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要什么条件
共同前行中的很多观念和理论,是为奠定我们实修的根基,是为进一步的修持所做的准备。事实上,以我们这样的凡夫,从过去世到今生,在现世的每刹那中,不断地在造作不同的罪业,想要能完全具足「暇满人身」,并理解「寿命无常」、「轮回之苦」、「因果业力」,还要有幸「依止善知识」,实在是极其不容易啊!要具足这些修行要件,必须从无始劫来,不断累积众多的福慧资粮,才有可能成熟这种福报。
虽然人生是无常的,但每个人都很执著自己的身体和自我意识,总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永恒的,很少人能真正接受生命是短暂的事实。每个人都认为别人所遭遇到的不幸,是因为运气太差,或福报太薄的缘故。可是,无常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降临在自己身上。面对无常,要有什么心理准备呢?那就是平时要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之苦」、「因果不虚」的种种道理,根深蒂固地确切认知,深切反复地思惟,由心中产生真正的出离心,就是很好的心理防御措施。心中有了出离心,就会想修持佛法,努力精进以超脱轮回,得到究竟的解脱。
佛法所说的出离心,并不是要学佛的人舍弃世间所有的一切、抛家弃子、不顾父母、儿女、丈夫或妻子的生活,否定财富、事业的存在等等。出离心的真义,强调以放下心中的执著为主,在行、住、坐、卧中,依照佛陀的教导,如法去修行。对出离心,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论基础之后,才可能成为学习佛法的根器。
想要真正修习佛法,进入佛门之始,必须接受「皈依」。一般人想了解佛法时,会去听闻很多高僧大德宣讲佛教教义,接着,会有皈依的机缘。有些人在这过程中,不仅皈依了,还皈依过很多次;有的人看到别人皈依,也跟着去皈依,但是对皈依的意义还是模模糊糊的。
身为一位佛教徒,基本上对皈依应当要有所了解。皈依不仅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的佛教仪式而已,尤其在金刚乘中,更将「皈依」当作亲身实修的功课,作为礼敬诸佛和忏悔业障的行持方法。不共前行中所包含的「发菩提心」、「金刚萨埵修持法」、「供曼达」和「上师瑜伽」等加行,全部的基础都建立在皈依上。
◎三种信心
皈依,是进入一切正法之门,而皈依的基础,就是信心。这种信心包括对正法所产生的清净信、欲乐信以及胜解信三种。
佛教徒常说:「我愿意接受上师的保护,愿意接受佛陀的保护,愿意接受佛法的保护,愿意接受僧众的保护。」或是说「我愿意皈依自性本体大坛城,愿意皈依清净的气、脉、明点」等等,假设心中根本不明白或不相信皈依的对境,怎会有真正的皈依呢?又如何能得到三宝的保护呢?就像我们遇到危险急难时,会赶紧找警察来救助,假如我们根本就不相信警察的能力,不听从他们的安排和引导,当然就得不到帮助。所以,在接受皈依之前,发出对上师和三宝虔诚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一.清净信
清净信是三种信心中,第一个产生出来的。什么是清净信呢?比如一个原本没有什么信仰的人,当他走进一座雄伟庄严的大殿,或来到某一个法会场所,看到了慈眉善目的佛菩萨像、清净肃穆的佛塔,或听闻到僧众念诵佛经的梵音时,感受到佛陀的伟大,以及佛法广阔深厚的力量时,会觉得非常欢喜,甚至高兴到毛发耸立,想要流眼泪,因而由衷生起一种信心。别人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也说不出所以然。这种由清净心引发的信心,就是清净信。就好像很多人一想到观世音菩萨,马上被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所感动;一想到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时,也会为他伟大的愿力而落泪一样。这种虔诚的信心,就是一种清净信。
