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六十
念佛必须收住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都须要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要用耳专注的听,字字句句,进到心中。耳根一专注,其它五根(眼鼻舌身意)就不会乱跑了,就可以迅速达到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就是这个意思啊。文殊菩萨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也是这个意思啊。切不要以为持名念佛一法浅显,就舍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因为四种念佛,只有持名最为契合众生根机。行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部显露,西方净土的妙境,彻底圆满的彰显。这就是持名念佛而能亲身证到实相,不作观想却能完全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持名念佛一法,乃是进入佛法奥妙大门,成佛的捷径。今天的人教理观法,都不怎么明确,如果修观想、实相,可能会著魔,弄巧成拙,求上升反倒坠落下来。应当修易行的法门,自然会感应到妙果啊。(增广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书摘六十一
至于读佛经,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首先看经文,其次看经的注解。如果不是精力很充足,见解超过常人,那没有不是白费心力,虚度岁月的。如果想根据自己的缘分得到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身口意三业。或者先端正的坐一会儿,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者只是默读,或者拜佛后端正的坐一会儿,然后打开经书。必须端身正坐,就如面对着佛的容颜,亲耳听佛的圆满音声,不敢有一点懈怠的念头,不敢起一念“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分别,从头到尾,一直看下去,无论什么文字含义,一概不多加注意。这样读经,根性好的人,便能悟到法我二空的道理,证实相法。即使根机愚钝下劣,也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惠能大师说“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指的就是这样看经啊,所以说“但”。能这样的看经,所有大乘经典,都能明心见性,岂只是《金刚经》才可以吗?如果一边看一边在分别,“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全都属于凡夫情识的妄想,凡夫的猜测思量。岂能暗暗符合佛意,圆融领悟经旨,因此业障消灭,福慧增上呢?如果知道恭敬,还能少种一点善根。倘若完全像老学究读儒家书一样,将看到他亵渎轻慢的罪,像高山那么高深渊那么深。因为善因而招来恶果,就是这一类人啊。
古人特别重视听经,因为心不能起分别的原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在旁边,用心去听,字字句句,一定要听的分明,心很专注,不敢向外注意其它一切声音事物。如果稍微有点放纵走神,便会断绝听经,经文的含义不能贯通了。诵经的人有文字可依赖,心不大专注,也能诵得清楚。听经的人只有声音是依托,一旦放纵走神,就造成经文前后割裂。如果能这样听经,与诵经的人能至诚恭敬的功德是相等的。如果诵经的人恭敬稍差一些,那么他的功德,难与听经的人相比了啊。
今天的人视佛经就如旧纸,放经的桌案上杂物与经书乱堆。而手不清洗,口不漱洗,身体要么摇摆,腿脚要么翘起,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还想要读经求得获福灭罪?只有想要灭佛法的魔王,为他证明赞叹,认为他活泼圆融,深深契合大乘佛法不执著的妙道。真实修行的佛子见了,只有黯然神伤,潸然泪下,感叹他是魔的眷属横行无忌,无可奈何啊。有智慧的人诵经,豁然大悟,不知不觉的入定,哪里有用分别心所能得到的东西呢?一位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结果念到极点一切都忘了,直到天黑定了,还在依旧写。侍者进来,说:“天已黑了,怎么还写呢?”说完马上就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读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都是一样的专心致志。至于用力用的久了,自然会有某一天豁然贯通的好处啊。
明朝雪峤圆信禅师,宁波府城人,没文化不识字。中年出家,苦下功夫参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确实是别人难以做到的。时间久了就大彻大悟,随口所说的话,又妙又契合禅机,还是不识字,不能写。再久一点就会识字了,又久一点就能手笔纵横,居然是一个大写家。这些利益,都是从不用意识分别专心精研参究中来的,读经的人也应当以此作为榜样。这位老禅师的语录,已经载入《乾隆大藏经》。谭埽庵当时是位有名的进士,皈依到老禅师座下,为老禅师制作介绍修行事迹的道行碑,碑文有一万多字。读经时,绝不可以起分别心,自然妄念潜伏不露,天性真觉开发显现。
如果想研究佛法义理,或者翻阅佛经的注解,应当另外定一个时间,专门研究。研究的时候,虽不像读的时候那么严肃,也不可以完全没有恭敬心,不过比读的时候稍稍舒缓一些。没有能够业障消除智慧大开,还须以读为主,研究只是略略附带。否则整日整年的,总是在研究,纵然是研究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也只是口头上的功夫。对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不相关。腊月三十日到来(比喻临终),肯定是一丝一毫也用不著。如果能按前面所说的读经,必定业障消除智慧大开。身见边见邪见三种情见,理当归到什么都没有的乡间去了。如果不是这样读经,不但三种情见,未必没有,恐怕因为过去世的业力,引起邪见,不信因果,以及杀盗淫妄种种烦恼,都接连不断的兴起,如大火一样的燃烧,却还以为是大乘行人,一切无碍。于是借六祖“心平何劳持戒”的话,而所有的戒都破了当作不破这样以为是真持戒了。太难了啊!修行最难的是得真法啊。所以佛和祖师们,主张修净土法门。因为依靠佛的慈力,制伏业力,才不能再发起现前啊。
应当以念佛为主要,读经为辅助。如《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涅槃经》,《金刚经》,《圆觉经》等。或者专读其中一经,或者六部经,一一轮番阅读,都没有什么不可以。而阅读的方法,绝不可以不依照我的说法,而随随便便,导致佛法不可思议的利益,由于肆无忌惮,并且分别妄想的情识而失掉了,岂不可悲啊?
