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入菩萨行论》的“静虑品”。前面讲了“精进品”。对善法、正法有强烈的希求心,就是精进。若是对正法、对善法有强烈的希求心,就能精进,就能去学修正法,学修善法。
丁四(静虑)分三:一、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二、断除违品;三、谨持对治。
戊一、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
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
静虑也是禅定的意思。什么是禅定?就是让自己的心专注在一个所依、所缘上不动摇,这叫禅定。内心专注、不随外境而动,是很重要的。虽然你有这种强烈的希求正法的心,有想修持善法或获得成就的欲望,但若心总是散乱、漂浮不定,就不会有任何收获,也不会有任何成就。所以,禅定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没有禅定的功夫,心没有专注,所以闻法、修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获得闻法利益,该得到的利益都没有得到。因为内心不够专注,总是散乱,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中,却没有真正听明白,也没有真正生起闻慧。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用心、很专注,实际上还是没有,因为你没有禅定的功夫。禅定是通过修炼修出来的,而修炼也是有方法和窍诀的,通过这些方法、窍诀去修炼,最后心才能专注,才会有这种功夫,不可能谁都有这种功夫的。除了一些上上根基的人,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立刻就能专注或者马上就能定下来。对一些利根者,可能是因为他的一些因缘到了,所以心瞬间就能定下来,瞬间就能开悟,但这是极少数。
禅定或内心的专注都是通过修炼修出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有的人说:“我心定不下来”、“我观想观不出来”。那是肯定的!你不去修炼,心怎么能定下来呢?你觉得心能定下来了,实际并没有定下来;你觉得佛、本尊已经观出来了,其实没有观出来。你没有真正见性之前,即使观出来了,也不是真正的;你觉得自己入定了,其实没有入定,即使入定了,也不是真正的入定。
在讲禅定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这里面讲了很多修禅定的方法与窍诀。自己可以通过这些方法、窍诀去修炼,但是也不会轻易地就能修出来。即使你要修成四禅八定等属于世间的禅定都是非常难的,更不要说要修成出世间的禅定了。
当你真正定下来时,才会发现、明了这种刹那的变化,之前我们只是说说而已。现在我们修法的时候,连这些粗大的念、五根都没有息灭。你真正入定的时候,眼耳鼻舌身都不好用了。在入定的状态当中,外边的声音可能就听不到了。但这是刚开始,还没有真正的入定。当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都停息的时候,呼吸会很明显,这个时候才可以观呼吸。现在我们要观呼吸是很难的,也观不出来。现在所观的呼吸也是一个粗大的呼吸,观这个没有多大意义。
眼耳鼻舌身不是没有了,而是因为太专注而觉察不到了,这叫停息。这个时候呼吸非常明显,能感觉到呼吸。再进一步,连呼吸也感觉不到了,但不是没有了,也是停息。这时呼吸觉察不到了,有的只是脉搏,非常明晰。再继续修炼,最后连脉搏也觉察不到,也停息了。这个时候,刹那刹那的心才明显。最后,连刹那心也感觉不到的时候,你的禅定功夫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了。以这种禅定才可以证悟、证得真正的菩提果。
我们现在在这儿一起修法、打坐,看着很像样、很有修行似的,但若身边稍微有一点点动静,稍微有一点点声音,我们就开始东张西望了,这就说明你没有专注。如果你真正专注了,根本听不到外边的声音。
