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第10集

2022-01-06 大安法师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二页,请看第五十四段:【王定佑求子。菩萨曰:“汝自今莫杀生命,勿食异物,勿多欲逞忿。何以故?杀生,伤天地之慈,乖长养之道。食异物,必境淫秽,或致恶疾。多欲逞忿,则戕损寿命,暴折元和,又多犯阴阳之忌。汝当永戒此三,一意奉养老母,推惠行慈,济贫拔苦,广行阴德,积累不废,天必锡汝佳胤也。”】求子之法,就是求子女的方法。

  佛教它的终极关怀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对世间的这些家亲眷属、功名利禄都会从般若的层次作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之观。然而佛法也不离世间法,诸佛菩萨在教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善巧方便,众生有什么需要,佛教也仍然不排斥。那么求子女,这是众生的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尤其在我们中国社会儒家讲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女后代就失去了传宗接代、祭祀祖先、接续香火的这种可能、延续性,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总是把多子、多福摆在一起。一个家庭,也确实如果没有子女就显得家庭都不完整了,现在即便不能生育的夫妇,如果没有子女也得要领养一个来完成一个家庭的完整、家庭的气氛。

  这里,面对的是王定佑居士求子;求子,这是世间众生的需要。觉明妙行菩萨也慈悲地开示,教给王定佑能够满足求子需求的方法。这方法,你看都是很切合实际的,对现在那些想求子的人,按这个做也一定会有效果。首先,从这个戒律的角度来看:第一,从现在开始不要杀害生命、不杀生。第二,不要去吃那些异物,异物就是五谷杂粮之外的那些动物、禽兽的肉——肉类。第三,不要有过多的贪欲和忿怒的情绪。那为什么在行为层面要戒这三种呢?这直接跟有不有子女相关系的,如果杀生就会伤害天地之慈。

  那我们要理解天地是以什么为本怀?天地以好生为德:好生——保护生命,为它德行;天赋予一切,地运载长育一切,都是这个慈悲的表现方式。如果你杀害了生命,就跟天地之道相违背,也违背了天地长养万物之道。你生子女这本身就是跟天地生万物道理是一致的,你伤害了其他众生的生命,也必然与自己的子女能不能有,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第一,要戒杀

  第二呢,为什么不要吃其他飞禽走兽的肉——食异物?为什么不能这样?就由于那些飞禽走兽它在畜生道里面,本身就是由于贪欲,淫欲心很重,很污秽才投到那一道去。如果你吃这些猪肉、狗肉什么的,就必定会增长自己的淫欲之心,就是说:吃什么像什么。一般这个可以做个试验,素食的人跟吃肉的人在淫欲心方面:食肉的人就会强很多。食肉多了,肉类里面有种种毒素还会导致身体很大的疾病,这是避免食异物的原因。

  好,第三,就是为什么不要多欲逞忿?多欲逞忿就会戕害损伤自己的生命本源。一般要求子的人,要保身节欲,来培养自己先天之精气。如果你身体很薄弱,就像现在南方那些人都已经说:未来的时候都生不出小孩了,因为现在的男性是越来越紧张,身体越来越弱,精子的质量越来越差,所以他都很难去生育小孩。所以一个要求子的人一定要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来自于:他的淫欲要节欲,来培养先天的元气。如果你这个淫欲心很重,常常泄漏自己的精、气、神,这就是损害生命,以及寿命都要受到折损,就是折损自己本有的元气、和气;而且你多欲呢,又常常犯阴阳之忌。这“阴阳之忌”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男女的这种行为也属于阴阳的范围,外部自然界的阴阳在一种和谐的状态当中,她容易受孕,容易得子女。如果你阴阳正好相悖,那就一方面很难得子女,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导致很大负面的地方。

  印光在师曾经有一篇疏文,就是《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也谈到这个问题。《求子疏》谈求子有三要:第一要就是“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要就是“敦伦积德,以立福基”建立福报的基础;第三要主是“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要注意胎教,培养那种正人君子的气概;所以这三件事一定要实现。再以这样的基础上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求观世音菩萨赐给自己一个福德智慧的子女来光宗耀祖、来利益国家。如果能做到前三要,又能至诚礼请观世音菩萨,那你求子的愿望一定能够成就。为什么呢?由于观世音菩萨就有这样的愿:众生有这种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要满众生的愿,他有这样一个慈悲恩德的加被在这里。

  那么犯阴阳之忌呢?你要注意培养先天,节欲培先天之后,等双方身体都很健康,选择一个吉日良夜、天气清明的时候,女方生理正好干净的时候,这时候就容易受孕。如果大自然是大风大雨、雷电震闪,这个时候就切记不能同房。这一点在中国的《礼记》里面有一篇叫《月令》,就是在春天打雷的前三天,都有一个官员——宣令之官,就叫遒人——遒人就是传达指令的官,以木铎——震那个木舌大铜铃巡于居民的道路上,就一边震木铎一边说: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沿路就讲这几句话。就是这个春天来了,即将要冬眠醒来,到了春天就要震雷的时候,这时候不要犯阴阳。“有不戒容止者”,就是如果有不戒备自己容止,容止就是房事,你在这里不注意自己房事,这时候如果受孕的话,生子不备。“生子不备”,就是会生残疾人,或者会生一个怪物出来。“必有凶灾”,就是你在这个阴阳不好的时候夫妇之间同房,或者得大病,或者以至于死亡。所以你看古代的这些圣王,对这个老百姓真的像父母关念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怜自己的老百姓,特别派宣令来宣布这个指令。并且又把这个事情放在经书里面,这真是天地、父母之心!所以就不能犯这个阴阳之忌。

  好,那么觉明妙行菩萨就说:你应该要永远地戒上面的三点,不要杀害生命——如果求子的人,不仅不杀生,而且要放生,培植一颗仁爱的精神。那么下面就指出三点正面的,培养福基的方法。福德的基础:首先你在家里要一心一意地孝养老母,因为你的孝道能够培养你最大的福德。第二是“推惠行慈”,要布施给他人,要行仁慈之心,要帮助那些贫穷的人,常常发要救大家苦的心。再就是要常常地积阴德——“行阴德”,你这样去做能够坚持不懈地去积累福德,那么上天就必定会恩赐你好的后代。

  那么这一点古往今来都很多了,这方面的例子。就是祖先、父母积德会感召很好的子女过来投生。一般父母跟子女的关系:要么来还债的,要么来讨债的,要么来报恩的,要么来报怨的。那么父母感召什么子女,实际上福报也差不多:如果父母的福德大,子女——想投胎的人,福德小,他也投不过来。如果父母的福德小,这个子女的福德大,也很难投生过来。一定是父母跟子女的福德差不多,受孕、投胎的可能性会大。你要把一个福德智慧的子女感召过来,当然你自己也得要有福德、智慧呀!就好像你开一个商店,你这个店的档次、品位是什么,来的顾客就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子女,跟父母积德有绝对的关系。

  你看有一个公案叫贵子复来,看这公案你就知道,里面还真的是具有一种很好的教育作用,这是宋代的事,这个故事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有。这个“贵子复来”,宋代虔州有一个叫王汝弼的,是个读书人,行为非常严谨。他住的地方,东面的村庄有个叫刘良的,西村有个叫何士贤,这两个家族,祖父都积累了很厚的德,积德很厚。所以这两个家族当时各生了一个儿子,生下来非常聪颖、优秀;这两家就共同请王汝弼来做这两个小孩的老师。原来传统社会都是私塾嘛!私塾老师——西宾。