我过去以为你与师㲀已经能够彻底信向净土法门,直到发现你问徐君要那些稿子。原来你又要持咒,又要研究戒学,因为密咒功德,净土法门中没有这些内容,你就心中荡漾,毫无主见。你是何等根机,而想要法法都通达吗?你急切忙乱,时间一久就可能导致心理失控。我对徐君说,请他极力开示你,以尽到法门师友的情谊。师㲀认为密宗大大小小,都可以获得解脱,净土宗没这样的效益。怎么没看见五逆十恶的罪人,临终时地狱现前,念佛几声,就获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又怎么不看看《华严经》证到了所有佛果的等觉菩萨,还要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以此达到圆满佛果呢?如果以为有胜过这个法门的,就想废这个法门修那个法门,为什么不体会佛祖千经万论殷勤叮咛的最真实的意思呢?实事求是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根机有生熟,缘分有浅深,所以才导致效益有难得与易得啊。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示现的专修持名念佛,是怕念佛修行人心志不坚定,被其它法门教师吸引走了。依次叙述了小乘阿罗汉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大乘菩萨阶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来劝念佛修行人放弃净土法门,来说殊胜妙法,念佛修行人也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专修净土法门,不敢违背这个誓愿。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固定的见识,所以才这样说,为了让那些犹豫不决到处羡慕的人死掉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的人,都不依从善导的法,那依从的人,结果就不多见了。难道不是往世恶业所造成的,使得最契理契机的法,当面错过,而去作“无禅无净土”不知死往何处去的,无依无靠的轮回中人吗?哀痛啊!(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书摘六十二
居士应当以研究大乘经论、领悟到佛法最圆顿的奥妙为先导,信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为正行。至于凭心做事,就恐怕有过错也不知道,消掉福报也不察觉。应当详细阅读《安士全书》,及《法苑珠林》,自然大事小事,知道该做不该做,心心念念,不会随便妄想啊。如果还怕不能监督自己,就按照孚佑帝君吕洞宾的“功过格”实实在在去做,那么超凡入圣,断除烦惑证悟真心,在整个中国,应该推举先生为第一了。“功过格”是明朝云谷禅师传授给袁了凡的,千万不要以为它啰嗦麻烦而藐视它。(增广文钞·复邓新安居士书)
书摘六十三
看经的人有的是为了种善根,有的是为了开知见,有的是为了作功课等等不同。为了种善根,那么三藏经典都是一样的,不分彼此。为了开知见,那就可以选取容易明白的而且契合根机的。为了作功课,那就专心受持一种二种经,至诚恳切,一直的看下去,看明白也不管它,看不明白也不管它,看时间久了,就会业力消除智慧大开,障碍消除福德崇高啊。(文钞三编·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书摘六十四
倘若有富余的精力,那些大乘经典,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应当以专心受持为根本,且不要急着想把“弄明白经典的义理”当作正事了。果然能志诚到极点,教理自然会透彻。如果先要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入手,就算是透彻了也没有实际意义,何况绝对是很难透彻的呢?(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
书摘六十五
依靠自己的力量解脱生死那是很难的,依仗佛的力量解脱生死那就容易了。又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陋劣。所以特别开启净土法门,希望上中下三等根性,都同等蒙受佛法利益,都同登不退菩萨果位。世间有些好高务胜的人,不观察时机合不合适,总是以多半不容易契悟的法,教人修习。他的用意虽然也很好,但只重视教而不重视机缘,结果是用力也多,而得到益处很少啊。(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书摘六十六
念佛法门,愚钝的人还能修。律、教、禅,智高的人也难通晓。怎么说这个法门统领其它法门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深明佛力和自力的大小优劣,那一切疑惑,顿时如冰消雪化了。要知道佛与众生,心性虽然是一样的,如果论力量,那是天地悬殊了。因为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佛是具足无量功德智慧,而烦恼恶业,彻底清净没有啊。佛与众生,迷悟不同,所以两种力量,优劣明显不同。律、教、禅,都是靠自力解脱生死。所以经历长久的大劫,还是难以出离轮回。念佛法门,全靠赖佛力又兼自力,解脱生死。所以这一生结束,就登上不退菩萨的果位了。(增广文钞·净土问答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