有一则公案:一位国王来见佛陀,舍利子和目键连都在佛身边。过后国王问他们,是否听到佛陀与国王之间的谈话。舍利子和目键连说一句也没听见。国王不相信:不可能吧,怎么能不知道呢?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地说话呀,他们两个的耳根也没有问题,怎么能听不见呢?后来佛就告诉国王,他们两个太专注了,所以没听见。佛陀让国王做一个实验:让一个囚犯端着满满一钵油,在街上走一圈。告诉这个囚犯,如果在途中溢出了一滴油,就会被砍头。国王于是沿路安排了很多跳舞者、弹乐器者,以及找他说话的人,安排了很多热闹的场景。当囚犯端着油在街上转了一圈回来后,国王问他:“你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没有人跟你说什么话?”囚犯说:“没有,我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也没有人和我说什么话。”
若是内心专注,就会这样的。这仅仅是专注,但还没有达到那种禅定的功夫。我们现在磕头、修法时,看似很虔诚,但是身边稍微有一点点动静,就东看西看,这样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大家哪怕能专注一分钟、一秒钟也可以,慢慢培养呗!下次就能专注两分钟,再下次就能专注三分钟了。不能总是一成不变,今天整个修法过程都是散乱的,明天也是散乱,后天还是全程散乱……过一年,过两年,过十年,过二十年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是不会有改变和进步的,更不可能成就。境界是要不断提高的,这些都是要改变的。
刚开始要做到专注、入定肯定很难,但是可以让心态稍微稳定一点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练,这样就能入定,以后时间会越来越长。尤其是我们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就是要这样修的,像老房子滴水一样,一滴一滴往下渗,这一秒钟安住一下,下一秒钟再安住一下。
修大圆满有定中修慧的,也有慧中修定的。前面所讲的方法就是慧中修定,首先你对上师要生起信心,通过上师的窍诀明白心之自性,了知心的本面,然后在这个认识和了知的状态当中安住。刚开始不可能一下子就安住很长时间,不可能很长时间地保持在那种状态中,但是你可以像老房子滴水一般,安住一秒钟、一分钟……最后连成一片。
禅定的功夫是要练习才能得来的。你精进了以后要修禅定,否则是不可能解脱、成就的。
戊二(断除违品)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
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
心专注在一个所缘上不动摇,这就是禅定。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专注,总是动摇呢?下面就要讲禅定的违品。
“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中”:虽然精进,但心总是散乱。散乱是禅定的违品,它是不专注的,是动摇的。尽管你能做一些布施、受持一些戒律,也能安忍、精进,但若心散乱,很快就会把这些毁坏,会令你堕落,仍然处于烦恼的利牙之间。
其实,前面讲的布施、持戒、安忍都不能离开禅定的功夫,否则,都很难圆满,很难成就啊!六波罗蜜都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都是助缘。内心散乱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解脱的机会,随时会丧失解脱之命,所以不能内心散乱。
“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身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欲望,这叫身心寂静。这样就生不起散乱。
主要是心要远离欲望,这叫心寂静。欲望是什么?是对世间的贪着。这又涉及到出离心,若是没有出离心,你不可能远离欲望。若是对世间没有贪着,就没有欲望了;没有欲望了,心就寂静了;心寂静了,就不会散乱了,它没有生起的余地。散乱是由欲望引起的,若是有欲望,就有散乱;若是有散乱,就没有禅定;若没有禅定,就会被烦恼摧毁。
之所以身要远离愦闹,主要是为了心。若是心容易受到外在影响,身体就要远离愦闹。在寂静处修,心容易静下来,容易远离欲望。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先让心远离欲望,当心不受外在影响了,身体就不用远离愦闹了。
