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体会(第一集)

2023-08-02 宏圆法师

尊敬的蔡老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尊敬的海内外同修、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咱们就开门见山,因为今天上午只有一个小时。今天给大家汇报自己学佛的体会,一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如何念佛,第二个部分是如何对治习气。如何念佛,我主要想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老和尚的念佛十念法。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修净土的,净土宗信愿行三,为我们净土法门的纲宗,就是宗旨、本旨。我们念佛,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行门。我们应该怎么样念佛?怎么样念佛才能最后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的?我们现在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叫做摄心念佛,摄住这颗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六根要都摄,从哪下手?印光老和尚说从摄耳根下手。所谓摄耳根下手,耳根一摄六根统摄。那怎么摄耳根?就是要用我们的耳朵来听我们的声音,耳朵听我们嘴念的声音。如果嘴不念,如果我要是默念,默念亦有心声,也有心声。你看我们经常说,净空老和尚知道广大众生的心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思惟,包括我们看报纸、看电视、想问题,其实最后都落在声音上,大家可以试一试。这个人我真喜欢他,你最后是落在声音上;我现在很紧张,你也是落在声音上。所以我们的耳根最利。

  大家经常,我们做为日课,经常读诵《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当中讲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学环境,鸟在那用声音讲法,风吹那个树,那个风声也在讲法,水哗啦啦哗啦啦的流,也在用声音讲法。印光老和尚说风声、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都在通过声音。除了声音能讲法之外,西方极乐世界还可以用颜色讲法吗?可以。那为什么佛在经上不说?因为跟娑婆世界说没用,你们的耳根最利,所以就给我们讲在西方极乐世界如何用声音学习。净空老和尚曾经谈到过,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用声音讲法,没有文字,中国的孔子、孟子也是用声音讲法,也没有文字,都是在这些古圣先贤、佛菩萨离开我们之后,最后我们集成经文,形成文字,所以都是用声音。

  「耳根圆通」,什么叫圆通?圆就是圆满,通就是通达。为什么我们的耳根圆通?圆通既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一种修行的结果,圆满通达就是大彻大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达到圆满通达?我们利用自己的耳根。为什么说我们的耳根最利?我们六根当中,大家可以观察我们的耳根,它对声音特别平等,甭管难听的声音还是好听的声音,甭管远的声音还是近的声音,耳朵它闭不上,只要有声音,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湛然寂静,耳朵就在这,用英文讲话stand by,你只要有声音我就接受,声音一走我就走,我不执著声音。眼睛不行,眼睛我们只能看前边,看不著脑后边。耳朵不一样,后边的声音照样能听见,你看圆;通呢?隔壁屋有声音能通过这墙听到。我们耳朵就有这种力量。

  为什么叫耳根圆通?我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耳朵,我们耳朵的作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非常非常靠近我们所说的自性。我们身上有这么一个很好的根,耳根,我们通过耳根来观摩,来向耳根学习,久而久之你就能悟道。耳根是我们六根当中成佛最容易,与佛最靠近的一根,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的耳根忽视掉。观世音菩萨在因地当中就是通过耳根来证得圆通,到了果地上他依然寻声救苦,还是要靠众生的声音,「观世音」,还是要靠声音来救赎众生。所以我们说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缘很深,深就深在我们都用耳朵。

  我们今天没有去西方,所以我们今天在因地,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到了果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看看佛在《大乘无量寿经》上、在《佛说阿弥陀经》上,还让我们念佛,经行还是念佛。所以彻始彻终不离这六字洪名,以音声做为载体,成就此生一生成佛之弘愿。所以我们的耳朵对我们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善於利用耳朵来听佛号,久而久之,我们的耳根就愈来愈利。能念的是嘴,能听的是耳朵,所念的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能做到能所不二,能念的嘴、能听的耳,跟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融为一起。久而久之你就觉得好像不是耳朵在听阿弥陀佛的名号,好像是嘴在一边念一边听,这就是所谓的六根互用。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修学净土能够最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必要的条件,信愿行三。往生与否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持名之功夫深浅。光念佛能去西方吗?如果我光行,而没有信、没有愿去得了吗?我们按照《华严经》的开示,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再三告诫我们,「帝网千珠,摄於一珠,一珠遍入千珠」。说天上,天上的帝王们,他们的装饰品是个网子,网子和网子交接的地方有珠子,千珠,这一千颗珠子在每一颗珠子里边你都能看到,同时每一颗珠子也遍於这一千颗珠子里边,你在每一颗珠子里边都能找到这一颗珠子的影子。「帝网千珠,摄於一珠」,一珠就包括这一千颗珠子的影子,「一珠遍於千珠」,这一颗珠子就可以深入到一千个珠子里边。信愿行三,三颗珠子,行这颗珠子里头一定有信有愿,愿这颗珠子里边一定有行有信,信这颗珠子里边一定有愿有行。千珠都能互照,更何况三珠!

