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三百七十八
如来一代所说的种种佛法,列举其中大的分类,有五种。名为律宗、名为教宗、名为禅宗、名为密宗、名为净宗。这五个宗,都是显示佛的身口意三业,戒定慧三学,以及一切三昧万德,当然没什么高下优劣,挑选取舍的分别。但对于学习的人,应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合的法而修,一门深入,比较省力。而这五宗,没有不是以戒律为根本的,以净土为归宿的。这在佛世的时候已经这样了,何况现今是末法时代呢?因为净土法门,对最上等的最下等的,都是三根普被,凡圣同归。上等的就是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范围外;下等的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身佛身血破僧团结)罪人,也可以包括在其中。实在由于一切法门,都是靠自力修,不到业障尽情识空,是不能了生脱死的。净土法门,是兼有倚仗佛力的。如果具足真信切愿,就可以带业往生。(文钞三编卷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书摘三百七十九
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是宏教理的,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是宏禅宗的,南山宗是严守戒律的,莲宗则是专修净土的。就如各部门的各司其职,又犹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互相为用。因为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方面,是很难分离的,只是根据大概的特点,暂且立这个名。唯有净土一法,起始就是凡夫入道的方便,实际则是各宗门的究竟归宿。所以将要堕入阿鼻地狱的,也可以得到末品往生净土;证到与佛差不多的境界,还是要期待往生净土。
如来在世时,有千种的根机,万种的派别都是朝向一宗;佛灭度后,宏法大士,各宏一法,因此期望一门深入,达到所有的法都相通了。……死板的人就认为一切法,是法法各别不同,善于领会的人对于一切法,是法法圆通。如一座城有四道门,应该是根据最近的门进入,门虽然不同,要进入城里这个目的是没有差异的。……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也没有一人不是佛啊。(增广文钞卷四·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
书摘三百八十
佛法大的分类有五种:叫做律、叫做教、叫做禅、叫做密、叫做净。律是佛身,教是佛语,禅是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就是这三业。众生果真能够依照佛律、教、禅加以修持,那么众生的三业,就转而为佛的三业;三业既然已转,那么真如实相,自然可以亲自证到了;还怕障深业重,不容易成就,所以用陀罗尼(咒)三密(身口意)加持,那么就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了;又恐怕根器比较下劣,现生不能了脱生死,再转世受生,难免又迷失,那么生死轮回,永远不能出了,于是特别开启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使得上自等觉菩萨,下及逆恶罪人,同在现生这一世,往生西方净土。那么上等的圣贤速成佛道,下等的凡夫得入圣流,这是如来抚育一切九法界众生的宏大规模啊。然而大宗分类虽然有五种,道本来只有一个贯穿的,五宗圆融具足,才可以随机各自宏扬一宗,也才可以向上续如来的慧命,向下启众生的昏蒙。否则单独的轮子单只的翅膀,怎么能行得远飞得起来呢?
戒律是教、禅、密、净的基础,不持戒律,那么教、禅、密、净的真实利益不能得到,就如修建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固,那么还没修成就坏了。净土是律、教、禅、密的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那么律、教、禅、密,都很难达到最究竟的佛果。因为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至始至终的法门。所以《华严经》里证到与诸佛看齐的等觉菩萨,还要再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以此期望圆满佛果,何况其它的一切圣贤,与没有断见思惑的凡夫呢?(增广文钞卷四·金陵妙悟律院垂裕记)
书摘三百八十一
佛教的大纲,不超过五宗。五宗就是,律、教、禅、密、净。律为佛法的根本,严持净戒,以期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一性(佛性)圆明,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种种苦恼都得超度啊。教是依教修观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通过方法达到本质,彻悟修行人本来具有的佛性,见性成佛啊。但这只是指那见到自性天真的佛为“成佛”,并不是就已经证到菩提道的佛啊。密是身口意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这也只是取当身了脱生死为“成佛”,不是成福慧圆满的佛啊。这三宗,都可以统摄于禅,因为它们气份相同啊,所以佛法修持的要点,不过是禅、净二门。禅是专仗自力,不是宿世善根成熟的,不能得到禅的真实益。净是兼有倚仗佛力,凡是具有真信愿行的,都是可以带业往生的,其中的难易,相差如高天和深渊那么大了。
所以宋朝初年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再来,示现出生世间,彻悟到万法一心,圆融修持万种方便,每天实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的学人,不明白佛宗的真正要义,特作一《四料简偈》,使大家知道修行的方向。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八十个字,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纲要,学佛人能当生了脱生死的奥妙。(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自序见文钞续编))
书摘三百八十二
大觉悟的世尊,怜愍所有众生,迷失了自己的心,轮回六道,经过久久的劫难,不能出离。因此兴起无缘大慈,运起同体大悲,示现出生世间,成就正等正觉,随顺众生的机宜,广说种种法门,总结大纲,共有五宗。五宗是什么呢?叫做律、叫做教、叫做禅、叫做密、叫做净。律是佛身,教是佛语,禅是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就是因为这三法,佛之所以度众生,也就是因为这三法。
众生果然能依佛的律、教、禅加以修持,那么众生的身口意三业,转而成为佛的三业。三业既然已转,那么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啊。又恐怕宿世业障深重,或不容易转变,那么用陀罗尼(咒)三密(身口意)加持的力量,加以熏陶。又恐怕根器比较下劣,没有得解脱,而再转世受生,难免又迷失。于是特别开启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使圣人凡夫,在现世这一生,往生西方净土。圣人就快速证到无上菩提,凡夫就永出生死轮回了,因为是倚仗佛的慈力,所以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啊。
