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

2021-12-06 佛教知识

  译文:

  从前有个人,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就问别人说:“怎样才能得到国王的常识呢?”有人对他说:“如果要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国王的样子,你应当效仿。”这个人听后就到国王住的地方,他看见国王眼皮不断地跳动,便仿效国王不停地眨眼。国王问道:“你得病了吗?是受了风寒了吗?为何不停地眨眼?”他回答国王说:“我的眼没病,也不曾受风,只是想得到国王您的赏识,看到国王您的眼皮跳动,故意仿效国王您啊。”国王听了这话,瞪大了眼十分愤怒,立即叫人对他施加各种刑罚,并下令把他赶出这个国家。

  世上有的人也是这样,想接受佛教,得到美好的教义,使自己增长智慧。既已接受佛教,又不能认识佛陀为渡众生而制定的各种方法,于是听宣讲教义时,见到不正确的字句,就讥讽诋毁,仿效其中有偏差的地方。正是由于这种原故,在佛学的义理中,永远失去了利人利世的东西,最终会堕落到地狱饿鬼和畜生的道路上,受尽苦难。这样的人就好像仿效国王眨眼,结果反受其害。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26、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①,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② ,便效王瞤。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著风③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瞋恚④ ,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⑤ 令出国。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⑥ 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既得亲近,不解如来⑦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有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⑧。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 欲得王意:想得到国王的赏识。

  ② 眼瞤(rún):跳,眼皮跳动。

  ③ 著风:受风后眼部痉挛。

  ④ 瞋恚:瞋,瞪眼,恚,愤怒。

  ⑤ 摈:抛弃。摈令出国,下令赶出国门。

  ⑥ 法王:释迦牟尼的尊称。

  ⑦ 如来:佛陀的又一尊称。

  ⑧ 三恶: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佛教认为:若作恶多端,来世堕入三恶,受恶报

  解说:

  此则可与第五十七则<蹋长者口喻>比看。《杂阿含经》卷十四:如卖针人,至针师门,欲求卖针,终不可售。(《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一三九页)

  辨析:

  《百喻经》故事中的结构,都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历史的传说或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一种哲理、意趣;第二层是比喻部分,寄寓一个修持佛法中的道理,由浅入深,渡渠过道,泄入佛理之深潭。这其中不乏对社会、对人生、世态炎凉的评价判断,也不乏深刻的见解。需认真地辨别分析。

  故事里逢迎取媚于国王的小人,弄巧成拙,自寻恶果,令人鄙视。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