  说我现在对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信,我也不愿意,我现在念佛行不行?行,你念著念著,你那个信心,你那个愿心就念出来了。为什么?我现在不信不愿,但是我就按著印光大师说的十念法来念佛,我就能把信心和愿心念出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对西方极乐世界不信,你不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原因,是因为你的业、因为你的障,你有业障。所以你贪著於这个五浊恶世,你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乐意识不到,你对於未来去地狱的苦,你也想像不出来,这统称为业障。而持名一法,六字洪名乃至四字洪名,印光大师说念之久久,四个结果就可以出现,「障尽福崇,业消智朗」。障尽,业障尽了,尽就是没了,障尽福崇,崇就是增长,福气增长起来;业消,业消掉了,智朗,智慧明朗、智慧开朗,这四个结果。两个是积极的,福崇、智朗,两个是克服消极的,业消、障尽。这四件东西就是佛在《阿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六字洪名就能解决这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

  我这次来到马来西亚之前,定弘法师给了我一份资料,这份资料讲的是日本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法然上人。他是善导大师的学生,生於我们中国的唐朝,是一一三三年,老人家八十岁圆寂,日本的净土宗开山之祖。他老人家在讲到念佛的作用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他有一篇文章叫《十念法要》,他说,「不顾妄念余念」,你不要管,就是我们净空老和尚说的,不要照顾妄念。「不畏散乱不净」,你也不要考虑我到底现在是散乱还是不净,想那些贪瞋痴慢、想十恶。「惟口称名号」,只要嘴,口称名号。他老人家接著说,「若常称名者」,如果我们经常、长时间不断称佛号的话,他老人家说,结论是什么?「以佛名之德」,以佛号的功德,达到下面这几个效果。第一「妄念自止」,妄念自己就止住了;第二「散乱自净」,昏沉自然就能克服;第三「三业自调」,身口意三业就归顺、就善了;第四,最重要的开示,「愿心自发」,你愿意去西方这个心自然就发出来。

  我们诸位同修知道,只要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愿意去西方,我们这个愿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都有道路,感有感道,应有应道,感应道交交在一起。阿弥陀佛这个应道,应,他四十八愿说众生在临走的时候只要念我,我就把他接来,这叫应。这个应是有道路的,这个道从来就没离开过尽虚空遍法界,关键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感不感他老人家?你那个感道建立起来没有?如果你的感道建立起来了,它跟那个应道就能交在一起,你就去西方。这个感道,感应道交做为我们这一边,凡夫这一边,想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边的凡夫,这个感道是什么?就是愿意去。所以这个愿心非常非常重要。我记得老和尚有一年在新加坡弘法,他老人家非常诙谐、非常幽默,他说我在这讲法,大家来听法,来到这里听法的人都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在我这个屋子旁边建立一个房间,上面写著到这来,想去西方的人到这个房间里边去,七天之后保证去西方,没有一个人敢进去。为什么?不愿意去,没有这个愿心。所以愿对我们太重要太重要了!你只有愿,你才能把你的愿道跟他的应道建立起来,感应道交。