  有一天王汝弼正站在门口的时候,哎,看见一个情景,就是有很多人马过来,好像是官府里面的一个派头。一过来以后,就向何士贤家里好像划一个什么标志;划完标志以后,紧接着又到了刘良的家里,也划了一个标志;他看得很清楚。但是他问刘良家和何士贤家,说:你们家出了什么事啊?是不是来过人啦?这两家一听,都说:“没有啊!不知道这回事。”这就很蹊跷了。过了不久有瘟疫产生——流行瘟疫,这两家的子女——就是这两家的儿子都在这个瘟疫里面得病死了。这个事情,当然这两家就非常悲痛了。

  就在当年的秋天,这个王汝弼被摄魂到了冥间。到了阴间见到了有一个可能是阎罗王了,穿得像帝王一样的在南面,就对他说:“你是不是陕西乾州的王汝弼呀?”王汝弼这个时候就被摄错了,“王汝弼”名字是一样,“但是我是江西虔州的王汝弼!”那个陕西的乾是乾坤的乾,他这个虔原来是虔诚的虔,地名不一样。这一回答,阎罗王就叫查查档案,说:“江西虔州的王汝弼怎么回来?”他的命运怎么回来?这一查,哎,命还没有到,俸禄寿命还远呢。哦,这时候就知摄错了,同名但不是一个地方。摄错了,就要把他放回去,放回阳间。

  这个时候王汝弼就利用这个机会,赶紧向阎罗王磕头,就问他内心搞不清楚的一件事情,说:是什么原因?刘良家和何士贤家的儿子,怎么就死了呢?阎罗王说:这两个儿子本来可以做朝廷高官,相当于宰相之类的官,因为他们的祖先积阴德很厚,以他祖先的阴德要使他的后代发达。但是想不到呢,刘良和何士贤,这两个人和他祖先的行为截然相反:行为处事非常刻薄,没有道德;由这个原因就夺其贵子,把他富贵子女给他夺回来,并且马上要把他家族的财产全部掠夺一空,是这么一个报应。听到之后,这个王汝弼就回阳了,一苏醒过来,已经死亡两天了。幸好家里看到他胸口还是热的,没有把他装到坟墓里面去,这样他就复活了。

  复活之后,他赶紧把刘良和何士贤找过来,就详细诚恳地把他在阴间的这个事情告诉了一番。刘良和何士贤听了就非常的痛苦,泪流满面,就惭愧,忏悔,觉得自己真的是辜负了祖先的阴德。他一忏悔呢,于是就改变了原来那种自私的刻薄心性,就广积阴德,尽量做利益他人的事情,给老百姓做了很多善事。这一改变,后来这两家又各生了一个子女,也是很优秀,就又请王汝弼来做私塾老师来教训。这两个小孩子长大之后,都同年考上了进士,做了高官,这就是“贵子复来”。

  想求一个好的儿子,从哪里求?所以你看看,觉明妙行菩萨虽然短短的这段开示,就把我们能得到子女,而且是福德、智慧的子女的方法,在这里作了一个很透辟的开示。但是现在人,却正好跟这些行为相反;跟这些行为相反,一方面很难得子女,另一方面即便命中有了子女,由于他行为不端、心行的浇漓阴险,他也感召那些不好的子女过来。那些不好的子女过来,对于一个父母来说也是非常痛苦了:一天到晚在家里,父母和子女之间见面就像冤家对头似的。由于他感召不到一个温良的、有福德的、有智慧的子女。一过来之后,他是一个败家子,就处处跟父母作对。你虽然是给子女费了多大的心,但是他不认帐啊!他还常常地怨恨父母哇!现在的子女怨恨父母的心,实在是比例不少哇!

  我去年就碰到一个北京的女居士带着她的女儿过来,还特意从北京过来。一看她的女儿——还刚刚在念高中,充满着对她母亲的怨恨!还在我这里哭哭啼啼:她的母亲怎么不爱她、她的母亲怎么刻薄她、她的母亲怎么不带她去玩、怎么怎么回事……她的母亲就在旁边掉眼泪。实际上她的母亲很关爱她的女儿,这个女儿就是真的有点懵懵懂懂,一点都不能体察母亲的心理,所以她的母亲就希望她来学佛。哎,她也看点佛书,她也在学佛,她说:我也在学佛。我一学佛,很快就懂得很多,我这个老妈学了很多年,一下子都不如我,动不动就是这样的一个口气跟她母亲讲话。生一个这样的女儿,这个母亲都为她操透了心,她一天到晚就是怨言、怨气、埋怨,这不是挺难受的吗?那一般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那份心都是无私的奉献,都恨不得把命交出来给子女的心,但是她不理解呀!

  现在很多中年人他可以放下一切,就是子女放不下;甚至很多贪官贪很多钱,说到底还是为子女来贪。这不是冤枉吗?难怪《庄子》里面写,有一次尧到地方去视察,去巡视。当时华封人,就向他献祝词,首先是希望尧能够长寿,尧说:“辞”——不要,就推辞;其次就希望尧能够富裕,尧也推辞;第三就祝尧多子,尧也推辞;尧说多子就多惧——多恐惧,长寿就多辱——多被人侮辱,这些都是不好的事情。你看世间这些富贵、长寿、多子,实际上从终极意义上来看,都是不值得去追求的,都是我们轮回三界的根本。但一般的人他没有这种智慧看穿,他当然对子女就非常地执著;既然对子女非常执著,佛教也顺应众生的需要,恒顺众生,满他的愿。但你要求一个有福德、智慧的子女,怎么去求?你就要培植慈心不杀,放生,不要吃动物的肉;不要多淫,不要逞忿恨——憎恨;不要违背自然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忌讳。同时要培植自己的福德之基,从孝养父母开始,从关爱众生开始,广行积德;然后再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向菩萨去祈请。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在民间有这么大的知名度,大家这么感恩他,其中有一点就是他能够给众生福德,其中包括送子。为什么自古以来观音画像:送子观音,那么受欢迎?你向观世音菩萨去求,还真的他就可以给送子。不仅送子,你看《观世音菩萨感应录》里面很多事,比如一个家庭,一个年老的,他只生了一个女儿。由于他一生很行孝,很有道德,但年老体衰,在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都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呀?为了使他有后代,就让他的女儿变成了一个男人。先给他托梦,然后他女儿就感觉菩萨给了她个丸子,红色的丸子,她就吞下去了。吞下去,生理上有一个急剧的变化,再醒过来一看,女人变成男人了。观世音菩萨就有这样的一个威神之力,以及大的慈悲,来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求;在这个求子女方面,尤其让众生能够得到满足。大家要知道怎么去求子,多看一下印光大师的《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以及按照觉明妙行菩萨这段开示去做,那你一定能够有求必应。好,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三页,请看第五十五段:【菩萨示陆定息偈曰:“亲近老成,莫狎恶少,君子上达,汝曹当效。劝母修行,是为大孝,必诚必敬,遵菩萨教。”】劝母念佛乃大孝。劝勉母亲念佛乃是孝中第一等的孝行,大孝当中的大孝。觉明妙行菩萨对陆定息居士做了一个开示偈,这八句是非常重要的开示:亲近老成,莫狎恶少,君子上达,汝曹当效。劝母修行,是为大孝,必诚必敬,遵菩萨教。

  那么这八句我们看看,第一句“亲近老成”,就是亲近善知识。这个“老成”就是指阅历丰富,对世间人情非常练达,道心很坚固的人。那么修行一定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就好像你迎着吹过来的风:那个风是从栴檀林吹拂过来,就是香风;如果风吹过来的是一片垃圾地带或者茅坑厕所,它风就是臭风。就好像衣服放在有香味的地方,这个衣服也沾了香味;放在污秽的地方,衣服也很脏秽。人跟什么人接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鉴别善恶的情况。

