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老师:学习妄尽还源观的心得分享(第二集)

2023-08-02 宏圆法师

学习妄尽还源观的心得分享  胡小林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10/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026-000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这次讲座的题目是谈谈学习《华严奥旨》的体会。其实讲《华严奥旨》我是真的讲不了,在这个地方真的不是谦虚,但是我可以向大家汇报的是我是如何学习《华严奥旨》的。学习过程当中,有一些学习方法的体悟,想就这方面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具体华严的境界,特别是奥旨的境界,我真的是讲不出来,也请大家原谅。

  我们学习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也是经常老和尚说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这个信当中就包括一个诚,我们是真有诚意吗?是真想把它学会吗?是真的学会了以后要度众生吗?这个发心非常重要,这也是慈悲心的表现。现在包括我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要不然就不学,给自己找一个藉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马鸣菩萨说要离言说相、文字相,所以不用学了;要不然就觉得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印光老和尚跟我们的老和尚师父上人都说老实念佛。关键的问题不在於念佛和不念佛,关键的问题在於你老实还是不老实,老实就是放下,念佛就是行门。

  我自己的体会,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能说十分钟没一个妄念,一分钟都难讲。所以我自己老是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妄念纷飞,我就想著老和尚说的不著急,妄念出来了你就再回来,再回到佛号上,久而久之你功夫就得力了。后来我自己发现,我们不能断章取义的来理解老和尚这句话。念佛、绕佛它是一个修行的方法,前面老和尚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不怀疑、不夹杂,最后是不间断。这是大势至菩萨说的,老和尚在讲席当中经常提到。我现在慢慢有所体会,原来我觉得这九个字「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觉得好像挺容易做到的,实际上是真的不容易做到。所以老和尚说老实念佛,是在这三件事情的基础上你老实念佛。我总结出来,我自己念佛妄念多,控制不住自己,主要是信得不够。所以老和尚经常提出来,通过经教要断疑生信。师父经常跟我说,你要真信了,念佛功夫没有不得力的;换句话说,你真看破了,你从解门当中真看破了,行门当中的念佛这个方法,您肯定愿意念,您肯定念佛功夫得力。我是走这么一条路过来的。在这个看破,就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我自己也有一个从心浮气躁、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慢慢的定下来,把心定下来,定在你目前学的东西上。《弟子规》也好、《了凡四训》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华严奥旨》也好,关键是你要定下来。定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修清净心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心系一念的过程。

  有些没有文化、不懂得文理的人,他可能只能走行门;如果行门再摄不住心,那他可能这一辈子缘分就比较浅。如果人家不需要走解门,行门功夫就很得力,对菩萨、对佛没有怀疑,对西方极乐世界深信切愿,那他行,那我们称之为上上根人。上来念佛功夫就得力,真觉得西方有,觉得西方极乐世界跟他的关系比我们娑婆世界还要亲、还要及手可得、还觉得亲切,这种人,我们老和尚说那不是这一辈子的事情,是累生累世的善根因缘。所以我自己考察自己,我不走解门,直接上来就念佛行不行?真的不行。但是不行,咱们退而求其次,我愿意看书、愿意把理弄清楚、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正好有这么一个机缘,老和尚讲了《华严奥旨》。这主要都是讲理,讲理我又特别喜欢理,愿意掰扯,而且我有个缺点,特别好为人师,愿意给别人讲;你自己不弄清楚,你给别人讲你讲得了吗?而且有兴趣把这些道理弄清楚。老和尚经常跟我说,这个方法可能对你适合,能够摄你的心。四字洪名,念阿弥陀佛,到目前为止,在现在这个状态,可能摄心的力量不够,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念,你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不了解。所以从今年年初,我随著跟老和尚看了两遍《修华严奥旨》,我慢慢的进到看破这个过程当中。而这个过程就像师父说的,是一不是二,在看破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在放下,放下的愈多看得愈破,看得愈破你对五浊恶世、名闻利养就愈淡泊。

  我们言归正传,我是怎么学习《华严奥旨》的,我在这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和尚第一遍讲《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时候,在谈到「妄生智立」的时候,我先把这段文念一遍:「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药兴。妄生智立」。我就讲这四个字「妄生智立」,我怎么学习的。妄是妄想的妄,生就是产生,智是智慧,立就成立、出现了。老和尚第一遍讲这个时候,我好像没太注意听到妄生智立这四个字什么意思,我当时的猜测,因为我每天也在读这个经,我觉得可能就是妄想出来的,妄相出来,我们要用智慧来对治它,要不然就没必要产生智慧,智慧的产生正是因为有了妄、有了错误,所以我们要产生智慧;换句话说,这个妄的纠正要靠智慧。这是当时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妄生智立。

  在第二遍启请老和尚讲《修华严奥旨》的时候,师父在讲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我注意听了,我当时认为就是这个意思,错误产生了,我们要用智慧来解决它。但是老和尚不经意的一句话,说妄生智立是什么意思?妄就是阿赖耶识的三细相,由业相出现转相,由转相出现境界相,这些都是妄。这个妄一出现马上就进入到六粗,六粗第一个就是智相。所以贤首国师用这个四字,把阿赖耶识三细相,跟随后而来的六粗相的关系交代清楚了。我听到这以后,对我特别大的震动,这跟我的理解不一样,这不是我所说的,因为有错误产生,所以出现智慧要对治它。贤首国师在这里用妄生智立,是把这个妄是怎么产生、最后从三细相怎么走到六粗相交代清楚了。这个妄,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的三细相,这个智,实际上就给你讲的是六粗。所以我看到这,怎么办?我就得查字典。老和尚既然说了,智是六粗相的第一个相,叫智相。所以我今天想占大家一点时间,把整个这六粗相我是怎么学习的,最后怎么弄明白的,给大家汇报一下。