须知律是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禁戒,那么教、禅、密、净的真实利益不能得到,就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牢固,那还没修成就坏了。净是律、教、禅、密的归宿,就如百川万流,都归向大海,因为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的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至始至终的法门。所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得蒙普贤菩萨加被开示,已经证到等觉境界,普贤菩萨还要他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期望达到圆满佛果,又以净土普劝华藏海众。而《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恶,将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人,得蒙善知识教导念佛,或念十声,或只数声,即使在命终,也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从这里看出,那上自等觉菩萨,不能超出范围外,下到逆恶罪人,也可以包含其中。那功德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因为一代时教,都是靠自力,出离生死。净土法门,还没有断烦惑的,倚仗佛的慈力,就可以带业往生;已经断烦惑的,倚仗佛的慈力,就能快速登上十地菩萨。是一代时教中的特别法门,不可以和通常的教道,相提并论啊。所以《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们,马鸣、龙树等大祖师们,都提倡赞叹,劝大家往生。
到了大教传到东方来,庐山远公大师,于是以净土为宗。最初与同学慧永一起,想要前往广东罗浮山,因为道安法师挽留他,永公就先独自前往,到达浔阳,刺史陶范,景仰永公的道风,就创建西林寺给他居住,这是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公元377年)年的时候了。直到太元九年甲申(公元384年),远公才来到庐山,初时居住在西林寺,因为同学太多,西林寺狭小容不下,刺史桓伊,就另建寺庙在山的东边,号为东林寺。到太元十五年庚寅(公元390年),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与僧人和居士一百二十三人,结成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让刘遗民作文章刻在石碑上,表明他们的誓言。而慧永法师,也参预了莲社。永公住在西林寺,在峰顶上另建茅室,时常前往那里禅思,来到茅室的人,都会闻到异香,因此叫做“香谷”,那么永公其人可想而知了。当初远公结社时,就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属于法门龙象、儒家的泰斗,由于远公的道风传播很远,所以仰慕的人们都成群结队而来。直到远公的去世,三十多年之内,参加莲社而修净业,蒙佛接引而得到往生的,那就多得难以计数了。自此以后的如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等净土祖师,没有不是凭借净土,自行化他。昙鸾著作有《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著作有《十疑论》,极力陈述净土的得失,著作《观经疏》,深刻阐明谛观修行;道绰讲净土三经,将近二百遍;善导为净土三经注解,力劝人们专修;清凉著作疏解《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的道理;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当生了脱生死的法要。
昔日的各宗门高人,没有不归心净土,只有禅宗的祖师们,专务密修净土,很少明说的。自从永明禅师倡导后,都公开教导,恳切地奉劝修持净土啊。所以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说:“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说:“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如果比较钝,恐怕今生不能大悟,那就借助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说:“你如果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净土说》说:“曹洞宗这一宗,都是密修净土的,为什么呢?因为念佛法门,是修行捷径,正按大藏,接引上上根器,顺带接引中下的根机。”又说:“宗门大匠,已经悟到不空不有之法了,还有志向并孜孜不倦的修净土,难道不是净业见佛,比宗门更容易吗。”又说:“不管是佛是祖,在教在禅,都修净业,同归一源,进入了这个门,无量的法门,全都证入了。”长芦赜禅师,集结莲花胜会修净土,劝所有出家在家的,念佛往生,感招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加入胜会,于是就以二菩萨为胜会的领头人。因此完全可以知道这个法,是契理契机,圣人们暗中赞助的啊。
正当宋朝的宋太宗、宋真宗二位皇帝的时代,净宗七祖省常法师,住持浙江的昭庆寺,仰慕庐山远公的道风,在西湖边结净行莲社念佛。而文正公王旦,首先归依莲社,并帮助宣扬,凡是官员、学士大夫,以弟子身份而加入莲社的,共有一百二十多人,出家的沙门有数千,而普通百姓就不计其数了。后来有潞公文彦博,做官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皇帝,出入将相五十多年,官位升到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修行佛法更努力,专念阿弥陀佛,早晚行坐,没有一点懈怠。与净严法师,在京师集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间士大夫多有追从他的教化。有称颂的人说:“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命到九十二岁,念佛而逝。
元、明朝的时候,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等大师,或写诗歌,或有论辩,没有不极其阐述这个契理契机、彻上彻下的法;而莲池、幽溪、蕅益等祖师,是对净土尤为真切诚恳的人物;清朝的梵天思齐、红螺彻悟等祖师,也是努力宏扬这个净土法门。那梵天的《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的《示众法语》,都是可以继承往圣先贤,开启后来学人,惊天地,动鬼神的。学佛的人如果能依他们的教化而去实行,那么谁不能俯谢(告别)娑婆世界,高登极乐世界,成为弥陀的弟子,并作莲池海会的良友呢!(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