清净信中所产生的欢喜心,就像一个小孩,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当他一见到妈妈时,心中自然流露出无可言喻的欢喜一样。我们对佛菩萨的喜悦,也是从心中自然发出来的。产生欢喜心,也是具有佛缘的一种象征。《禅定王经》中说,亲近佛门时,有毛发耸立、掉眼泪等等现象,表示这个人心中,已有成佛的种子。我们平时应当用清净感恩的心,常常忆念佛菩萨,时时思惟上师和三宝无边的慈悲和深广的恩德,祈求他们的加持力,庇佑我们以及一切众生。
但是,有些人所生起的清净信,只是短暂的,一时的;当他离开佛堂或寺庙之后,世俗的事情一摊开在眼前时,马上就会忘记这些法喜。真正的清净信必须要慢慢培养。
二.欲乐信
第二种信心是欲乐信。欲乐信是什么呢?当我们进入佛门,产生了清净信之后,经由很多法师、道友和金刚师兄弟,讲解因果业报的关系,和六道轮回的痛苦等等道理,我们听闻以后,因为知道六道中恶趣的痛苦,会生起避免堕入三恶道之心;因为明白善趣的好处时,会生起想要精进修行,获得福报的念头。也就是说,因为明了作恶的恶果而生起断除恶行之心;因为知道善法的福报和功德而生起行持善法之心。这种乐善去恶之心,就是欲乐信。有了欲乐信的人,对因果业报,深信不疑,乐善好施,遇到任何外缘,就知道如何舍取,知道如何约束自己。
虽然生起欲乐信,是很难能可贵的,但因为欲乐信的心中,想要得到的,大多是人天美妙的福报,这是一种为了追求世间的幸福快乐而修行的心态,所以这也是一种短暂性的觉受。欲乐信在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就很容易退失。所以说,虽然生起清净信和欲乐信,十分难得,但还不够究竟。
如果我们时时忆念佛菩萨伟大的恩德,多想一想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智慧与善巧,这样就可以保有心中欢喜的清净信,维持行善去恶的欲乐心;如果我们能将这两种信心,长时间地存留在自己的心上,追随佛菩萨和大成就者们的行谊,就不容易退转了。
三.胜解信
清净信和欲乐信是学佛修行中不可或缺的,我们将已发出的清净信与欲乐信,在心相续中无间断地思维酝酿,慢慢增长,不让虔诚心在短暂间消失;在探究体悟佛法义理的同时,深信三宝的功德和加持,无论自己身处于痛苦或快乐中,是贫穷还是富有,身体是健康还是生病,甚至是生还是死,永远将三宝当作是自己唯一依赖和希望的皈依处。这种深植心中,对三宝永久坚定不移,不因任何无常变化而改变的信心,就是胜解信。
比方,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很虔诚地去祈求菩萨,但是,结果不但没有如愿,甚至还受到很大的挫折,因此而怀疑三宝,认为佛菩萨没有保佑他,对三宝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而退转,转而信仰其它的外道等等,这种受到现实外境影响,而动摇对三宝原来的虔诚心,就不是胜解信。充满胜解信的人,深信三宝,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三宝,所作的一切善行,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现世的快乐,而是为了自己,乃至众生,能出离轮回,究竟解脱,为利益众生,希望成就佛陀的果位。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发生任何事情,绝不会因为外在任何因素,产生丝毫负面的影响,左右自己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
在三种信心中,胜解信是最虔诚、最殊胜的。因为胜解信是在根本上明白佛法义理,体悟本性之后而生起的坚固信仰。谁能发出永远不退转的虔诚心,必定会得到三宝的加持。
关于皈依
什么足真正的皈依?