  那么亲近老成,我们从袁宏道写的《西方合论》里面看到,他提到要亲近善友,善友区别有十种。跟大家介绍一下这十种,我们亲近能得利益。第一种,是山林闲适之友当亲近,就是住在山林里面闲旷的善友应当亲近。为什么呢?由于他能够止息我们躁妄的心。第二种,是严持戒律的善友应当亲近,他能够淡泊我们五欲六尘的欲望。第三种,是智慧广大的善友应当亲近,由于他的智慧之言能够拔我出迷惑的误区,从迷津里面拔出来。第四种,是总持文字的善友当亲近,就是对世间的典籍和出世间的典籍都能够通达的善友要亲近。为什么呢?由于他能解决我们种种修学上的疑难问题。

  第五种,是寂寞枯槁的善友应当亲近,寂寞——他安住在禅定的、万缘放下的状态当中,他使我们所谓世间的进取心能够平淡下来。第六种是谦卑忍辱的善友应当亲近,他能够消除我们的贡高我慢。第七种,是直心忠告之友应当亲近,就是有正直心、看到你有过失,能够直面相告的朋友,他能够阻止我们种种的过失,朋友有责善之责。第八种,是勇猛精进的善友应当亲近,他能够令我们快速圆成道果。第九种,轻财好施的善友应当亲近,就是对财物看得很轻,喜欢布施的善友应当亲近,他能破除我们悭贪的心。第十,仁慈覆物不惜生命之善友应当亲近,就是有仁慈之心,爱护一切动物;为了救一个动物、众生的生命,不惜把自己的生命献出来的,这个善友应当亲近,他能够摧毁我们的我执、身见。

  一个善友他就能帮助我们降服这么多烦恼,增进我们这么多道业,所以修行人当求善知识。但是善知识也难遇,如果没有这样的善知识,那就干脆自己独处,自己成办自己的道业。以佛像作为导师,以经论作为道侣;像其他的那些酒肉朋友、玩耍的朋友、争强好胜的朋友、无事生非的朋友、贪爱繁华热闹的朋友都应该杜绝。就好像进入一个花园,没有善知识就好像这个花园里面没有高贵的花;没有高贵的花,但是你也不要去种植臭草。你如果亲近那些恶少,恶少正好跟老成的德行正好相反;“狎”就是小人之交,就是很浓厚的情意,等你有势的时候,他非常亲热,等你失势的时候,他理都不理你。然后之间有很多利益上的交换,相互的吹棒,结党营私,这些都绝对要杜绝。如果你亲近这样的恶少,就是种植臭草,对赏心悦目没有一点好处,徒然增加了很多的污秽情况。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格怎么样,实际上也看他交什么朋友:他常常跟他的朋友在一起也相互受影响。所以这里就提了同个原则:要亲近老成之善知识,莫要轻易接近那些恶少。

  “君子上达”,这是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是什么呢?“上”就是根本的意思,做人的根本就在道德,就在仁义;所以君子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是依于仁,据于德,志于道。这就是上达,超越了世间那种名利的追求。那小人正好相反,他是下达,“下”就是末;不是根本,是枝末。枝末是什么?就是财——金钱、利益。小人一天到晚就想到怎么赚钱,赚大钱。见利就忘义,所以就搞成了很多的圈套、机心、人间的悲剧、社会的灾难都是这些“小人下达”不择手段所导致的。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一定要学“君子上达”,劝陆定息居士以及与会大众应当效仿君子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劝勉母亲修行,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最大,不仅在世间要关心、赡养她身体的需要,更要注重她精神上、性上的解脱,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圆成佛果。要劝母亲修行净土法门,这就是大孝当中之大孝。无论是自己修行还是劝他人修行,它的过程必须要诚敬——“必诚必敬”。

  我们无论是儒家的君子提出存诚主敬,诚以待人、敬以处事;还是我们佛家历代的祖师大德都特别强调“诚敬”二字。这个“诚”就是心性上不二的心体,这个“敬”就是诚的表现形态;净土法门尤其重视“诚敬”二字,有诚敬才能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就能感通佛力:当生获得现世的利益,临终蒙弥陀愿力加被,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诚敬,大家注意看《印光法师文钞》,它处处谈这一点。印祖曾经有一段开示说这个诚和恭敬:这两句话举世之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要诚和恭敬的道理举世之人都不明白。印祖说自己由于罪业深重,出家以后就希望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所以就常常寻求古圣先贤古德的修行:他们是怎么修持的,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样的出入经典,《高僧传》了解之后,才得出个结论。结论是什么?就是:诚与恭敬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修道”你什么最高的秘诀?秘诀就是诚和恭敬,没有其他的秘诀。印祖说,我几十年修道的经历,就发现了这个秘诀;所以就常常跟有缘的修行人谈这个事情。所以常常有一段名言:佛法利益当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没有恭敬,虽然修善业,能得一点远因;但是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也,不断地谈诚敬问题。

  比如对三宝的恭敬:你看到佛像,就像真佛在面前;看到佛经,就好像佛在亲自给自己讲经说法,不敢有一念的懈怠。不像你看佛经——像看世间的武侠、言情小说似的,那就是亵慢之罪;把佛经放在很脏乱的地方,对佛像也显现不出恭敬。今天有个居士提问: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是下气,就是所谓放屁,控制不住怎么办?这实际上也跟恭敬有关,如果你高度的恭敬心上来,你敢在佛堂里面放屁吗?它还是恭敬心的问题。这个东西,跑到外面也来不及,你可以屏住气,向上提一提。古人本来:放屁就被斥放肆,放肆的人才会这样——没有恭敬心,处处表现恭敬。实际上这种诚敬它能开发智慧,每个人都有佛性,他多生多劫的业力,可能根机钝一点,或者根机利一点;实际上他在修道的过程当中都能够转变过来。一个钝根的人,如果他有诚敬心修学佛法,他的进步也将很快。一个利根的人——有智慧的人,如果没有诚敬心,他也慢慢没有作为;所以一个修道人能不能有成就,还是要在诚敬当中去判别。

  大家看,有个公案,就是倓虚老法师写的《影尘回忆录》,它里面谈了一个例子,谛闲老法师的徒弟。倓虚法师也是在谛老那里学过三年的,学天台的。一个叫持律法师的,谈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个持律法师他的外号叫晒蜡法师,晒蜡烛的法师;原来是住在金山,在那儿坐禅堂当香灯师。一般丛林到六月初六不要晒经吗?当时有一个小侍者,因为他可能人比较笨,比较愚痴。这个小沙弥就跟他开玩笑,就戏弄他,说:大家都晒经了,你的蜡烛也快长霉了,你的蜡烛还不拿出来晒一晒啊?这个持律师说:哎,这个蜡烛还能晒吗?那个小沙弥:蜡烛怎么不能晒呀?晒了就不会长霉呀!他一听:“好!好!好!”他把一坛子蜡烛端到外面,放在墙角下,一根一根摆好晒。经过中午这一晒,把油都晒化了,就剩下蜡烛的芯子。他到晚上收这些,还以为这是正常现象,就用刀子一块块起出来,又放到坛子里面,他以为晒蜡应该是这个样子。也还挺高兴:今天我把蜡晒了做了一件好事。