在显宗,尤其是小乘中,一般是这样的程序:先是身远离愦闹,然后在山洞或森林等寂静处修炼,最后令心远离欲望。先是身寂静,然后是心寂静。但是在大乘里,尤其是密宗里有另外的方法:若是根基好,福报大,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窍诀直接让心断除欲望。心远离欲望了,身也就远离愦闹了。这时,虽然身不用离开愦闹,但是已经不受愦闹的干扰了,不受外在的影响了。所以,修持大乘佛法,尤其是修密法,在家修行人也一样可以解脱,一样可以成就。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里有很多可以直接断除欲望的方法和窍诀。若能断除欲望,你一样可以在红尘、在世间生活、工作,一样能自在、能解脱。
显宗,尤其是小乘修行人,没有断除自私自利,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利他心,没有那种勇敢,所以怕愦闹,怕红尘,怕自己陷进去,怕被束缚。而大乘行者,尤其是修密宗的人,正好与之相反,他有勇气,敢面对,敢介入,敢从中磨练、锻炼自己。
“故应舍世间”:所谓舍掉世间,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身离开红尘,离开愦闹;第二是要舍掉对世间的贪欲。这里主要是指第二层含义。若没有了贪欲,就无法影响和压制你,你超越了它,就可以控制它,你可以利用它去承办众生的利益,它就变成方便了。当你没有超越的时候,它是障碍、压力。
若是心不为外境所转,这个时候就是大自在。我们现在被世间的琐事所转,心跟着它们动。很多人虽然到寺院、到山沟里了,可以说抛弃了愦闹,远离了红尘,但内心还是被烦恼束缚着,还是随世间的琐事摇摆着,总往山下、家里打电话、发信息问这问那。
我们经常讲出离心。出家不是身出家,而是心出家。若心没有出家,没有放下世间,没有舍弃对世间的贪恋,在山上还是想着这些,这还是一样在搞世间法嘛。若是你心里没有舍下世间,即使身出家,远离了红尘,也没有用,所以心是很重要的。
我们为什么要身出家?身远离愦闹,依止寂静处,我们要将这一切变成助缘,通过这些助缘让你从心里抛弃红尘,从心里舍弃对世间的贪恋。否则,即使到了寺院等寂静处,甚至剃度穿袈裟了,但若心仍然是散乱的、烦恼的,你所受的沙弥(尼)戒、比丘(尼)戒都不是别解脱戒。
主要是心,身是其次。当然,有机缘、有必要的话,可以到寺院出家修行;若是没有这个必要,没有这个机缘,也可以不到寺院,在世间利益身边以及一切有缘众生。无论你出家,还是在家,都是缘,都是有意义的。在家有在家的修行,可以了缘了债;出家有出家的修行,可以弘法利生。
“尽弃诸俗虑”:心里不要总想着世间的这些琐事,不要总恋恋不舍世间的这些东西。这些都是无常的、虚假的,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没有什么可执着的。
一切无常,都在刹那刹那当中变化。通过智慧观察,你找不到真实存在的法,找不到一个实体。变化是很正常的,不可靠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环境变了,人心变了,一切变了,很正常!因为都是无常的。朋友、金钱、地位、荣誉等不可靠,这很正常。该来来,该去去,该生生,该灭灭,很正常,没有什么。你不贪着就行了,不要当真,不要随之动心。若你当真了,心随之而变化、动摇,这说明你没有放下,这叫贪着。它的变化你是控制不了的,它的虚假性你是改变不了的。它的变化、虚假性都是它的本性,若你想改变这个,就是错的,你还没有觉悟,你根本无法控制它。你可以通过这些缘法、利用这些显现法做很多事情,可以承办自他的很多利益,这叫掌握。该做的都做了,内心却没有动摇,一直是平静的,一直是快乐的。
不论是顺境中,还是逆境中,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内心始终是平静的,内心始终是快乐的。这个时候,你放下了贪欲,断除了欲望,这个游戏很好玩。真的,这也是游戏,但这是一种自然的游戏,这个游戏你很难会玩;若是你会玩这个游戏,你完全是自在的,完全是快乐的。
己二、(广说)分二、一、离俗世;二、弃妄念;
庚一(离俗世)分二:一、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
辛一(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分二:一、生起当断之心;二、修持断除之法。
壬一、生起当断之心:
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
故当尽弃彼,随智修观行。
“贪亲爱利等,则难舍世间”:贪恋亲友,爱著世间的利养,这本身都是对世间的欲望。舍世间就是要断除欲望,你不断除欲望,怎么能舍弃世间,怎么能放下世间呢?