  丁福保先生的辞典第六六三页上,关於六粗相有个解释,「六粗,明众生迷妄之生起」。我们要明白,众生的迷惑颠倒、妄心生起的次第是有顺序的。「由根本无明而生起业转现之三细」,根本无明而生起的业相、转相(转相就是我要见、我能见)、现相(境界相,就是你所见、所看到的)之三细相。「更」,进一步,「缘现相之境界」,就是现出这个境界相。这里面这个缘跟我们说的善缘、恶缘不是一个概念。这时候我又接著查,这个缘当什么讲?这个缘,丁福保先生的字典上说,是攀缘的简写,简单说用一个缘字来代替,「为心对於境的作用」,就是心对境的作用叫攀缘。这个概念我们要查出来,不查出来,你不知道这个缘讲的是什么东西。对已经现出的相,这个境界,我们进行攀缘,心对它产生作用,「而生起六种之迷相」,迷惑,就是错误的相、事物出现了。「对於前之三细而称为六粗」。第一个相叫「智相」,就是贤首国师说的「妄生智立」这个智字,老和尚说的,不是你胡小林理解的智慧的意思。

  丁福保老先生接著往下说,什么叫智相?「谓」,就是说,「於现识」,现识是什么?业相、转相、现相中间第二个,转相,我们叫现识。「现识所现之境」,由现识所产生的境界相,对於这个境界相「不知是为自识」,不知道这是你自己的意识所产生的,「所现之幻影」,是由你自己的意识所产生的幻觉之相。「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也」,这个时候错误的产生了智慧,妄生,而分别这些境界相,什么是红、什么是蓝、什么是上、什么是下。这里面还没有感受,出现一个东西我们就会琢磨,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这人是男的女的,这是广东菜还是四川菜,所以说分别诸法也。后面又有一句话,他老人家说,这个智相,我们称之为「俱生起之法执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对法的执著。你看第二个概念出现了,「俱生起」。

  我们不明白什么叫俱生起,还得接著查字典。我们查到字典,翻开丁福保先生的字典,「俱生」这一条目,一七七0页下,什么叫俱生起?俱生起,「与吾生俱起之义」。就是和我们生命的出现同时带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块产生的,与生俱来的意思。「人之惑心之起」,说人这个妄心,错误的心,惑心,迷惑颠倒的心,它的产生有两种,「一曰分别起,二曰俱生起」。那我们说智相,出现一个境界,我们用智慧来分别它、来琢磨它,这叫什么起?俱生起,与生俱来的习气。见到一个东西我们就容易著相、就容易琢磨、就容易分别,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法执,对法的执著,著相。在俱生起这个条目下,丁福保老先生接著说,这就出现两个起,分别起跟俱生起。他接著解释,什么叫分别起?「若依邪师邪教邪思惟而起者为分别起」。换句话说,你听了邪师的教育,有了错误的老师、有错误的经教,而且第三个邪思惟。大家注意,邪师是人,邪教是教育,第三邪思惟,邪思惟可是您的事,邪教邪师是外边的,邪思惟是您的,因为这三个错误的东西而出现的错误,我们称之为分别起。

  我们从刚才的智相发现了俱生起,通过俱生起,我们知道了人的惑心有两种,一种叫分别惑心,一种叫与生俱来的惑心。分别的惑心、错误是由三个原因产生的,邪师、邪教、邪思惟产生的,分别起。「不假此三者对於境自然而起者为俱生起」,如果不是因为这三个原因,对於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产生的东西,我们定义为与生俱来的烦恼,俱生起。他老人家接著说,「此中分别起,其惑强」,这种错误特别强,很强壮,「却易断」,好断。我们要不查字典,要不深入经藏,我们怎么知道惑心有分别起和俱生起,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产生的,我们又怎么知道分别起容易断,但是它特别强壮?譬如说讲竞争,这就是分别起。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竞争,是受这个教育,西方现代科学的教育,自私自利的教育,这个很强,但是这个容易断,这叫分别起。这种错误是由分别起来的,是由这三种不善的缘,自己的邪思惟、邪教和邪师产生的,这种分别起容易断。

  下边还有,「俱生起弱而反难断」。与生俱来的这些烦恼不如分别起那么强,比较弱,但是它难断,分别起强但是容易断。「因而」,所以,「於见道先顿断分别起之惑」,我们利用见道,这又出现一个概念,什么叫见道?先顿断,就立刻断掉、迅速的断掉分别的烦恼,这就见道,通过见道来断分别起,这个见道你不查清楚行吗?我们接著查「见道」。丁福保先生《佛学大辞典》一一三三下,「见道」这一栏目说,「三道之一」,你看又出现三道。「初生无漏智」,自性本来具有的,无漏,没有烦恼的,自性的智慧,「照见真谛理之位」,谓之见道。换句话说,分别起通过见道来改变、来消灭,来灭除,这个见道是智慧所解决的,而且这个智慧出生,从生以来的,就是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具足这个智慧,是出生的,「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不是说由谁产生的,它没有原因,自性本来就具足的。照见真谛理,真谛就是真理,通过你明白道理了。他接著说,「道者道路之义」,道路的意思。见道,通过智慧这条道路能把分别起去掉。

  我们看到这的时候,我们能不对般若智慧、对经教重视吗?现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到处都是邪知邪见,邪师、邪教、邪思惟。用什么断?你查完这个字典就知道了,得用智慧断。智慧在哪里?智慧在佛法当中。怎么掌握这智慧?学习!要不分别起你就断不掉,分别起断不掉,六粗相的智相就解决不了,俱生起之法执。他下面讲分别起。所以通过分别起我们知道,分别起这种惑有两个,要通过智慧,而且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可不是你在外面学的这些世智辩聪。这是见道,通过见道对治分别起。