  感从哪来?感从愿来。所以很多口称名号的这些同修,我接触得挺多的,老是觉得自己的愿心不够,老是觉得自己的信心不够。这个不是开玩笑的,往生与否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要没有信心、没有愿心,你就执持名号,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愿心跟信心对我们非常非常重要,各位同修。而愿心自发,从哪发起来?从我们口称名号当中发出来。我也口称名号了,我怎么还是不愿意?那我们就要追究,你这个口称名号的方法有问题,因为你没有都摄住六根来念。都摄住六根,下手之处,印光大师说就在「摄耳谛听」。摄,我们查字典,收住;谛听,认真听,真听,一丝不苟的听,一个字一个字的听,印光大师说,字字句句都要听清楚。这个不是闹著玩的,十声阿弥陀佛,以四字洪名四十个字,这十句,「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怎么样保证这十念你得念好?什么叫念好?你得保证这十念当中都摄六根。这十念当中我怎么都摄六根?摄耳谛听。我怎么摄耳谛听?你就要用你的耳朵把你嘴里念出的每一个字都听清楚。听不清楚就是散乱,听不清楚就把你这个愿最后丢掉,你就去不了西方。

  我们现在初念佛的人,不要说一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我能听得清楚,你这四十个字当中,你有百分之十能听清楚,那就是四个字,那就是一句;你有百分之二十,二四得八,你就两句阿弥陀佛,八个字。我们说这八个字可不一定都集中在两句佛号上,有可能一、三、五听清楚了,十一、十二、十三听清楚了,跳著的,这就不简单。我们长期不善於用我们的耳朵,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做这方面的训练,摄耳谛听。我们这个世界,说者无心,听者也无心,你说你的,我听我的,散乱。所以我们现在希望我们的愿心出来,唯有口称名号这一个方法。而口称名号得力於否,在於我们能不能用耳根来听我们嘴里念出的声音,如果你有声音的话;如果嘴里不出声音,你要用你的耳朵来听你的心声,听得清清楚楚。

  以上刚刚向大家汇报的这几句话,就是我们印光老和尚在七十年前,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了《文钞》,跟那些居士大德们往来的书信,《文钞》当中有这么一段开示。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看看印光老和尚是怎么教我们用耳根来听佛号,最后达到去西方。老人家说,「至於念佛」,至於念佛就是说到念佛这件事。「心难归一」,太难了,归一。「当摄心切念」,当是应当,摄住心,切是恳切,恳切的念佛,应当摄心切念,这谁都希望,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我想念,我就能摄住心,我就能切念,我就能归一,我就把我的一切,所有的念头都变成这一个阿弥陀佛,这是什么人?这是上根。我想念,我就能摄住心,我就能归一,这不是一般的根性。他老人家最后往下讲,退到第二步,「摄心之法」,怎么摄心?「莫先於至诚恳切」,没有比至诚恳切再重要、再第一位的,至诚恳切。我们现在念佛散乱,妄念很多,我们意也不至诚也不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没有诚敬心,你想摄住这颗心念佛,莫由,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既至诚已」,如果我们已经做到至诚。「犹未纯一」,还没做到纯一。这就讲进入了中根,他至诚,但是这一句佛号还不够纯,还有夹杂、还有怀疑、还有间断。「当摄耳谛听」,应当采取用耳朵听佛号的方法。这就进入到中根,中根人;上根人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下边说,如果说已经至诚,但是还不能归一,怎么办?摄耳谛听。他老人家讲,什么叫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就是无论出声念阿弥陀佛,还是不出声心里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三个条件,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我觉得最难理解的就是念从心起。什么叫念从心起?我声音从嘴里出来,这个我好办,阿弥陀佛,声音出来了。我耳朵听我也好办,我有个操作对象。最难的就是念从心起。法然上人说,什么叫念从心起?「思决定往生」,思就是我们的心里头想,决定往生,我一定要去西方。念从心起,就是我念这句佛号在干嘛?我要去西方!要不然我花那么多时间念佛为什么?我就是要去西方,这就叫念从心起。