贪恋是一种烦恼,它的根本是我执——人我执。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种“我”的思想、意念,将属于自相续的五蕴执着为“我”。它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生下来时就有。当你听不懂父母说话的时候,就有我执了,就知道有“我”了。当你没有上学,没有受教育的时候,就知道有“我”了,这是贪恋、爱著的根。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心里总惦记着,总放不下,这就是贪恋。若去掉这个“我”就行了。若是去掉这个“我”了,儿子是与我最有缘分的众生,女儿是与我最有缘分的众生,不是因为是我的孩子,而是因为都是众生,你因此对这些有缘众生恋恋不舍,这是好事,说明你有强烈的悲心,所以不舍他,舍不掉他。如果认为这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也是贪;若是因为他是与我最有缘分的众生,是最需要我的众生,因此去照顾他们、利益他们,这就是利益众生,这是好事。
因为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所以他的死活与你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好坏与你有很大的关系,包括他的一举一动对你的触动都很大,这叫执着。若不是你的家人的时候,你就没有这种概念了,他的死活、好坏都和你没有关系。他是你的家人的时候,你把他执着为我的家人、我的爱人了,这叫贪恋。
爱著利养也是如此。你可以有利养,有利养没有错,但是不能有贪著、爱著,若不是“我”的,你可以用来方便、利益众生。“这是我的,我要!”为此而不择手段。“这是我的,谁也不能碰。”为此拼命赚钱去买房子、买车子。当房子还不属于你的时候,没有事,谁都可以进去,任由在里面随便蹦蹦跳跳,跟你没有关系。但一旦认定“这是我的房子!”时,别人就不能随便进了,也不能随便蹦跳了,否则心里就烦恼。“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要”“我的”……这都是贪爱、爱著。
“故当尽弃彼”:因此要断除贪恋,要断除爱著。怎么断?先要破除我执,放下自我。只有通过证悟无我的智慧,才可以破除我执,才可以放下自我。破除自我、放下我执的同时,贪恋、爱著就没有了。树根没有了,树枝和树叶就长不出来。同样,放下了自我,贪恋、爱著这些烦恼就都没有了。
“随智修观行”:依智者们的教言去修,才可以舍弃贪恋、爱著。
智者们的教言是什么?就是先破除我执,然后放下这些贪恋、爱著。但这些不是随便想放下就能放下的,想改掉就能改掉的,想实现就能实现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得很轻松:“我是要放下,但有的时候放不下。”你要放下,很难啊!但是你有想放下的心也行。放不下是肯定的。你别总说放不下,然后就放弃不管了。如果放不下,你要想办法啊,通过修炼你就能放下了;要不然,你肯定放不下,哪有那么容易啊?
有时候你们这些居士想的也太简单了:“我现在要学佛了,是不是都要放下?”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说放下就能放下吗?不可能的。有的人学佛很多年了,心里很懊恼:“哎哟,放不下,怎么办啊?”发现了是好事。怎么办?想尽一切办法放下。怎么能放下?去修炼,消业积福,证悟空性、无我的真理,这样就能放下了。
对这句偈颂也有这样解释的:要断除烦恼的智者,一定要抛弃这些贪爱,抛弃对亲友的贪恋、对利养的爱著。具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人叫智者。作为智者,他有证悟无我的智慧,也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有这些智慧就可以破除我执了,也就生不起贪恋、爱著了。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只有寂止和胜观双运,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若只有寂止没有胜观不行,只有胜观没有寂止也不行。所以,既要有胜观,也要有寂止。先有寂止,然后修胜观,这是定中修慧;先有胜观,再有寂止,这是慧中修定。寂止和胜观必须要双运,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
每个人的根基、意乐不同,有的人虽然没有真正的禅定功夫,但是当下听得很明白,然后通过一些窍诀突然明白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说见到了自性,但是仅这样没有用,还是要安住。这是慧中修定。先有智慧了,然后心要在这个认识当中安住,心要定下来,安住、安住,最后,当心在那样的一个认识当中、觉性当中不动摇的时候,你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之前,明白是明白了,也得到点心性的消息,也可以说是见性了,但是没有用,还是要安住。