  他接著说,「次於修道渐渐断俱生起之惑也」,次就是接下来。他有次第,先断分别起。所以我们这时候再想老和尚在讲经的时候说,断见思烦恼您就出离三界。接下来,俱生起之惑是在四圣法界断,用什么方法断?用修道的方法断。怎么断?渐渐的断,慢慢的来。我们把字典查到这时候才知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给我们讲那么多经,就是道理。因为你不断分别起,这个惑心,你没法走到下面断俱生起的阶段。所以我们对经教能不重视吗?否则,舍此你不能断分别起,你不能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强易断。怎么断?通过见道,见道就是学习。见就是智慧,道就是道路,通过智慧的道路把这断掉。

  接下来他谈到修道,这时我们又查了第四个概念「修道」。修道什么意思?一七八二上,丁福保先生《佛学大辞典》,「行位三道之一。声闻乘自一来向至阿罗汉向究竟,断三界修惑之位也。又菩萨乘十地之间断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之位也。既於见道,一旦照见真谛,更修习真观,故谓为修道」。他又讲到修道,这就是四圣法界干的事情,断的是什么烦恼?我们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讲的是这个。所以我们看到这六粗相,知道第一相是智相;智相,我们知道是与生俱来的对事物的执著,法执。然后接著往下看,我们的烦恼怎么出现的、我们的苦报怎么形成的。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之分别,而于爱境生乐境,於不爱之境生苦受等」。就是说你有了智相,有了智慧分别你眼前这些相,你不知道是你自识所产生的,自己的心所产生的,然后你就相续上了,爱境你生了乐,於不爱之境你生了苦受。「种种迷妄续起不断也」,不断,一个接著一个,不是乐就是苦,不是苦就是乐。他说这种惑心称之为「分别起之法执」。我们前面交代了,分别起跟俱生起是两种惑心,分别起的产生是邪师、邪教、邪思惟。你看相续相是怎么产生的?对於境界依前智相,根据前面第一相的智慧知道这个事情是甜的酸的,然后就产生了喜欢酸的不喜欢甜的乐境和苦受。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不是俱生来的,不是你与生俱来的。所以说苦跟乐不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是因为你的邪师、邪教、邪思惟而产生的。在这里头我们看到,这就是邪思惟产生的苦和乐的感受。

  看到这的时候我们才知道,闹了半天,苦和乐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因为我分别以后产生的,邪思惟产生的。分别起之法执也,第二相续相就变成了分别起。第一个叫俱生起,第二个叫分别起,第三个叫「执取相」。执取相什么意思?「谓於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著之念也」。深深的产生了取得、执著这个念头,我们叫做执取相,我想获得、我想拿到、我想拥有。这个烦恼是什么烦恼?「是俱生起之烦恼也」。你看第三相又转到俱生起,你看到没有,所以说俱生起和分别起是互相作用,一是俱生起,二相续相就变成了分别起,从分别起又走到第三个相,又变成俱生起,干嘛?要获得。人要拥有是与生俱来,人要琢磨这个事是与生俱来,而苦和乐是由分别产生的。

  诸位同学,我们不查字典、不深入经藏,我们什么时候能明白这个?不明白这个,你怎么觉知你是哪种惑心,是分别起还是俱生起?你觉知不到,你说我就能克服它,我肯定不相信,出离无由,你出不去六道。

  第四,由於执取相,出现了「计名字相」。我们昨天说了,名字相,耳闻为名,眼见为相。出现概念了,女大当嫁,男大当婚,这就概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识产生力量,科学拯救一切,这都是名字相,概念出现了。「谓」,他解释这个,计名字相,计度,计画的计,计就是揣摩、分别、辨计,这是男的那是女的,这是上海人那是山西人,就开始对这些著相了,著名字相。计是动词,有分别的意思、有筹量的意思。「谓依前之转倒」,前面三个相颠倒了,叫转倒,转就是颠倒。谓依前之转倒,干嘛?「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计量、分别,我们可以把计量说成琢磨、盘算,分别,一二三四。这些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也」。吃维生素C对身体好,我现在买不到维生素C就很难过,种种分别有了;跑步锻炼身体,我今天没跑步,所以身体没得到锻炼。被名字相、被这概念产生了烦恼。这种烦恼「是分别起之烦恼也」。又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因为你著了这个名字相,你被这个相牵著鼻子走所产生的烦恼。这叫第四相,六粗相当中的第四相。一、三俱生起,二、四分别起。所以,所有的名相,我们与生俱来没有对它的执著,是因为邪思惟产生的,把名相分成好和坏、优和劣。

  第五「起业相」。这就真干了,起就是产生,业就是动作,你可以查字典,业,动之义。相就是这个事情,产生了行动这件事情叫第五相。第五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也」。你看,交代得很清楚,因为你计名字相,这些假的东西、迷惑颠倒的东西你真干了,「起善恶诸业也」。丁福保先生没展开,这就是身口意三业。他这里面没有说是俱生起还是分别起,他后面有交代。第六相「业系苦相」。业,刚才我们说了是动作,系就是系著、联系著,产生苦相,产生了苦。「谓」,就是说,「系於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也」。因为这善恶业而产生的生死之苦果也,叫做业系苦相。到此为止,六粗相就产生了苦果。后面这句话特别重要。他说「六粗中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起业相、造作,「为业缘,第六相为苦果」。你看,前四为因,第五为缘,第六是果。