  我们很多人念佛,老和尚说,从嘴皮子上滑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你们的心里想著念佛这件事了吗?没有。我在各地向大家汇报十念法学习体会的时候说,譬如说我们叫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你这心里有爸爸吗?没爸爸。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你能感觉到心里真有爸爸。这就是念从心起,心里真有阿弥陀佛,真想去。很多同修问我,到底念佛的时候我是想阿弥陀佛,我还是想念佛?你就摄耳谛听,就全办了。你想,你用耳朵听你的佛号,谁来掌握你的耳朵?谁来控制你的耳朵?谁来提醒你要用耳朵念佛?你得用你的想法、用你的脑子,「我又跑了,我现在得用耳朵听佛号」,这就是念从心起。

  你摄耳谛听拿什么摄?拿你的心管住你的耳朵来听这个佛号,这就是念从心起,音从耳入。譬如说我们小孩想考大学,我们考大学要复习功课,印光老和尚在《文钞》当中举了这个例子。要考美国哈佛大学,我们得复习数学、复习物理、复习化学,那你会在做数学的时候,「我要考哈佛,我要考哈佛」,你会这样吗?你做题就好好做,你这每一道题都跟去哈佛有关。但是并不是说你在做题的时候还要想著我要去哈佛、我要去哈佛,你那题能做好吗?就做不好了。念佛就摄耳谛听,让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嘴里的声音。不一定好管住这耳朵,你念著念著你的脑子就不管耳朵,就管妄念去了,念就不从心起了。所以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各位同修,甭多了,你就拿十分钟这么试一试,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么一辈子,活到今天,从来就没有这么安静过,从来就没有这么都摄过这六根在一件事情上,散乱。你别以为听老和尚在那讲经,你的心就归一了,没有,他说他的,你听你的,没听进去,要听进去怎么会…?

  在上卫生间、在躺著睡觉不能出声,出声就不恭敬,而且还伤害身体,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默念。印光大师说,「默念虽不动口」,默念的时候虽然我们不动嘴,「然」,然而,「意地之中」,意地,意是意念的意,就是你脑子里头还应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你脑子里头还觉得你的嘴在念。就是说喷薄欲出,这个嘴要发声音但是没发声音,所有的器官跟肌肉都在念佛只是没有声音而已。好像舌头也在动,喉咙也在动,腮帮子也在动,就是没声音。口念之相,意地之中仍有口念之相,你还觉得我虽然是默念,但是默念也是由嘴里念出来的。意地之中仍有口念之相,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感觉捕捉到。大家现在就可以闭著嘴,想想你用心里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那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好像舌头、喉咙、腮帮子,好像要萌发一种动作?萌就是开始的意思,但是又不能让它完全展开。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心里头和嘴上念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两个清清楚楚,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第三个,耳根听得清清楚楚。诸位同修,这就几根了?三根,都摄六根你这就摄住三根。剩下三根呢?一个是鼻子闻味,一个是身体,还有一个是眼睛,这三根还没摄住。老和尚接著说,「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矣是语气词,在这表示了,现在完成式。这样的话,妄念自己就息灭掉了。这是什么人?中根人。上根人想摄住就念了,心自然归一。不行,不行就用耳朵,用耳朵听,听完以后妄念自息矣。我们是什么人?可能中根管用,用耳朵听就管用。

  印光大师下面开始讲下根。「如或犹涌妄波」,如果妄念还像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还往外涌,犹涌妄波,妄就是妄念的意思,波就是波涛的意思。「即用十念记数」,这个时候我们就采用十念记数,下根。上根,至诚恳切就能把根摄住,心就归一;中根不行,不行就用耳朵;耳朵还不行,就用十念法。「则全心力量」,全心的力量,「施於一声佛号」,施就是作用於一声佛号当中,全心的力量,你这个劲就大了。「虽欲起妄」,虽然你还想起妄念,「力不暇及」,暇就是时间的意思、空闲的意思,没有时间让你使这个力量,你力不从心。「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大家注意听,这个摄心念佛不是观想念佛、不是观像念佛,摄心念佛。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究竟就是圆满了,妙是说不出来,你说三天三夜这个方法也说不完。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在过去弘扬净土的那些祖师大德们,「尚未谈及」,从来没谈过。为什么?为什么偏偏印光大师说这个话?你看注意,要契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为什么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推出十念法?他老人家解释,「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从来没说过。「以」,因为,「人根尚利」,那个时候人的根器利,还可以,尚是还可以的意思,尚利,不错。「不需如此」,不需要这样。「便能归一故耳」,就能够做到心归一。为什么过去祖师大德不用这个十念法?很多同修也提这个问题,净土来到中国这么多年,为什么偏偏到印光大师一千多年之后才说这十念法?印光大师解释,那个时候人根利,不需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然后印光大师接著说,现在的情况,他没说别人根器不利,他说「光」,光就是他本人,印光,「光以心难制伏」,我因为心难制伏。各位同修,印光大师认为他的心难制伏,况我等凡辈乎?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光以心难制伏,印光,我,因为我的心难以制伏,「方识此法之妙」,我才认识到,识就是认识、知道,方是才的意思,方识,才认识到这个方法的妙处。那印光老和尚是不是去西方了?Yes。他是怎么去的?他是用这个方法去的,这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百试不爽,怎么试怎么有效果。屡就是反覆、多次的意思,屡试屡验,验就是证明是成功的。