  第二天上殿,维师叫他点蜡烛,他就把那个坛子里面的蜡烛,晒成像饼一样的都拿出来,把那个灯芯子放在上面。维那师说:我们不是有一坛子好蜡烛吗?你怎么拿这个?他说:这就是好蜡烛啊!我昨天晒了哇!这个维那师一听就知道,就说:哎呀,这个太愚痴了!被愚弄了都不知道。如果打香板吧,也没有意思——也太不值。这个维那师第二天就当着大众的面说:持律师,像你这样大智慧的人,坐在这个禅堂里面当香灯师参禅,这太屈才了。现在温州头陀寺谛闲老法师正在办班培养法师,你应该到那儿学法作大法师,以后利益人天,宏范三界;到时候等你成功了,我来给你当维那。大家下面一听,就知道这个维那师要起他的单。大众一看,竟然维那师当面都要起他的单,大家也附和:是啊!持律师你这么聪明的人,这么大智慧的人,以后当大法师好哇!大家都糊弄他。糊弄得这个持律师笑眯眯的:大家都说我很有智慧,那好哇!那我就去学教哇!大家赶紧把他的衣单绑好,当下就要他走了。他也不知道,傻呵呵的背上那个架子就到了头陀寺。

  头陀寺客堂一看他那个粗笨的样子,就问:“你从哪儿来啊?”他说:“我从金山来。”“你到哪儿去啊?”“我就到这里。”“你到这里干什么?”他说:我们那边说我有大智慧,让我到这儿学教,混饭三界;“宏范三界”他说混饭吃的“混饭三界”。这个知客师一看他样子,就知道这是一个活宝,一个“宝贝”来了,怎么办呢?本来按禅堂规矩就要把他赶走,但正好谛闲老法师曾经跟客堂打过招呼说:你们要对人家来挂单的客气一点,尤其要到这里来学教的要客气一点,不能对人家太严厉,把人家吓跑了。这个知客师:正好宝贝来了,就交给谛老吧!就到方丈寮说:“有一个学教的。”谛老说:“请他过来吧。”持律师就到谛老那里先顶礼,然后谛老问他怎么回事,从哪来?他又复述了一遍:我们那边都说我有大智慧,到这里来学教,混饭三界。谛老一看他这样子,就知道他被人愚弄了。谛老看看,还是把他留下来吧!就跟他说:你来这里不要急,先修苦行,早晚都拜佛求智慧,经典就有空慢慢学。

  但是可贵的是这个持律师非常听话,他真的就修苦行:打扫厕所、除粪、挑水、行堂、洗碗,反正一天到晚都是没有停的为常住作事。然后得空呢,早晚还真的就拜佛求智慧;然后请人教他先学五堂功课,学完五堂功课——都背下来之后。又请人帮他学《楞严经》、《法华经》,他开始根本就不懂;不懂的话,他就背法华文义、楞严文句,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全都背下来了。他这个人有一点:他很正直,他很真诚;这样呢,他的记忆力好,他没有心机,就把这些主要的经典,用了十多年的功夫全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在这个不断修苦行,消业障的过程当中,慢慢的他的智慧开发了。以后他就对经典的义理掌握得很好了,好像忽然得到语言三昧似的,能够辩才无碍了。到了十多年之后,他就能代座——就是副讲,做谛老的副讲。谛老如果身体不好,他可以讲大座,披祖衣讲大座。以后谛老还带他在外面弘法,也带他都讲大座,还真的成了一个很好的法师。

  最后,原来嘲笑他的那个维那师,听说他真的能够讲大座了,都很惭愧,就跑过来看他。你看,原来这个维那师十多年前说过:你以后成了大法师,我给你做维那,以后真的兑现了:持律法师在讲经的时候,原来的这个维那还真的给他做维那;然后,原来嘲笑他的那些大众都在下面听他讲经。那你看看,持律法师这么一个愚笨的人,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法师?来自什么?还是诚敬——开发智慧。所以一个修道人绝对不能用机心哪!机心就障碍了自己的智慧,这叫愚不可及。最后持律法师临往生的时候是预知时至的,还有种种瑞相的。倓虚老法师写到这个事都特别感慨,持律法师在这样一个愚笨的根机情况下,能得这样的成就。说明佛法不可思议,只要真诚地学佛法,有修行的力量,都能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诚敬上下足够功夫,要遵循菩萨的教诲。

  那么下面又重复的开示陆定息说:【复示曰:“回去向尔母亲,谆谆切切,劝她至心念佛,求生极乐。即不能素食,莫勉强她,但不可杀生。她若肯归向弥陀,自断血肉。此是世间第一孝行,汝宜勉之。”】

  你回去以后要向你的母亲善巧方便,非常真诚恳切的劝你的母亲,至心念佛求生极乐。没有比这桩事情更重大的,世间上的一切——你吃好穿好,寿命长一点等等,都是梦幻泡影;唯有至心念佛求生极乐才是最真实、最得大利的一桩大事,这是你体现大孝的一个行为。即便你的母亲暂时不能吃素,也不要去勉强她;因为吃不吃素并不是往生的前提,往生是看她有不有信愿;“至心念佛”里面就包括信、愿。那她几十年都吃肉过来,你忽然让她素食,不一定她能做得到。但可以循序渐进,先让她初一、十五吃点花斋,或者六斋日、十斋日吃斋,要循序渐进。

  他有的人劝人家:你吃肉就不行,吃肉就不能念佛,因为口不干净,这些,你一定要循序渐进:她吃肉,只要肯念佛就好。你不能把这个吃素作为她念佛的先决前提,“你不吃素就不能往生”,你千万不要这样说。但是至少让你的母亲先不要杀生,吃现成的三净肉,不要在家里杀生,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如果你这样去劝勉她,她只要肯至诚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走向这个念佛的途中,你就等于把你的母亲交到阿弥陀佛去料理了。她只要肯念佛,念念念,念到一定的时候,她自然而然的善根发露,自己就不想吃肉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你勉强让她不要吃,她做不到;但你念佛,你心里越来越清净,就会感觉这个肉,原来感觉到肉很鲜美,你念佛念到有点功夫,觉得这个肉一点都不好吃,很腥很臭。再加上如果他知道众生跟自己同体,是多生多劫的父母,是未来的佛,她了解这个道理,她自然而然就不吃了。你强迫她吃,她也不会吃了,这都是在过程当中去完善的,开始不可能她有这样的一个知见和境界。所以她不能吃素,你就先让她念佛,慢慢的她就能做到吃素,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孝行。

  我们救度众生,首先要救度自己最亲的亲人:父母、家亲眷属,这是体现孝行的一点。你看《观经》讲中品下生就是纯孝之人,他平时没有怎么念佛,临命终时只要一念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顺利的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个孝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宋代的宗赜禅师,他作为方丈和尚,也是劝母亲念佛。为了让母亲念佛,把她接到寺院里面去住,天天劝母亲念佛。他母亲在寺院念了七八年之后,也安祥往生。宗赜禅师等他母亲往生之后,成立一个莲华盛会地,就是一个结社的组织,动员大家来念佛。那念佛主要是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划十字这格的。

  他这个法会一发起来之后,马上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貌美男子,穿着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帽子,气质非常俊秀的一个男子。在梦中说:听说禅师建立这个莲华盛会,我要报名参加。宗赜禅师说:好啊,你报名参加,那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普慧。”写好之后,那个男子说:“家兄普贤也要参加。”就把普贤也写上了。结果等他醒过来一看,跟其他的长老一说,长老:哎呀,这可不是华严《离世间品》里面两位大菩萨:一个普贤,一个普慧?建立这个念佛的莲华盛会都能得到华严的大菩萨幽赞,也是宗赜禅师善行的感召。在这里觉明妙行菩萨开示:你们以陆定息为当机众的这些与会的人,应该勤勉地修行,就是前面的——亲近善知识。注意仁义道德、劝母修行,这个全过程必须要至诚恳切,就能得到现世和出世间究竟的利益。好,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三页,这在我们科判里面就开始进入第三大部分:流通分。流通分——第五十六段:最后的开示,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乩坛上的二十四会最后的一会;这一会,主要是对在场的每一位弟子,针对他们的根机和修行的情况作的开示;大部分都是以偈颂的形式表达。那么这些开示都是很重要了,也是觉明妙行菩萨以他的大慈悲心,对众生老婆心切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直指西方圆成佛果之要道。