  通过妄生智立,老和尚说的智相是六粗当中的第一相,我现在大概讲了有四十分钟,我查就比这四十分钟的时间更长。我们明白了苦是怎么来的,前四相,后面第五是缘、第六是果,因缘果。如果我们有时间再往上看三细相的产生,我们就整个把根本无明所产生的业相到转相、到动相,进而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然后起业相,最后到第六相业系苦相这九件事,三细相、六粗相我们学会了、我们知道了。知道以后你再翻过来看「妄生智立」这四个字,我们才明白,贤首国师老人家、净空老和尚人家心目中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人家心目中讲的是哪一桩事情,我们才能跟上圣贤人的教育,我们真正能明白如来的真实义。

  前四相有两个俱生起、两个分别起,分别起要靠智慧,俱生起要靠修;俱生起就是放下,分别起就是看破。前面这四个因你就有了,然后第五个就是戒,戒定慧的戒,你就不能起业相,到起业相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到事这一方面,有造作、有动作了。前四相起心动念,第五相身体造作,前四相起心动念,最后就产生了果。所以我们说佛法是缘生法,解决缘这个问题,所以说「戒为定体,慧为定用」。为什么说戒是定的体,就是本质?你要想得定,你必须得持戒,持戒就是这个起业相不干了、缘断了,「因果丧亡」,丧失的丧,亡没有了。因为因和果之间有这么一个缘,有起业相这个缘。因我们没有办法,与生俱来的,生来就带来的,俱生起;分别起,邪师邪教邪思惟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在缘这个问题上切断它,那果无由产生。这是我的粗浅理解,并不一定对,拿出来跟大家讨论。

  老和尚经常说会么?要善於学习,不在你看了多少书,也不在你背了多少东西,关键是你要把这个道理弄明白。我们这里面牵扯了三细相三个概念、六粗相六个概念,这就九个,有俱生起、有分别起,有见道、有修道,我这还没有把法执给大家查出来,再加上法执,这就十四个概念。当我们把这十四个概念粗浅的捋一遍,咱们不说是你的境界,我们看完了我们懂了、明白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佛菩萨,我们再看祖师大德,你能不佩服人家吗?世界怎么产生的、你怎么产生的、苦果怎么产生的,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信而好古你好什么?谁把这些问题给咱们说清楚了?这些东西是诺贝尔奖金能解决的?是现代科技的手段所能够诠释的?是现在的物理实验室所能找出答案的吗?非也,不是的。你说三细六粗,你把它当成维生素、锻炼身体这个概念一瞥而过,你没有福气,这么究竟、这么圆满、这么彻底的使你解脱的东西你擦肩而过。最后你学了佛学几十年,花了很多时间、投入了很多精力,结果苦果怎么产生的、世界怎么形成的、六道怎么出去你都不明白、你都不了解,你这个佛不就白学了!

  为什么老和尚说你这叫法喜充满?我跟诸位朋友同学说,就字典这么查,一坐就十几个小时,我连厕所都不去。因为我就拿这六粗相给大家大概展示了一下,就这么顺藤摸瓜,一个概念套出另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又套出另一个概念。我今天真是觉得时间有限,没法再给大家展开了,要展开这里面东西太多了。不在多,一即一切,你就把这「妄」弄清楚、就把这「智」弄清楚,其实你说你不明白修行的方法吗?你说你没看破吗?那不对,很清楚,多圆融!三细相,六粗相,因缘果,与生俱来的俱生起,分别起,这是我们的烦恼。怎么断?修道,见道。怎么产生的?有时间次第,有顺序。最高的科学,最究竟、最圆满的人生哲学。

  所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关键你得比,比的前提你得识,识货之后你再拿这些东西跟我们今天的报纸、杂志、电视,和我们所见到的这些各种各样的观点、理论、体系,我们再比一比,三千年前的东西。我们那种恭敬心、谦卑心、感恩的心生起来了,油然而生。你还有什么牛的,你还有什么引以为豪的,自己这点事肠肠肚肚,谁给你说清楚的?人家。要报酬了吗?於众生不取毛发报恩之心。也没专利、也没版权,来到这世界上就一个目的,度众生。我们不跟这种人亲近,我们不跟这种人在一起,我们愚痴到什么程度!你对他不恭敬、你对他不感恩,是因为你不了解他,你了解他之后没有不感恩的。我记得老和尚在经教当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菩萨跟我们这些凡夫的关系。他说我们凡夫不知道佛菩萨一天也没有离开我们,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一直在身边帮助我们、看著我们,只要愿意学,只要想学,他就加持你、就帮助你、就成全你。你不想学,你不愿意学,他也没有办法,那你就要受苦;受苦也好,消业障,业障消尽了,灾消福来了,你学了,学佛最有福。

  老和尚举了个例子,说这家里有小孩,从幼儿园回来(这孩子三岁),茶几上放一个苹果,这孩子回来看到这苹果就吃了,特高兴,家里有一个苹果。你说这三岁孩子他知道这个苹果是爸爸妈妈工作挣钱买来的?是爸爸妈妈用时间从超市买来的,是爸爸妈妈自己舍不得吃,洗干净了放在茶几上为他准备的?不知道,他就吃了。他什么时候明白?老和尚说,大了,十八、九了,甚至自己有了孩子、当了父母,他明白了:我记忆当中,这个苹果放在茶几上,闹了半天是妈妈给我准备的。明白了,觉悟了,了知了。没了知之前,我们给她讲道理叫做见道,等她自己慢慢修到当妈妈这一步,修道,她懂了,她感恩心出来了。