  「非率尔臆说」,率尔就是随便、轻率的意思,臆说就是我主观想像的说,它是两个意思,第一不率尔,第二不臆说。率尔就是不该说的你说了,说得是不错,但率尔,随便就说了。不是随便,就在今天这个世界,就在今天修净土这些人,他们必须得知道这个法门,十念法,所以我不是率尔,我不是不该说而说,我没有食言。臆说,不是我自己主观想像编造出来的方法,或是我自己杜撰的,不是,有根据的。「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天下就是我们今天,后世就是我们末法时期。天下讲的是空间,所有人都在天以下地以上,天下就是这个世界。后世讲的是时间,什么时间?现在。空间、时间都包括了。我愿意、我希望能够跟现在的、天下的、全世界的、后世的钝根者,您要是中根,您要是上根,您要是利根,那就算了,如果您不是利根,我愿意跟你一块共之,之是代词,表示十念法,我愿意跟这些钝根的人们在一起用这十念法。

  「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有结果;「非率尔臆说」,有根据;「愿与天下后世钝根之人共之」,希望,就和蔡老师昨天讲的,鼓励。完了以后他老人家结论是,「令万修万人去耳」,令就是使得,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去,万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无数、很多,万修万人去。我们注意这里边几个意思,万修八千人去,没这么说,万修万人去耳,无一漏网。印光老和尚没在这里边打折扣,说这个方法不错,一万个人修大概八九不离十都能去,没有,万修万人去耳,耳是语气词,在这里表示肯定的意思,加强这个语气。我们相信吗?令万修万人去耳,你要不修那就不谈了。

  「所谓」,他下边解释,什么叫十念记数?「所谓十念记数者」,下边又解释,者字就带出来下一段的解释,什么叫十念记数这个东西?「当念佛时」,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念得分明就不能囫囵吞枣,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不叫念得清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该给多少时间给多少时间,要念得饱满,要念得充分,不能吞,不能一舌带过,听著好像是在念佛,再仔细一听好像也听不清楚,这个不行,须念得分明。我们很多同修念佛的时候我在旁边听著,我听不清楚在念佛,这个不行,嘴根没有摄住。须念得分明,「仍须」,除了念得分明之外怎么样?「仍须记得分明」。你看这个十念就是摄住你的意根,你得用脑子记数,仍须记得分明,你脑子干不了别的,嘴里念得清楚,脑子里边还得想著这是第几声佛号。但是不是说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阿弥陀佛三,不是这样,你心里清楚就行了。

  我这次在纽约给大家讲这个十念法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姑娘特别紧张找我来,「胡老师」,她说十念法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记数,我还是念佛?我说你不要想数字,你不要紧张,你就好好念。我说你给我表演一个,你念吧!她说那您给我听著,我这好像老记不住数,我顾著数我就顾不了佛号。我说你现在不要想数,你就好好念佛,那个小姑娘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著念著我说停,她就停下来,我说你刚才念的是第几句?她说第七句。我说你脑子里有七这个数吗?她说没有,但是我心里清楚这是第七句。我说这就行了。