  我们来看第一小段:【尔时菩萨化缘已终,因遍召诸弟子,各授已训。示定勉曰:“当号自开。勉力修行,自得开悟无上菩提,作善知识,续佛慧命。汝毋自弃。”】示定勉努力修行。

  “尔时”,就是当时、一时。觉明妙行菩萨对这些有缘众生教化的因缘已经终结,就是有善根深厚的已经让他们得度了;未来缘份得度的众生也已经种下了种子了。“化缘已终”,也就是众生能感之机尽了,那菩萨的应化之缘也就了了,这都是因众生的因缘来变化、来教化的。化缘已终,就普遍的召集所有的弟子,对每个人给予教训、开示。那么这些开示是做最后的一个开示,当然就更是简洁明了。

  当时给定勉的开示:你的名字叫定勉,另外给你一个号——号叫自开。那把名和号联系起来:定勉是勉励修行的意思——努力修行;自开是什么意思呢?“自得开悟无上菩提”。大家注意这个“自”,“自”,意义非常深邃、深广。我们读《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以大国王的身份“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出家以后就作世自在王如来座下的弟子。首先在世自在王佛所,用偈颂赞叹佛的身、口、意三业功德,最后向世自在王佛禀白:唯然世尊,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这是法藏比丘在佛座下的请法和发愿:发建立净土的愿,发快速成佛的愿;不仅拔出自己生死勤劳之根本,也拔出一切众生两种生死的根本:这是大愿了。

  当时世自在王佛听了这大愿也心怀喜悦,就向法藏比丘开示: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这里出现一个“自”。“如所修行”你修行的净土实际上是你真如本性当中具足的,你把真如本性的性德调动起来,就能以无量的德行庄严你的净土,这一点你自性里面就具足。“汝自当知”,汝自性了知,自性圆成,所以这个“自”就是大不可思议了。就像《法华经》舍利弗请佛说法,佛三次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为什么要“止止不须说”这样的妙法?“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就是妙心,这种绝妙、圆妙的心,其义理之深广是难以用语言去说,难以用思惟去思惟的。所以就三次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你看这个“自”,在禅宗里面也属于那种法身向上本分的境界。那在这个境界当中,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见性”就是这个“自”。大家看那个《六祖坛经》,当时六祖在五祖弘忍座下得衣钵之后就离开。当时弘忍祖师下的很多弟子就不甘心,以为慧能是偷走衣钵的,就来追。当时有一个——原来做过四品将军的惠明跑得最快,渐渐地就赶上了,眼看着就要赶上六祖了。六祖一看他跑上来——他是将军出身,跑得很快,也没办法;他想这个衣可不是靠力量能夺走的,干脆就把这个衣放在大石头上,他自己隐到杂草丛去了。

  这个惠明一看到衣在这里,赶紧来拿,但是竭尽他的全力都不能动一分毫,拿不动。惠明毕竟是修行人,这时候他就明白了,赶紧就改口说:“我不是为衣而来,我为法而来。”那慧能听说他为法而来,就走出来:好,你既然为法而来,你现在就坐下来。让他坐下,六祖慧能就坐在上面,他在下面,对坐——静坐,静坐一会儿,这时候六祖就指点了:不思善、不思恶、就在当下,那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一指点,一下子惠明就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还有贪心疑心:刚才你说密语密意之外,是不是更有密意呀?六祖说:“但有言说,都非密意;汝能返照,密在汝边。”你只要返照,那个“秘”——秘密、秘藏,就在你那一边。实际上也就是直指当人的自性,所以禅宗的祖师大德无论是棒喝、是机锋转语,都是指向这个境界。所以这个“自”里面有广大智、自然智、无师智。

  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就说:你叫自开。你能够努力修行,就能打开你的自性如来宝藏,能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无上菩提。当你打开了自己的如来宝藏,你自己“不由他悟”,“归无所得”,才能得无上菩提,这时候你就可以为一切众生作大善知识,就能在这个世间续佛慧命。给他这么一种开示,说:你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要有承当精神,要有“是心是佛”的承当,也要有“是心作佛”的努力,所以他的名叫“定勉”,你就要“是心作佛”,你“自开”就是“是心是佛”,就能做善知识续佛慧命,这是第一个开示。

  好,再看第二段:【定开问一心三观之旨。菩萨曰:“台宗三观,妙在圆心。圆心若知,其道尽矣。”令与定勉并立,付偈曰:“一开二开,今日重来,菩提有种,妙手双栽。”】第二段是开示定开一心三观之旨,就是给定开开示天台的一心三观的宗旨。由于定开他可能好乐天台宗,所以他就请问一心三观的宗旨。

  那么觉明妙行菩萨说天台的一心三观“妙在圆心”,这个意思大家一定要体会了。天台宗的三观,有别教的次第三观:先空观、再假观、再中观。有圆教的一心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在同时具足。一心三观:就是当下这一念心你要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叫一境三谛。一境三谛,大家要注意:一切法即一法,这叫真谛;一法即一切法,是俗谛。你看这个真谛,一切法:就是现象当中的森罗万法,你要了解它们就是一法,就是真如自性——诸法的空性。但由这个空性——诸法实相里面能够缘起一切法,这叫“一法即一切法”,这就是俗谛。那非一非一切:不是一法也不是一切法,双遮两边,这就是中谛。这个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一谛也成三谛;一谛、三谛圆融无碍,相互融摄,这就叫不可思议的三谛,叫一境三谛。

  好,那怎么去观?于我们现前的心法、色法,等等这些,你于一切法见一法就是空观:一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是性空的,这就是作空观。那于一法中见一切法:空——正因为自性毕竟空,才能缘起一切法,这就是假观。非一,非一切,是中观。这里面它就是互为主伴,当你观一法空的时候,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空,那你的假观、中观都是空,这叫总空观,就你总的要做一个空观。

  那你如果在这个假观层面:一法假,一切法都假,一假一切假;那你空观和中观都是归到这个假观里面,这就叫总假观。那你以中观作为主体:一中一切中;那一切的空观和假观都是中观,这叫总中观。这就成为天台讲的:不思议一心三观。用不思议的一心三观来观不思议的三谛,这就是圆教的观想方法。

  一般天台讲一心三观,它首先要体认当下这种圆妙之心,就是依照这个圆妙不可思议的性德,依性德来生起它的修德;由这个修德可以亲证圆教的三德涅槃的德性。所以因地当中是一心三观、一境三谛,它成就之后就是涅槃三德。涅槃三德就叫法身德、解脱德和般若德。这三德常常表现——叫∴字三点:一点在上面,两点在下面。那上面一点代表什么?代表法身德,就是本具的圆妙的性德;那这个般若德和解脱德代表修德。所以这个∴字三点就是性修,性修双遮、性修不二、不纵不横。你说它是纵,它不是在一条线上;它竖不在一条线上,横不在一条线上;它是属于一个品字型:不纵不横,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一心三观的道理。