  我们今天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左边放的是这么究竟圆满慈悲的经教,右边的我们不闻不问,不学,不了解,你说你有诚敬心,我不能苟同,你没有诚敬心,最后你得不到利益理所当然。不仅这样,众生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妄生讥嫌。这贤首国师在《修华严奥旨》里面讲了,众生讥讽佛法、嫌弃佛法、批评佛法、诋毁佛法,你是邪师。身教、言教,邪教就是言教,邪师就是身教,你是众生讥嫌佛法的邪师邪教,不是吗?都知道你学佛,都知道你天天在念经,都知道你天天在烧香,都知道你拿著工资的一部分去做放生、去做供养,学佛的烙印深深打在你的身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家看到你,一问三不知,什么都说不清楚,你不是邪师吗?你不是邪教吗?众生对佛法产生这种邪思惟不对吗?谁的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对不起佛菩萨。人家把人家的任务完成了,我刚才给大家讲丁福保的字典,我是学理工科的,学计算数学的,不是学文科的,你说丁福保老先生刚才这一个多小时,有一个咱们不明白的吗?有一个人家没交代清楚的吗?我们网上可以买字典,可以买辞典,我们学会有丁福保大辞典,我们是学会,学了吗?学佛学了吗?

  什么叫忏悔?什么叫发露忏悔?你看到丁福保先生这个字典你就得发露。咱不说把这三千多页你都背下来,那是过分,总在遇缘不同,你不讲经说法。但是你既然离不开经教,你是不是就应该把经教的概念弄清楚?你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即一切,你既修了定,你定在经教上,你又修了诚。你真对他恭敬,真觉得他讲得对,我不弄清楚我就得不到这个营养,我就不明白这个道理,诚敬心从这出来。不是说我一天三百拜、八百拜,那不叫诚敬心,那最多叫锻炼身体,出身臭汗而已。那叫什么?你不知道人家好在哪里你就给人磕头,你不知道人家来到世界干什么你就恭敬他,你这不是迷信是什么?社会大众看到我们这个样子,人家会怎么看我们?然后我们掉过头来说现在是末法时期没办法,释迦牟尼佛都说了,法运有盛有衰,这个没办法,众生没福。

  哪有自性以外的众生?哪有你胡小林以外的父母?哪有领导以外的群众?哪有法师以外的众生?没有。众生没福,你没福!你干嘛去了,众生没福。你为众生这个没福,你做些什么?我昨天说你还要人怎么样?光碟有、书有、字典有、经教有。老和尚八十四岁,两次讲《华严奥旨》,第一次讲了九十多个小时,第二次讲了二百一十六个小时,掰开了揉碎了,从他老人家挑这本书,一直从二00八年讲到二00九年。最后说师父不住世了。为什么?要你你住世吗?我们做父母的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像老法师这样对待我们。所以师父讲《华严奥旨》这两次,就是发我们的露,我们要惭愧,学得太少,我们不能说叫佛弟子,惭愧,弟子两个字就是发你的露,你好意思叫弟子?

  世间法,我们都有孩子,我们天天批评孩子、数落孩子,说你就是不认真,丢三落四,老师上课讲,你就是不好好听,做小动作。孩子是菩萨,他为什么会做这种示现?是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个业习种子,「揽真成立」,挑动自性,变现出孩子所言所行。干嘛来的?感冒冲剂,治你病的,你还埋怨孩子。你给孩子做什么榜样?你觉悟了吗?老和尚说,儿女的身,父母的心。这句话很深,孩子是我们的依报,依报随著正报转。孩子现在不听话,孩子现在心浮气躁,孩子上课丢三落四,孩子现在学习不认真、坐不住,你坐得住吗?你认真吗?孩子不认真,好歹还是世间法,ABCD、加减乘除,您这可是要去三恶道的事,您都不上心。此界坏了到他界去,他界坏了以后,此界成了您再回来,几万劫您都不往心上去,您说我让孩子对加减乘除上心,无有是处,孩子心里明明白白的,你该认真的大事您都没认真,我们不该认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脸红脖子粗的,告诉我们要认真。孩子在发你的露,你对得起孩子吗?你给孩子做好榜样了吗?

  你不信?我给大家打一个赌,咱甭说华严境界,咱也不说《修华严奥旨》,《弟子规》这一千零八十个字,你拿著辞典、字典,你认认真真把你不懂的,把你讲不出来的,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所表述出来的这些字,你查个底儿掉。认认真真的,字典的哪一页,字典上怎么讲的,这个字有多少个意思、介词有哪几种作用、副词有哪几种作用、动词有哪几种作用、名词有哪几种作用,你都给它列出来,要求过分吗?老和尚提倡学《弟子规》,我记得好像有六、七年了,一千零八十个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一天查一个字,这些字你还不一定都不懂。「泛爱众」的爱你懂,「而亲仁」的亲你懂,不用查,你真把那不懂的,你坐下来,弄个笔记本,认认真真的给它誊写清楚。然后你每天早上起来念,忘了这个字的意思就看你的笔记本,把这概念查出来,你看孩子会不会发生变化?真会的。磁场不一样了,家庭的氛围不一样了,你愈来愈庄严,你愈来愈稳重,你愈来心里愈明白、愈清楚。你对古圣先贤有了诚意,你对外面就出现了恭敬,家里会发生变化,孩子会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的孩子学世间法,我们在旁边喋喋不休,唠叨来唠叨去,不如自己坐下来学。你学习以后,道理明白了,会起变化的,气质会发生变化,你沉稳了,你定下来了。心通则法通,你的心通了,你儿子是你的法,他就通了。贤首国师说「心通则法通」,你心不通,你儿子肯定不通。什么心?这个心就是坚实心,我们说的自性。你通了自性,孩子是自性变现的,他就跟你圆融了。都是一个自性变现的你,又是你的自性变现的孩子,事事无碍,他能不听你的话吗?不会的。所以我们为了孩子、为了众生、为了佛法的弘传,续佛慧命,不要挂在嘴皮子上,英文讲话do something,做一些事情。