  仍须记得清楚,你是不是记清楚?记清楚你就摄住意根了,否则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那是第几声。仍须记得分明,分明就是清楚的意思。「至十句已」,至就是到,十句已,已就是到十句了,到十句完了,已就是结束。「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再回过头来从一句往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不能说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二十一、二十二,不能这样。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一边念一边记,记到十你就回零,记到十你就回零。「不可掐珠」,不能掐珠子。「唯凭心记」,只能靠,凭就是靠,唯就是只,只能靠我们的心记。因为你一靠珠子,你心的力量就小了,因为你借助珠子的力量来记数!不能,把它去掉,我们明明有两条腿,我们不需要拐棍,我们要锻炼我们腿的力量来走路。唯凭心记。

  「若十句直记为难」,如果说我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从一到十这么记数难,怎么办?「或分为两气」,两段,你可以分成两段。「即从一至五」,那就是什么?就是「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如果你还觉得费劲,分成两段你还觉得费劲,那怎么办?「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三三四。我们的李炳南师公,他老人家就是用三三四。「做三气念」,分成三段。「念得清楚」,大家注意,「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著就是落的意思,妄念想落脚落不下来。「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一心不乱这种境界,时间一长你自己就得到了,这又用一个耳字,表示肯定。

  诸位同修,一心不乱就生方便有余土,这不是开玩笑的,叫事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两个,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十住了,十住的初住菩萨,妄念没了,破一品无名,那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的最后两个法界,菩萨跟佛。事一心不乱,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实报庄严土。「久当自得耳」,那我们活一年就照著这么念,活十年就照这个念,久当自得耳,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诸位同修。

  「须知」,我们应该知道,「此之十念」,我在这里谈到的十念法,「与晨朝十念」,与早晨起来的十念法,「摄妄则同」,摄住妄心的效果是一样的,「用功大异」,用的功夫可差大了。为什么这么说?晨朝十念怎么念?老和尚解释,「尽一口气为一念」,就是一口气你吸足了一直念,念到没气了这叫一念。尽一口气,尽就是完,用完了。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不要想著我念多少声佛号,这一口气。「此以一句佛为一念」,我们这个十念法是一句佛号为一念。「彼」,就是晨朝十念,「唯晨朝十念则可」,你只能在早晨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如果你老这么念,老是这么一口气从头到尾的念,把气给念尽了算一念,则伤气成病。所以用功大异的意思是什么?你晨朝十念很好,我不能老这么念,我有这个工夫,我有这个精力,我有这个准备,对不起,你不能老这么念,老这么念就得病了。我有这个胃,我也有这个嘴,但是你不能老吃辣椒,你老吃辣椒就把胃给吃坏了,你喝粥喝一碗没事,你吃辣椒吃一碗就受不了,就这个意思。你有工夫想这么念不行,得病!他就讲这个法门好在哪里?你有多少精力,你有多少时间,你有多少力量,全可以用这个十念法,全可以用在这个十念法上。「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这种方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即使一天念数万声佛号,「皆如是记」,都要这么记。

  我刚才进来的时候,走这个红地毯,心里挺紧张的,觉得自己也没这个德行,大家对我这么热情,我就念佛,用十念法,走一步念一句,走一步念一句,不要丢掉,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不但可以把妄念去掉,「最能养神」,你看往小的说养神。养神不是睡觉,不是到健身房健身,也不是吃什么多种维生素,养神用十念法最能养神。养神的方法很多,哪种方法为最?十念法。咱就说我不想去西方,我想养养精神,用十念法亦复如是,也能得到。「随快随慢」,你念快了也行,念慢了也行,「了无滞碍」,了是根本没有妨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早晨念好,晚上念好,没有不合适的时候。「较彼掐珠记数者」,跟那些掐佛珠记数那些念佛的人来讲,「利益天殊」,差大了这个利益。「彼」就是掐珠那些人,掐珠念佛人,「则身劳而神动」,你的身体劳,手指头在拨珠子;神,得分神想这个珠子。「此则身逸而心安」,这个方法身很放松、很安逸,心里头很安静、很安定。