  这个一心三观,“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它“妙在圆心”。大家注意这个“圆心”,圆心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的介尔一心。他在圆教层面谈这一念心,这个“圆”包含着圆妙的意思、圆融的意思、圆满的意思、圆顿的意思……,这个“圆”包含着很多意思。总之,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在圆教的层面来看是大不可思议的;那大不可思议的这个情况就建立圆顿修行不可思议的结果。大家可以从圆教的层面了解这几部经,有几部经所反映的圆妙心的这种不可思议,比如《华严经》,《华严经》它属于一乘的圆教,全圆之教。你看在《如来出现品》,就讲毗卢遮那要到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全身每个部位都放光,其中脚板的光就射到地狱里面去。到了地狱,地狱的众生蒙这个光明的照射他都生到了兜率天。一到兜率天,这时候毗卢遮那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又到南阎浮提来了,降诞八相成道。就有一个天鼓,闻到天鼓无作妙用的善根力讲经说法,就证到了圆教的十地。证到十地之后,他就能显出无量无边神通现量见到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他们又从兜率陀天下来参与这个法会,来散花供养,来感激佛德。你看,这就是体会一下圆心:就是这样一个地狱众生能够顿然到天上,到天上闻到天鼓的法音能够证到圆教十地,这唯有在圆教不可思议的心性层面才能产生这样一个顿超的效果。

  那大家再看看《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称为是一乘纯圆之教,《华严》是全圆,《法华》叫纯圆——纯圆独妙。你看,他在为与会的弟子授记作佛,其中授记提婆达多未来作佛。提婆达多在佛世的时候属于造五逆罪的人,是堕阿鼻地狱的;然而佛授记在无量劫以后,提婆达多当得成佛,这个佛号——“号曰天王如来”。那就在建立圆教、圆心层面:一个五逆罪恶下阿鼻地狱的众生最终能成佛。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也是大乘的圆教,《观经》讲那个下品下生者,他具造五逆十恶的罪行,临命终时地狱猛火都现前,即将下地狱的人;这时候蒙往生善知识劝勉念佛,他信愿称名,至诚恳切地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狱猛火化成清凉风,风吹着朵朵莲华,莲华上有化佛来迎接这个将下地狱的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心三观:要了解我们当下能观的这个心是大不可思议的;如果当下这个圆妙之心、圆顿之心、圆融之心我们能了知,那一切佛道、一切佛法都在里面,都完全了知了。

  因为他叫定开,就说:“你跟定勉站在一起。”就给他们一个偈颂。“一开二开”,“一开”就是前面讲的定勉他的号叫自开,那么这里第二个叫定开,所以就“一开二开”就是指他们两个人。“今日重来”,今日重来是什么?就是:八百年前你们曾经在我座下做过弟子,但是我到极乐世界去了,你们还没有成就,在这儿轮转;到了八百年后的现在你们又重新过来了,这叫“今日重来”。“菩提有种,妙手双栽”,这个菩提的觉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就像种子。菩提,有情识的生命都有佛性:菩提有种子。“妙手双栽”,妙手,一般我们是把佛法称为宝山,身到宝山要满载而归,要靠手去拿——提取,才能满载而归。如果没有手去拿,深入宝山也是空手而归。所以一般就把这个妙手比喻为信心,信为能入。以不可思议的信心来培植菩提的种子,持戒念佛就一定能够成为参天的菩提树果;这叫“菩提有种,妙手双栽”,这是第二段。

  大家看第三段:开示上德,念佛相续。这几句很简单,很简略:【示上德曰:“头既秃,当知足。念无常,断爱欲。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恒相续。”】说得很简洁很直白,但是非常管用。

  “头既秃”,就是头已经秃了,说明年纪大了,年老力衰了。在这时候特别要注意三点在心性上:第一要知足“当知足”,这是一个对治的良药。孔子曾经有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是一个君子修心养性,他的一生有三个阶段要注意要戒的一个主题。你青少年阶段血气未定,身心还没有健全,这时候你“戒之在色”,色欲要戒。如果你这个淫欲心很重,提前有种行为,你身心就受到了戕害。等到你年壮了——到了中年的时候,身体也很壮实的时候,血气方刚,这时候最容易去竞争,去跟人家斗——“戒之在斗”。到了老年了,血气衰弱了,这时候要戒什么?“戒之在得”,这个“得”就是贪得。因为一个人到了年老的时候,这时候反而觉得:我奋斗的时间不多了,也没有多少资本了,我要掠取更多的东西储存起来了;所以年纪大的人都容易小气、容易贪很多东西。你看这个官场上的贪官有一个“五十九岁现象”,他可能以前还不怎么贪,他想到:我马上要退休了,最后一年了,这时候往往他就会越过警戒线。这都是圣人早就看到众生有这种心理上的烦恼——这样的一个误区,所以就告诉这个上德:你要知足,年纪大了要知足。

  知足一法是佛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常常点示。一般会把这个少欲、知足放在一起:少欲知足。什么叫少欲?你对于外境的五欲不求不取,这就叫少欲。知足是什么?就是得到了一些——得少,但不悔恨、不懊恼,这叫知足。对目前的生存状况他感觉到很满意,这叫知足。那么修心养性之人特别要注意寡欲知足,孟子都说“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多欲之人,心就散乱了。《佛遗教经》里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说少欲之人就不会对他人谄媚、委屈,因为你有求于人——多欲就求人,求人就得谄媚,就得讨好,求人家给他好处。但少欲之人他就比较刚直一点,无有谄曲,也不为这个六根的欲望所牵。少欲的人他心中很坦然,没有畏惧感,少欲者就有涅槃。佛告诉这些比丘:汝等比丘,想要脱离诸多的苦恼,要观知足一法,知足一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你能知足,虽然卧在地上都像天堂一样安乐;你如果不知足,虽然处在天堂那样好的地方,也觉得不如意。所以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虽然很富裕,但还是显得很贫穷;“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那这个知足一法对于现在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思想资源,现在我们很多人活得很累,包括对整个的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破坏:就在于多欲、不知足、贪得无厌;所以使我们的地球整个形成一种很大的危机。你看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正在举行,全世界各地关于整个的地球生态气候问题,各个国家要承诺:要把这个排碳量降低。如果再不有这么一种行为,不把排碳量降低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可能会提前毁灭的。但是这次据说也没有形成一个法律文本方面的东西,只是各个国家有一个自我承诺的约束而已,还没有法律上的约束。你看我们中国也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排碳量基础上降低40%到45%。在降低近一半的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的国民能够知足、能够少欲、能够素食、能够过简朴的生活、能够惜福,我想我们国家的排碳量下降的幅度会很大。如果不能观念上改变那种高消费,占有更多生存资源的贪心的话,你想把排碳量下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是“当知足”。

  第二是“念无常”,无常就是死。一个修行人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把“死”挂在额颅上。你想到死的时候,一切对世间猛厉的贪欲、追求都会当下瓦解、融化;所以要常常念死。然后“断爱欲”,年老之人要断爱欲,这是保养身体,得到身体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一点,印光大师曾经在《寿康宝鉴》里面有一段对世人非常好的警示,他老人家很慈悲的说:世间之人十分里面有四分,占到四分:四分是由于色欲过度直接死亡的,还有四分是由于色欲过分身体亏损感染其它的疾病间接而死的,世间之人能够在他命终安分死亡的,只是占到一两分而已。你看,这个爱欲对人的损害有如此之大!所以一个真正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到年老的时候,你的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子女都已经结婚以后,应该要走向断爱欲的道路。你能做到知足、念死、断爱欲,然后剩下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恒相续”;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忘阿弥陀。你就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念不空过,“念念恒相续”——“净念相续”,你就能够转凡成圣,你就能够到得心地的清净,临命终时就能够感得阿弥陀佛拿莲台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最终成佛。所以这是对年老的人最好的开法。好,时间到了,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第四十四页。这个流通分里面最后开示的第四小段:示耳之精勤念佛。这个偈子念一下,【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亲觐,可以永年,况乃却病。”】好,这八句偈颂讲得非常直白,看过去好像没什么。仔细思惟:这里面包含着佛教甚深的义理和心性上甚深的利益。那么从这段开示来看,耳之可能就是一个性情上比较懈怠、放逸的人,根据这个来加以对治。