  说印光老和尚当年不强调学习,「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这不是他老人家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这五浊恶世,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所以学再多,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在这个地方就四字洪名。印光老和尚他那个年代我没有在,但是我看他的《文钞》,多数是知识分子,喜欢经教、愿意琢磨,於文於理特别的热衷。他老人家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多半都是在批评、都是在帮助这些人,指出来你千万别在经教上浪费太多时间,别把你念佛、得念佛三昧这个大事耽误了,你们把佛法当成世间法,「深著世乐」,在佛法当中消遣、在佛法当中找乐,别把你出三界、了生死的大事耽误了。所以老人家一次一次的棒喝,把「死」字记住,要好好念佛。我们是这些人吗?我们不如人家,人家好歹还把佛法当成世间法、当成学问在研究,还在学问当中,还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我们今天又不念佛又不学习,不是印光老和尚《文钞》当中所写的对象,您照人家差远了,您连正体字都不会写,连古文您都看不了。你说那我就不看了,我就念佛,念佛我就能成。真的不成,因为你不相信。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肯定怀疑,你肯定夹杂。今天在当人的时候能为而不为,你说我死的时候做那些不能为而为的事情,不可能的。

  所以讲学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体会,实际上何止是学《华严奥旨》?学《了凡》、学《弟子规》、学《太上感应篇》、学《十善业道经》,不在多,儒释道这三个根,一个根一个根仔细的扎,一个根一个根的把它弄清楚,学一本是一本,学一本明白一本,你才能得受用。而且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入定的过程,就是对治你那种心浮气躁、不求甚解、这山望著那山高,你必须得坐住。我也是这样学习,学著学著就烦了,怎么又出现一个字,这又不明白,算了,就这样吧,快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天都快黑了,就容易马虎。这个时候发你的露:你失定了,你不精进了,你不能忍了。这就告诫自己,这个怎么著,这个字还查不查?这个问题还要不要弄清楚?说佛有三身,下面一个括弧,丁福保先生说「见三身条」,你见不见?你翻不翻到三身条来看看人家说的是什么?从三身变成十身,那要查佛十身条,查不查?其实你明白十身条也罢、明白三身条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治你的习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心定下来。就像猴子一样,在一棵树上攀来攀去,用绳子拉住你,定在这个木头桩子上,你就不能走,你就每个字都要弄清楚。这不就持戒吗?长了您就定了!这个经教里讲的就是慧。「三学圆备即证菩提」,戒定慧三学就在查字典当中、就在翻字典当中,多好的方法。

  而且我们今天通过六粗、通过俱生起和分别起我们知道了,我们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把分别起这个惑给它灭掉,而分别起这个惑强,但是易断,通过什么断?见道。你不见,这条道路你不走,你不学习这智慧,最后你说我这个分别起断不了。为什么我们要重视经教?首先要把分别起这个惑断掉,而分别起这个惑,字典上说得很清楚,是要通过见道才能断掉,强,但是易断。所以经教对於我们须臾不可离开,一分钟都不能离开,有时间就看。我来到香港,我在北京看这些书,有很多概念来不及查,就带著字典记上条子,今天早上五点多钟就起床,每天保证多少个概念要查出来,要写一遍,恭恭敬敬的写,一笔一画的写。字不明白查字典,词不明白查词典,不达整明白这个目的绝不罢休。一即是多,这里面会得很大的利益。感恩心(刚才我给大家汇报了)、诚敬心,谦卑心全生起来了,而且法喜充满,终於明白了。谁把这些事情说得这么清楚,我们的举心动念、我们的山河大地是这么形成的。大家希望我能够讲讲学习方法的一些体会,当然还有很多,还会慢慢向大家汇报。这是一件事,就是「妄生智立」,我整个一个学习的过程。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学《华严奥旨》,这个也是点体会,因为你让我讲《华严奥旨》我也肯定讲不了,我是差太远,我现在学习阶段,学的阶段还没过。但是我记得老和尚在经教当中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就是他老人家跟李炳老在学经教的时候,李炳老老人家跟师父上人讲过一件事:你们这些学生,天晴的时候有云彩,你就看天上这个云彩,挑一块不要太大的云彩,形状比较规范的。你看著这个云彩,你心里就想,云彩散开了,云彩真的散开了。一会儿这云彩就没了,真的就散开了。我就上个月,我学完《华严奥旨》,北京有一天,头天晚上刮风下雨,第二天早上晴空万里,难得北京有这么好的天气,天上有白云。我早上八点钟去到办公室,靠著窗户就挑了一块云彩,在此之前我也做过实验,成功,是这样。