接大圆满正行窍诀的时候,有的人通过上师的窍诀,当时就了解了心之自性,也可以说认知了心的本面,这个时候上师会特意要求他闭关七天。因为他的禅定功夫还没有到位,这样的状态容易失去,所以必须要闭关至少七天,串习一下,等状态稍微稳定了,就能随时随地安住了。这是一些利根者慧中修定的情况。他们先通过窍诀见性,从中安住,通过七天昼夜不停连续地修炼,刻苦、努力地修炼,这种状态就能稳定下来,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安住。
一般情况下是定中生慧。他有禅定的功夫了,到时候真正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了,会很稳定的,很容易就能保持这种状态。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显宗里强调的大多都是这样的。
密宗里,尤其是大圆满法里有慧中修定的,禅宗也是这样的。显宗里也不是没有慧中修定,但这是很少、极特殊的情况。
无论是先修定后生慧,还是先生慧后修定,归根结底,寂止和胜观都是要双运的,双运才能息灭一切烦恼,否则不可能息灭烦恼。
若是只有胜观,没有寂止的话,如果你能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也许是见性;如果你不能继续这样安住,就容易失去,这样不是真正见性,都是有辩论,有说法的。
“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寂止和胜观双运,智慧和禅定双运,双运就是一体,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定,没有慧,还是属于世间,息灭不了烦恼,这样就会造业,会在六道中轮回。世间的四禅八定都是这样的,色界、无色界的那些众生都是有禅定功夫的,都是有境界的,但都是属于世间的。他们从那种状态当中出来了以后,还要轮回,还会堕落。
想成就这种入定的状态,一念不生,也很难做到。什么念头也没有的那种状态叫无想禅。虽然入定了,达到了那种无想禅定的状态,没有粗大的念头,但这种状态什么也不是。还有一些有四禅八定,这和无想禅还不一样,他们都是有状态的,都是有觉受的,但还是属于世间的境界。若是要达到出世间的境界,必须要有胜观。
寂止指什么?指四禅八定、无想禅。胜观指什么?指无我和空性的智慧。如果没有胜观的摄持,都属于世间的;若是和胜观双运,有胜观的摄持,和胜观一体,就是出世间的。
智慧只有两种:一个是无我的智慧,一个是空性的智慧。无我有人无我和法无我。
“无我”有不同的解释。有时候指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和双运的大空性没有差别;有时候指人无我,这和双运的大空性有差别。比如说要获得声闻和圆觉的果位,有了人无我的智慧,就可以了。若要获得菩萨的果位,尤其是获得佛的果位,必须要破人我和法我,要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虽然这时也要破“我”,但是这个“我”是“人我”和“法我”,和大空性是一个意思。
“空性”有单空和双运的大空性。单空只能破除有边,放下有边,但是无法破除无边、有无边和非有非无边,所以是暂时的,不究竟的。大空性是远离四边八戏,不堕落任何一边,才有真正中观的含义。
现在有很多修禅宗、修大圆满法的人通过打坐然后安住、入定,虽然也有进入状态的,但都没有用,从定中出来了以后还是凡夫,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若是有真正的禅宗境界、真正的大圆满境界,从定中出来的时候,应该烦恼减少了,甚至没有了;习气也减少了,甚至没有了,相续应该越来越清净了。如果从定中出来的时候,还和以前一模一样,甚至烦恼更多,习气更重了,这就是修偏了。
“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也可以先求寂止,然后通过寂止生智慧。只有先断除对世间的贪欲,放下对世间的贪着,才可以有寂止;有寂止就能产生胜观的境界,这样才可以摆脱轮回,才可以获得究竟的果位。
在座的各位要知道,解脱、成佛不是随随便便的,真的很难啊!但是说难也难,说快也快。尤其我们现在遇到了大圆满法,若是自己有信心的话,虽然现在还是凡夫,可能一瞬间就变成人天的供养处,可以成为圆满的佛陀;虽然现在还在六道里轮回,但是也许一瞬间就能获得解脱,在这样一个圆满的清净刹土,也就是佛的坛城里,跟佛菩萨平起平坐,享有大自在的境界。大家要有信心,否则就难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