  「但做事时」,只不过是在做事的时候,「或难记数」,有些时候你记数可能难。譬如在家里洗菜、切菜,这个时候你老想著佛号可能就把手给切了。这个时候,你切黄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就把数给放下,但是佛号不要放下。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你就直接念,恳切。我这真苦,还得切黄瓜,还得吃,我到了西方,我用不著了。恳切直念。「做事既了」,你看印光大师修行之猛,做事完了,「仍复摄心记数」,再回过来恢复摄心这个记数方法,「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是《易经》当中的一句话。憧憧往来,憧憧是什么意思?来来往往。什么往来?《易经》上写的是你碰到的很多事情,朋从,朋就是都的意思,服从你的想法。他这里边,印光大师用《周易》上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借这句话,因为他是写给读书人的,这些读书人肯定是对《周易》很熟悉。憧憧往来就是形容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来的这些妄念;朋从而思,都服从於什么?专注一境之佛号声中,都服从在都摄六根的一声佛号当中。

  然后他解释,大家注意听这一段,他说这是什么方法?「大势至谓」,大势至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还有怀疑吗?后边结论,「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什么第一?十念法,摄耳谛听,三个清楚。「利根则不须论」,你根器好,你用这种方法那就不讨论了。「若吾辈之钝根」,像我们这一辈,这个辈字不是说时间上这一辈,孙子辈、爷爷辈,这个辈是类,像我们这一类的钝根人。大家注意,印光大师在这里第二次把自己说成钝根。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他是钝根,在座的胡小林及诸位同修那是什么根?您要是不用这个方法,你的意思就是比印光老和尚还棒,你比他的根还利,是这个意思吗?说「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不用这个十念记数的方法,「欲都摄六根」,你要想都摄住六根,「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大难,大难」。两个大难,就是铁案,盖棺定论了,如果像我们这些钝根的人,不用这个十念方法来念佛,则大难大难!

  「又须」,他又话题一转,「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就是这个摄心念佛的方法你要说浅,浅到就四个字;你要说深,如来一代时教、三藏十二分教讲的就是这四个字,讲的就是这么个念佛方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别琢磨了,你琢磨你也琢磨不清楚,究竟妙法,不是我等凡辈能够理解的,唯佛与佛乃能相知,只有佛才明白知道这个方法到底是为什么这么妙。他意思是说,很多人听到这十念法那么简单就会怀疑,他就打消我们这个怀疑,别琢磨了,怎么办?「但当仰信佛言」,我们应该做的只应该仰信佛言,仰是恭敬,信佛的话,你看佛言,十念法谁说的?佛说的,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你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认识水平不够,你的理解能力不强,达不到这种程度,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你就产生疑惑。怎么办?疑惑以后有什么坏处?「致多劫善根」,导致了你多劫的善根。我们能碰到净土法门,能够在此地一生成佛,这可不是闹著玩的,老和尚说,那是过去生中供养了无数佛,我们今天才碰到净土法门。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兹是表示这儿,在这个怀疑当中丧失掉了。「不能究竟亲获实益」,最后你不能够亲自获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的实际利益。「为可哀也」,太值得人同情了,太值得可怜了。

  老人家最后一段,「掐珠念佛」,他又讲到,话锋一转讲到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掐珠念佛什么时候合适?只有行、住这两个时段。行就是行经,绕佛的时候,或者住,住就是站,行住坐卧,坐和卧都不合适,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如果你静坐养神,你用手指头掐这个珠子,他怎么说的?「由手动故」,由於你手动的原因,「神不能安」,你的神不安,你心里老得琢磨这个珠子,「久则受病」,受就是接受的意思,得了,时间一长你就得病了。「此十念记数」,这个十念记数的方法,「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四威仪行住坐卧,没有不合适的时候。到此为止,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就讲完了。

  下面还有两分钟的时间,我给大家从头到尾再念一遍,然后我们就结束今天上午的课。「至於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於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於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做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於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2011年9月马来西亚弘法大会—学佛的体会  胡小林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1/9/25  马来西亚绿野国际会展中心  档名:56-112-0001

 

【文章原创作者:滨海网页制作公司 http://www.1234xp.com/binhai.html 欢迎留下您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