  然后我就自己那天试了一下,看了一块云彩,我就说「云彩散开了,云彩真的散开了」,云彩很快散开了,一会这块云彩就没了。然后我就给丁嘉莉老师和傅冲老师,就是今天我们请来的这两位老师,来到香港,我就发了一个短信,我说今天天气很好,能看到云彩,你们挑一块不大的云彩,心里想:云彩散开了,云彩真的散开了。这些老师就照著去做。丁嘉莉老师看了七块,她没挑小云彩,挑特别大的云彩,而且不是几分钟散开了,很快就散开了,所以她当时特别激动。因为我们丁老师是一个特别率真的人,就流出眼泪来了。旁边的云彩没散开,就她看那块散开了。你要说有风,应该大家一块散开,就她这块散开,而且她连续弄了七块。傅冲老师也是这样,还有别的老师,我发了很多短信。他们给我回短信,就说这个事情他们看到,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大家希望我谈谈学《华严奥旨》的体会,我们看到起六观,起六观中第一观「摄境归心真空观」当中有一段话:「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当作此观智慧甚深。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也」。这个云彩是境,由心现境。这个云彩怎么产生的、怎么出现的?心现。这个心是什么心?我们说心现识变,识心,跟我们说的第一个心,两个都是心,心现识变,在心的六种定义当中,是其中的两个。识就是我们说的阿赖耶识,第六意识,末那识(第七意识),心就是我们说的坚实心,叫自性。所以这个云彩现,是自性现出来的,就是我们说的坚实心现出来的,它现出来的。它后来没了,识变的,谁的识?你的识。什么识?起心动念、要求、执著,由心现境,由境现心。你看到心了吗?你说我没看到心,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心不可得没关系,由境现心,这个境就是你的心。心在哪里?心在境上。境是谁变的?境是心变的。能变的看不见,所变的假的,说让它没就没了。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我们心在这,那个云彩,起码我估计几十里地总有,心不至境,心也没到境那去,境不入心,心里也没有云彩。当作此观智慧甚深。

  我们看到这一点,我们再用华严观、华严境界来看待我们的念头跟云彩的关系。我们明白,他上面说的「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这句话很重要,常勤正念。我看到这的时候我就查字典,什么叫正念?先说什么是邪念,正对邪来说。邪念,丁福保老先生在字典上说,念有念无,念好念坏,念自念他,谓之邪念。正念念什么?正念念菩提。菩提是什么?觉知觉悟。菩提可得吗?菩提不可得。他老人家专门嘱咐,正念跟无念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学《华严》的时候,常勤正念唯心识观。这一个正念,你不查清楚行吗?咱们再说到究竟处,再往下说,什么叫念你真的清楚吗?佛菩萨心里这个念有几种意思?两个意思,一个心对境的作用,谓之念;第二个刹那的意思,时间概念。

  我原来没查字典的时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以为就是念佛这个念,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一念可不是念佛这个念,这是一刹那你跟佛菩萨一样,你就是佛;刹那刹那都一样,你刹那刹那都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不是你念头那个念,换句话说,不仅仅是念头那个念,还有时间概念在里边。所以佛法你愈学愈觉得它有味道。你看他用这个念,既表示你心对境的作用,同时它又表示时间。为什么?因为心对境的作用,这个念头时间很短,所以他用这个念表示两桩事情,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你说祖师大德,你说释迦牟尼佛他们在讲经的时候,选择这个念字来表述这两件事,你说他不负责任?你说他没有智慧?现在世间这些人,谁对文字这么讲究,谁对这些事情这么清楚?没有。现在,按贤首国师说的是「妄参真净」、「师於己见」,按照自己的想法就说出来了,真净就是佛法,妄参就是瞎说八道。一千四百年前这样,一千四百年以后的今天更有甚者。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常勤正念唯心识观,这八个字可不得了,这就是发露。《了凡四训》中说,「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凡先生说的正念,我到这个时候才明白,念菩提,念觉知觉悟,这是正念,不是什么都不想,那叫无明。正念是想什么?觉知。觉知什么?贪瞋痴慢有没有、名闻利养有没有、五欲六尘有没有、自私自利有没有,敌人进来了、贼进来了,你觉察到了没有。还有一个是觉悟,对世间所有法,理事、因果、性相全清楚。常勤正念,正念什么?什么是正念?《华严》的正念什么概念?唯心识观。什么是唯?老老实实翻开字典,唯,「独也,只也」,独是独一的独,只是只这一个东西。唯心识观,这个口气说得很坚决,只有心识产生一切。换句话说,正念除了心识观点之外,剩下的都不是正念,唯心识观。那怎么著了,你得到的果报是什么?一切魔境自然远离。你今天看见占便宜的,你今天看见爱生气的,你今天看见傲慢的,唯心识观,这是正念,心识的作用,心现识变。不明白看云彩。

  那你胡小林,你爸爸眼睛不好,你的识能把爸爸眼睛变过来吗?能变。为什么变不了?你功夫不得力。功夫你本来有,怎么不得力?自私自利障碍了。没什么别的说的,福自我求,你没福气,爸爸眼睛不好。福哪来?别人能给你吗?给不了,你不读经、你不改过,你哪来的福。所以,我看完《华严奥旨》,我再反过头来,看印光老和尚回答一个居士写的一封信,那个居士问他老人家,他说我爸爸得了这个病,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就能把爸爸这个病给治好?您老人家能不能开示?他老人家说得很简单,因为天性相关。天就是自然的意思,天性就是我们说的自性,自性是一不是二,相关就是相互有联系。你的心想让这云彩没有,它就真的没有了,心有力量,心出现的境。你爸爸的眼睛就是你胡小林的境。为什么好不了?自己有障碍,能好而没好,发我的露,我得忏悔。

  所以,我们其实真的不在学多,刚才头一个小时讲的「妄生智立」真弄明白了,你说这一天你吃饭睡觉、做事上班、谈合同做买卖,你心里多高兴,这么大的道理你明白了。说菩萨有一个习惯,或者说菩萨有一个爱好,「乐於说法」,就爱跟别人说,就想说法,得点机会就跟别人说。我现在真有这体会,因为你看明白、你懂了,你特别喜欢跟别人说,你希望别人能分享你的喜悦、分享你的法喜,这是按捺不住的,想把自己的修学体会向大家供养。所以说这人魔附身了,「魔境自然远离」,他离不了,老是有人纠缠他,我们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能够摆脱这种困境。其实「唯心识观」这四个字对我们就是教育,他们来到你这,出现在你的眼前,他们确确实实是菩萨、确确实实是医生,你有这个病,你这个病把他们招来;你真正好了,他们就不在了。