  “勤则不病”,一个人要勤劳、勤奋、勤苦、精勤;无论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道业都要勤奋。这个勤奋在六度里面就称为:精进波罗蜜。那一个在世间他能够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去做,遇到事情都能够动脑筋去想,身心都很勤快勤劳,他身心的各个部分——五脏六腑,大脑的神经细胞,都能够活跃,他就调动了人潜在的免疫系统,就能不生病。反之,不勤奋、不勤劳就容易生病。

  我们看现代人,虽然好像物质生活比古代提高了很多,但是为什么病这么多呢?现在你要到医院去——现在最跑火、生意最好的就是医院;医院盖多高的楼还是人满为患,病人特别多。这里面跟不勤有关系:现代人都容易放逸,比如现在发明的一些东西都是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大家都喜欢去买汽车,一个长期开车的人他容易生病;不愿走路的人,一出门就想坐车;一上楼也不爬楼梯,就上电梯:这些都容易导致疾病。一般的是身体动、心静,这个人身体会比较好。但现在的情况是身体不动:坐沙发、坐汽车、坐电梯,身体很舒服;但是心很乱,心乱想,正好相反,这就导致种种的疾病,尤其是心理上的疾病。

  不勤则病,关于这一点,我们中国上古的古圣先贤都很了解勤奋跟放逸的利害关系。大家注意看《尚书》其中有一篇叫《无逸》,这是周公写的,周公辅佐成王,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武王比较早去世,成王还很小,周公辅佐他,等到成王长大成人就即天子位。周公是他的叔父,就恐怕他年轻耽逸,放逸享乐;所以就作这一篇《无逸》来教训他。那么《无逸》为一篇呢,主要是教成王要晓得民众耕家种田的艰难以这个作纲领入手的:由农民种庄稼的艰难来推崇简洁朴素,来节制那种田野游玩,要听从周边诸大臣的忠谏;远小人,守先王的法度,能够容忍各种诽谤——这些内容来教育成王。如果能这样做,就能够得到寿命长,国家也就能够兴旺发达;国家的兴衰、治乱,跟一个君主是否勤奋和放逸有关系。

  其中提到了一些历史的好的一面,比如像殷商有几个国君非常英明,像中宗、高宗、祖甲,他们的享国都很长久:有坐天下九十多年的,七十多年的、五十多年的。一般他们都能在位这么长时间而且导致天下大治,都是由于他们对老百姓非常关心,勤于政务、对天命有敬畏来获得的。所以这些人他们不仅国家得到兴旺,自己的寿命也很长。反之,那些一登上君位就开始放逸——游乐,放纵五欲的快乐,这样的君主往往都是国家很难治理好;自己在位的时间都会很短,有的就是十年、八年,乃至于五年、三年,这方面的君主也很多。所以一个人的寿命的长短,也就看他的修德,这个德方面就包含着勤奋。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不要以为这是以前的业障,实际上就是你现生放逸、懈怠、不勤奋的报应。

  这个六度里面精进波罗蜜为什么很强调?就在于你无论持戒、忍辱、禅定,没有精进波罗蜜一切都会落空。那么当一个人很精进、勤奋的时候,就能够引发他善的种子,善业就能够相续。当一个人放逸的时候、懈怠的时候,他的烦恼就会现前,就把他以前不好的业力种子引发出来,再加上放逸、懈怠;当一个不好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他也没有自性健康的力量来对治,都是烦恼跟烦恼相应,就加大了身心的疾病乃至种种的障碍;所以就得要勤奋。那勤奋行善——勤奋要落实在善上,在世间所有的善里面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最高的善,是第一的善。所以你能精勤的就像上一段讲: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恒相续的话;那么阿弥陀佛大慈悲父我们就能够常常亲眼见到。如果精勤的去念弥陀的万德洪名,就可以延长寿命,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无量寿哦!你天天念无量寿,那可不是令我们现世也能延长寿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完整地获得像阿弥陀佛同等的寿命了:可以永年,并且可以“却病”。就是身心上的疾病在我们念佛的过程当中都能够治愈,一切疾病都会远离,这一点在种种开示里面讲到念弥陀名号就能治病

  那么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像我们上个礼拜怕流感就要放醋,觉得只有放醋能够杀菌,好像你念佛就不管用;其实对阿弥陀佛名号有决定的信心,我们都在弥陀名号的持念当中难道还不能够拒绝一点感冒的病毒吗?最终还是信心问题。所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万病总持,一定是能够治愈各种疾病的。我想这几年无论是我们打佛七,还是闭关活动,使很多人亲自感受到念佛就能治病。前不久我们闭关活动里面,有个女居士谈到:她的癌症真的就治好了,就在这里做了一个十天百万佛号闭关,走了一个昼夜念佛的修行,回去后一检查,什么癌细胞都没有了,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好,请看第五小段:示陈大心撇脱怡悦。这个偈子是这样说,示陈大心曰:【“老不撇脱,死定兜塔。儿女债完,可以怡脱。极乐非遥,勿自隔绝。”】好,这六句话实实在在是对症下药:到了老年了,你还不撇脱,“撇”就是撇开一切,“脱”就是从世俗种种的缠绕当中解脱出来。这个“撇脱”就是:比如说到了年老,面对死亡即将要来的时候,首先对家亲眷属的眷念之心,你要心理上把它撇开。不要一边想着念佛求往生,一边又放不下儿子,又放不下孙子,又放不下女儿,又关心这个,又挂虑那个——不得撇脱。然后在自己的财产上,我还存了多少钱,这些钱怎么办……心里也放不下。所以年老的居士这时候一切都把它分配好:你的财产怎么分配,你子女的安排,各方面你都把它搞清爽之后,心理上就完全划上一个句号,再也不去想它了,天塌下来都不想它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想他去干嘛呀?你已经尽到了养儿育女培养子女的责任了,儿女的债已经完了。很多情况:给你做儿女就是来讨债的,那你辛苦了几十年,还完了债了。你就轻松了,可以为自己活几年了,可以心里快乐一点了。一定要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有很多人就是扯不断——藕断丝连,他心理上根本就很难安在佛号上。如果你这些世间的情啊,债呀,钱啦,各种关系呀,你都摆不平,都在心理上还在纠缠着。那你死亡来的时候,那一定是“兜塔”,兜塔,就是说一定会遇到麻烦,一定会遇到波折,你死都死不瞑目:或者有人扯你的后腿,或者什么事情都来了。

