要理解!

  修法方面也是如此。有人愿意坐着修,有的人可能愿意站着修,有的人喜欢磕头,有的人愿意绕佛,什么样的意乐都有。

  所以,大家应该这样去换位思考,这叫理解对方。只有这样做,才不会有那些矛盾,不会有那么多烦恼,这是很重要的!

  在世间也是,如果大家在家、在单位都能这样去换位思考,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所谓的智慧。

  如果能这样全面考虑问题,全面看问题,而不是从单独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去考虑,这种能力叫智慧。这样才不会有烦恼,也不会有障碍。这种智慧是很重要的。

  道友之间相处也需要这样的智慧。有些人今天来这个道场,明天又去那个道场,在哪里都待不住,这种人肯定在哪里都不行。也许有些人就想换换地方,换换环境,这样想也可以,但对这种人来说,在哪里都一样,待得时间不可能长,最后也不会有成就,不会有结果的。有些人就是这样,到一个地方一看,“啊,好殊胜!”其实就是一种新鲜感,过几个月就觉得差不多了,能坚持几年就算相当不错了,然后又开始待不住了,开始有事了。其实多事的人到哪里都有很多的事,所以不应该去换环境,而应该去转变心态,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转变心态,在哪里都一样;若不转变心态,在哪里都不可能待长久。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如果跟一个狡诈的人交友、接触,为了他自己暂时的利益,狡诈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跟你说好话,甚至送东西,想方设法把你拉拢到身边,但这样的关系一定不会持续长久。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过几个月、几年就开始有问题了,要闹矛盾了,接着就要成为敌人了。不能这样!这些人就是以利益为主。有利益就行,若是没有利益就不要,若是有利益就可以要;有利益就可以做,没有利益就不去做。在单位,上下级关系也是看利益,有利益就给你干活,没有利益就不给你干活;有利益就可以用你,没有利益就不用你了。在家里也是这样,夫妻之间有利益就可以在一起,没有利益就分开。

  学佛修行中也有这样的情况,看重的是一种利益。很多不明佛理的人临时抱佛脚,“你能保佑我,能赐予我什么,我就追随你,供养你”,如果没有利益,自己就不追随了,也不供养了。这种人叫狡诈的人,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友。

  佛法里讲,弟子不观察上师犹如喝毒药,上师不观察弟子犹如跳悬崖。其实双方都是要经过观察的,弟子要观察上师,上师也要观察弟子,仔细观察后再摄受或者再依止,这样是最如法的。但是,现在很多情况都是先摄受再观察或者先依止再观察,这样不好,也是不对的。应该先观察再依止,或者先观察再摄受。以前摄受弟子时,弟子要经历很多考验,最后才可以摄受的,但现在都没有这样了。依止上师也是如此,弟子应该先观察再依止,依止以后不能再观察。

  不能与狡诈者交朋友,不能接触这种人,暂时似乎很好,最终一定会成为敌人。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诫大家“少接触”,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听,没有经过观察就去接触、供养,但是不到几个月、几年,就开始怀疑,开始诽谤。这种事情特别多。我们大圆满实修小组里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刚开始就迎请其他上师到道场来,都接受灌顶,没过几年就又发现对方有不如法的行为,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就开始诽谤。这种现象很多。还有有些居士也是这样,自己也不观察,盲目地接触一些出家人,时间久了就出现很多问题,继而进行诽谤。其实,在佛法里,很多上师的教言里都讲:“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既不诽谤,也不赞叹,这样是最好的。既不接触,也不进行评论,这应该也是一个标准。

  下文开始讲的是正直的功德。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

  直士作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直士之前天喜聚”:善神护法愿意聚集在正直的人身边。若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当中,能够公平公正,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善神护法就愿意聚集在你身边,保护你。

  “直士顺利抵天界”:比较正直的人能顺利抵达天界,今生获得快乐,来世也能获得快乐。若是一个学佛人,今生快乐,来世有可能到达彼岸,获得永远的解脱。若非如此,死后也可以升天,享受天界的福报。

  “直士作事极稳妥”:正直的人行事也是非常稳妥的,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公平公正的,不会偏向任何一个方面。比如处理一件事情时,他不会偏向有钱的人或者有势力的人,让没有钱的人或者没有势力的人吃亏。在任何时候都能公平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面,做事非常稳妥,不会出差错。

  我们藏地也有很多正直的人。当发生一些矛盾或事情时,会由这些老人或做人比较地道的这种人来进行调解。他们调解时特别公平公正,请上师三宝做证,任何时候都是凭自己的良心去处理,一般不会偏向任何一方。这样的人其实非常罕见。以前藏地多一些,现在也越来越少了,也非常罕见。这种好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稳妥,处理事情也非常稳妥。

  “直士国王亦胜任”:如果要选举国王、负责人等,最好的标准就是正直。比较正直的人可以做国王,做领导,可以起到带头的作用。如果他是一个不正直的人,即使他再聪明,再有能力,也不能做国王,不能做领导,也不能做负责人。

  我们选负责人也是这样,主要看是否是一个正直的人。若是正直的人,就可以任用,否则不行,狡诈的人不能用。这是正直的功德。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

  清净世规之精要,勿须饶舌赞叹之。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在世出世间的功德当中,正直这种功德是最超胜、最紧要、最殊胜的。

  “清净世规之精要”:有很多世规——做人的规矩,其中正直是最紧要,最重要的。

  “勿须饶舌赞叹之”:正直的功德非常大。如果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他的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成就也绝对没有问题。对此不需要“饶舌赞叹”。不用过多赞叹,不用去讲得太多,这是众所周知的。谁都知道这个是很重要的,若是具备了这个功德,其他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会圆满。

  正直是犹如树枝般做人的规矩、做人的原则,是很重要的。无论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而言,公平公正,做一个真正的正直之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1、正直指什么?

  2、为什么说“宁与直士结怨仇,不与狡者交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