  这次大家说讲讲忏悔。我查了查字典,忏分两种,一个叫理忏,一个叫事忏,忏有两种。理忏就是说当相即空,了不可得,你所有看到的人事物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无主的,都是妄生的。你把这道理弄明白了,你就不会执著它。这就是了凡先生说的理上明白了。不是说从事上改过吗?改过之法有三个,一个从事上改,东灭西生,很难给它去掉;从理上改,理通了,这事就没有了。最高的,我们讲就是念头上转过来,从心上改;学者无论於色於财、於名於利,但存正念,邪念自然染污不上。你不必一一逐类寻求,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要讲理,把理弄明白,最后这东西不存在了,这是中的,最上的是从念头上转。

  我们这本《华严奥旨》,你说它讲的是理吗?是理。这个理明白了,理忏能进行吗?能进行。这个观就是理忏,这个止就是事忏。什么叫事忏?就是你干了身口意三件事,三个方面做了错事,在圣像面前、在佛菩萨面前,对这个事情进行忏悔、发露,说出来、改正,这是事。如果「执下而昧上」,我只在事上忏,而对这个道理不清楚,对万法产生的道理也不明白,就是了凡先生说的「则拙矣」,非常笨拙,而且效果不好。如果理上明白,「一心忏悔,昼夜不懈」,正念现前,同时在事上又能够持戒做到,这种改过的方法、忏悔的方法是最殊胜的。

  好多朋友跟我说,念佛念了好几年,包括我在内,不要说念佛三昧了,就说能不能妄念少点都做不到。很多同学说,你还是念佛时间短,长了就好。我看了《华严奥旨》,看到这两句话,我一下子就特别震惊,「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说得很肯定。三昧,百千三昧,尸罗就是持戒。持戒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所以我们真的念佛功夫不得力,我们要仔细的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没准不是你念佛时间长短的问题,可能是你没持戒。我就是这样的,念佛真花功夫,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什么?你不持戒。《弟子规》是戒。所以当我们念佛没有三昧的时候,我们不能纠缠於三昧怎么获得,三昧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得到三昧的。你赶快回过头来,这是发你的露,三昧不现前是好事,这是病,病它有因。理由事显,这个道理是通过事来表现出来的,三昧不现前是一件事,它背后有理,这个理就是尸罗不清净,您别再找别的了,佛菩萨都跟您说清楚了,尸罗不清净。

  否定之否定,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换句话说,尸罗清净,三昧一定现前。是北京人他一定是中国人,不是北京人他未必不是中国人,但是北京人一定是中国人。你尸罗只要清净,三昧就现前。你先别管还有什么其他获得三昧的方法,这个你不用考虑,你走戒,《弟子规》是戒。《弟子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呢?看《华严》、看《无量寿经》、看《太上感应篇》。怎么个看法?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字字如千金,字字都是宝贝。你有诚敬心,诚则灵,不诚就不灵。你说我诚,诚你拿出诚的样子来。改样子,老和尚说。你说我挺诚的。你不诚,你诚什么?什么是戒、什么是定、什么是慧,你清楚吗?什么是功德你明白吗?天天随喜功德,查查字典功德当什么讲?第一个叫功用,第二个叫功能,然后是功德。你有个诚敬心,你天天用人家的词汇,人家说那意思你清楚吗?人家要表达的什么事你明白吗?这叫妄参真净,你是瞎琢磨,那是您的意思。「教无纲纪,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参真净」,我们天天在干这个。「师於己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解读佛法。「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你说你有诚敬心,你说你能得到利益,那不可能的。

  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朋友,爱聚会、爱打电话。原来打电话是给客户,现在打电话不给客户了,给佛友;原来吃饭是跟客户吃饭、谈合同,现在几个学佛的朋友在一块聚聚,扯什么?全是家长里短,全是是非人我。哪有几个坐那认认真真的说,咱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咱们谈谈佛法当中的概念,咱们谈谈修学的方法,咱们谈谈佛菩萨的境界?没有。没有你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自然邪念就要染污。

  所以这次来到香港我向大家汇报,现在知识分子学佛的愈来愈多、上过大学的愈来愈多、受过科技教育的愈来愈多;咱们说句俗话,懂道理的人愈来愈多,所知障愈来愈重,烦恼障一点没减。现在一切强调竞争,一切强调向钱看,贪瞋痴慢,再加上现在这种科学、这种染污,「魔网入心欺诳行者」。所以现在,我们真的是问题很大很大,烦恼、烦恼障,在这种物欲横流的年代,一切提倡消费,一切提倡竞争,以人为本,欲望膨胀,再加上现在又强调科学,二障空前的强盛,我们的处境非常堪忧。有什么办法没有?有。我们学习经教对治二障是最好的方法。道理明白了,所知障就清除了;这个过程定下来了,烦恼障就没了。

  所以我在这里也是劝告大家,我自己是这么过来的。能够真正的、认认真真的面对经教认真学习,然后自度度他,能把道理讲清楚,能把事情说明白,我们才堪称为佛弟子,我们才不愧为这个称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白来一趟。这是最神圣的事业,这是佛菩萨的事业,我们要直下承当,舍我其谁。我们没有理由、没有藉口,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众生、为了实现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我们一定要做。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选自净土法门法师专集

 

【感谢龙石为本站提供数据底座技术支撑http://www.longshidata.com/pages/governm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