  甚至原来有个公案,一个修行很好的居士,他念佛本来都要走的,结果他的妻子在旁边哭哭啼啼,说:你怎么就走哇?你怎么把拉下哪?我怎么办哪?这一哭,哭得他情爱又上来了,又舍不得。但是命又到了,“啪啦”一下,他变成什么?到他妻子的鼻子里面做一个虫去了。他那个妻子还在那里:看到丈夫死了哭哭啼啼,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擤鼻涕时候一擤,把那个虫擤下来。她一看,是一个虫,就用脚去踏死。这时候正好碰到一个比丘他证到阿罗汉,说:你不要踏,你知道这个虫是谁吗?这就是你的丈夫。你看看,就是这个情爱!还有的对他的财富非常执著,存了很钱,就死了。死了,又舍不得那个财,“嘣”的一下就变成一条蛇,就盘在那个钱上。这都是你在身前不把它撇开,死亡来的时候,这些就会纠缠着你“死定兜塔”,就是这个意思。在轮回里面,这些都是太可怕了,所以要想到把一念这样的心撇脱。我把世间的这种恩恩怨怨、家亲眷属、财产什么全部撇脱之后,指向哪里?就指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离我们并不远、不遥远,这个意思是非常深邃。《观经》里面在讲观想法门的时候,首先释迦牟尼佛就告韦提希夫人:“阿弥陀佛,去此不远。”阿弥陀佛去此——离这个地方不远。那进一步,我们看《无量寿经》,那不是不远了,而且就在当下。释迦牟尼佛在讲完了依正庄严之后,就问阿难:你是不是想见阿弥陀佛呀?阿难尊者当然很高兴了:“很想见!”释迦牟尼佛告诉他面西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阿难尊者依教奉行,一顶礼下去,还没等抬头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现前了,放出炽盛的光明。在弥陀的光明当中,天界人道的法界、包括饿鬼、畜生、地狱的法界全都打开,西方极乐世界也在面前。这时候见极乐世界的景象,以及极乐世界诸菩萨、声闻的情形,就像一个有天眼通的人拿着镜子看自己面相那样的清楚。不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与会大众见到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也能见到娑婆世界。

  这段经文寓意非常深刻,深刻到什么地方?实际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在当下。不仅不遥远,就在当处,只不过是我们只能感受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时间,四维时空区,这是我们业力所感召的世间。如果阿弥陀佛的光明让你超越时空,马上就全打开了;一打开,原来天界、极乐世界、地狱界都在当处;是这么一个现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所以大乘经典讲:所有众生的世界、菩萨的法界、佛的法界是在当处,它就是重重叠叠在一起;但我们每个众生只能看到跟自己相应的法界。

  “极乐非遥”,你看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有一段话,也是谈什么呢?当你信愿称名的时候,把一切妄想、杂念都休止,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会出什么境界呢?他有一段话,这段话很具有诗情画意,很美妙,这就是莲池大师修行净土法门的现量境界:到了一心不乱的时候,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莲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乃知”,这时候才了知,“不离跬步”,就是你不挪开一步,七宝池里面就涌出了青、白、黄、红的四色莲华。你不离开这个庭院,黄金地面上就遍绕着七重的行树;到处都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声音,每时每刻都有莲华化生这些往生者。极乐世界那种百鸟,弥陀光明显现的珍禽与世间一般的鸟共同的发出了清畅哀亮的法音。极乐世界那种七宝的宫殿和我们这个世间的茅棚共同放出同样的光彩。你看这不是就在一处吗?

  了解“极乐非遥,勿自隔绝”,就提醒你:你不要自己跟极乐世界隔开了。我们跟极乐世界是在一起的,极乐世界跟我们不隔,由于我们的业障重就隔开了,这叫不隔而隔。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诸菩萨超越了时空的障碍,他是隔而不隔;虽然好像是十万亿佛刹之遥远隔开的距离,但是在佛菩萨眼里是不隔开的。所以这个点示“极乐非遥,勿自隔绝”,不要自己用错误的知见、自己的业障跟极乐世界隔开了。所以当我们至诚恳切念佛的时候,你要想到: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极乐世界就在当处;你不要想到阿弥陀佛都在很遥远的地方,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心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它是真实不虚的。

  好,请看下面第六小段:示沈元辉。【示沈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败。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祸福吉凶,汝自作怪。”】好,看这一段。

  我们把菩萨的开示一定要想象成:就好像对自己开示一样,确实很有受用,我们一般的人都喜欢张扬炫耀。那么修道要怎么样?要深潜不露,韬光敛迹,深深地潜下来,不露自己所谓的才华。你深浅不露就在持戒,你深浅不露就在摄心:摄心为戒。你看法藏菩萨在他积功累德过程当中特别谈到这个:首先要“深乐寂灭”,深切地好乐那个寂灭的境界。寂灭就是向内心走,不是向外面五欲六尘去驰骋的;在这样深乐寂灭、深潜不露当中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当你内心向深潜的时候,当然对外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会去对待,不会去追求。当我们内心跟六尘不产生对待的时候,当然中间就不会有那些分别、执著、贪恋、作意在里面;你的心摄住了,这就是持戒。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很浮躁,一切都向外去跑;那一个人为什么天天要到外面去追逐呢?无非还就是财、色、名、食睡嘛!那你浮在外面追逐这些名利,由于心一浮躁,烦恼就会现前;烦恼现前就会造业,就会破戒,智慧也生发不出来,福德也积累不了,人际关系也搞不好;虽然你想追求外面的东西,很快——你就必然要失败。其实真正的在外面要做好一种事情,还要首先做深潜不露的修心养性的功夫。功夫到了一定层面,从体起用才能做成一个事;如果你的体性都没有开发一点,你就在外面做那些东西,肯定要失败的——做不成的。所以自古以来建功立业在心性上没有一点修养的人,是做不成的。

  好,那在这个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念头,你一切成败的关键是:你的念头是不是正、是不是真诚?如果开始最初那一念就不真诚,那你就不得自在。这里面就是很深的道理了:佛法讲人与人之间种种果报的差异,实际上他都追溯到最初那一念是它的原因。由这一念,万法唯心生嘛——这个现象就现前了:如果你最初一念善,就好像你用一个甜种子播在一个肥沃的田里面;如果你一念是恶念,那就植了一个苦的种子正种在一个贫瘠的田里面;再加上水呀、土哇,阳光的这个因缘,时节到来,你无论是甜的种子,还是苦的种子,都会抽芽、布叶,次第地长出来:生出它的枝、叶、花,长出它的果子。

  唯识家为什么讲异熟果?你是清净的种子还是染污的种子,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你以后的果报是跟这相应的。所以外境的优劣胜异都跟自己有关系,最终是跟自己的念头有关系。所以一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埋怨外境,要常常端正自己的念头,这才是圣贤之学。你要使外境好的话,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内心宁静下来。内心一定要宁静到什么程度?心虚境寂。你的心很冲虚,外面的境界才会安静;你的念头一起来,境界就会随之起来;你的“水”越浑浊,这个“波浪”就越显得大;你的“水潭”里面清澈,“月亮”就会现出来。明白这个道理——万法由心生,那一切修行都要在念头上下手。

  所以“众妙之门”都是在这个念头里面,“祸福吉凶”都是从一念里面生发出来的。这里就直接警示:如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的念头不真诚,不正确,由这个念头导致的行为、导致的不善业就会得到不好的果报你就不得自在了,就被这个恶的果报所系缚,你就会痛苦;痛苦,你就会埋怨,甚至你会冤冤相报,就每况愈下——恶性循环。所以世间的命运——这种祸福吉凶,都是来自于念头在这儿作怪,不是由于其他的问题。

  好,这些开示实际上,都是非常具有佛教圆顿的道理。那念头里面,我们这一念落在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们的念头里面真正要做到真诚,唯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够到家;所以念头一定要安立在弥陀名号当中,离开弥陀名号,你都很难去“真”,因为我们的念头念念都是虚假的、染污的、分别的——都是这个念头。我们为什么轮回三界?就是这个念头太糟糕了,对自己念头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进行百万佛号闭关?你老实的在闭关当中透过这个名号观照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你自己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自己是吃几碗的了。所以念头要真诚,还就是念念不要离开阿弥陀佛;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名号,最终就能得大自在。那这里面就有得真实大利的果报在等着我们,就是离开生死的轮回,横超三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做阿鞞跋致菩萨,一生快速的成佛。好,时间到了,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