大家从皈依开始,受戒、念佛、持戒等等,其实都是行的部分。无论在家的居士,还是出家的法师,如何建立一种对佛法真正的信心,在行持方面真正能够用得上功夫,并保持这种信心不退失?我们知道,整个佛教是以佛法僧三宝来体现的。所谓佛宝,是由各种各样的佛像,大的、小的、木雕的、泥塑的、铜铸的等等来体现;法宝是指经典,藏经阁上供奉的大藏经以及各种各样出版流通的经典;僧宝,是指受过比丘、比丘屁戒的出家众。
皈依三宝不仅是对居士而言,叫出家众也同样要皈依三宝。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只有依靠三宝,在佛法的行持上才有力量的源泉。对佛宝和法宝往往没有多大的争议,对僧宝很多人在认识上就不是很明了,甚至有偏差和错误。其实皈依僧完是皈依十方法界一切凡夫僧、贤圣僧,而不仅仅是指为你举行皈依仪式的某位法师。皈依仪式是表示,某某法师代表僧团承认你是佛教徒,做一个证明而己。现在还有皈依证,其实是一种凭证,为什么要凭证?是怕皈依的人多了忘记掉,所以发一个凭证给你。这只是外在的皈依,最主要是内在的心有没有皈依,这一点很重要。拿到皈依证并不等于你皈依了,正如拿到戒牒并不等于你得到戒体了,你内心里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宝,有证没证都是一样的。
在现实牛活当中,有不少人皈依以后,他就忘记了僧宝,忘记了僧宝就会渐渐忘记丁佛法,忘记了佛法就会忘记佛教。也就是说如果内心中没有完整的僧宝概念,就等于内心中没有完整的佛教概念。如果这样,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就很令人怀疑。比如说你在自已的家里,你对自己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从来不管、从来不关心,那么请问你还是不是这个家庭里的成员?佛教徒也是如此,好多人学佛时间越长,信心越退失,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内心对佛法的完整概念已经模糊,甚至丧失掉了。
如何在自已的内心培养出对住持三宝里面僧宝。的信心力量,这一步非常重要。用通俗的话来讲,我们应该找某一位法师认认真真、实实在布地学习佛法。你必须从这一步开始,否则的话你可能在各个地方看到很多不如意的、看不惯的现象,这佯在你内心当中三宝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破坏,你对三宝的信心就建立不起来,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三宝概念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力量源泉。
在社会上,工人也好、农民也好、医生也好,各行各业想要有成就的话,郁必须要有老师做引导,更何况我们出离生死这样一件大事、更需要老帅,需要善知识,需要憎宝。世上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们他如果遇到问题,一样还要去请教老师,况且向学成才的人毕竞是非常少的,你看世上拿硕士、拿博士的,都要经过小学、中学、大学,都必须经过这样的次第;在小学、中学、大学,都需要老师帮助我们,以使自已成就。我们佛教徒也是如此,需要很多的老师来帮助我们,用他们学佛多年的经验、方法来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学得到正信的佛法,真正地断烦恼、了生死。
既然需要苦知识来引导我们,我们就要鉴别自己最需要的善知识。比方讲你比门走到一个地方迷路了,你要问路,就必须去问一个熟悉这条道路的人,走下去才不会错。问路须问明白人,我们学习佛法也如此,必须问确实明白这种道理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知道了善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你自己,第二个方面是与善知识,就是与老师的关系。
自己这方面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都知道要发心学佛,要修行,要成佛,怎么做才正确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发心。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求觉悟的心,觉悟就是智慧,一个觉悟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他所做的事、所说的活都能够符合佛教的标准,都能为大众所接受。我们没有觉悟,说的话、做的事不但有局限性,有时甚至会是错误的,这样当然不能得到别人的接受。为什么会错呢?就因为你有烦恼。
我们刚刚谈到觉悟,你会说我难道没有觉悟吗?能不能讲我没有觉悟?这是个问题。我们怎么觉呢?大部份人所有的,是知觉和感觉。知觉和感觉不一样,知觉就是我知道了某某人、某某事,然后觉得怎么样怎么样,这叫知觉;感觉是凭你感性的认识,然后你认为如何如何。我们现在仅仅停留在知觉和感觉的基础上,知觉和感觉的底线还是贪瞋痴烦恼,还是以根本无明作为底线。如果对我好的、对我有利的,就觉得这位法师不错,那你的心底还是以烦恼为根本。如果你真正觉悟,你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就会为了大家,为了维护整个佛教的利益与形象。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要能够觉察,我们发心学佛是为自己,还是为了一切众生,根本就在这里。如果是为了自己,那还是贪瞋痴;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那才是真正发心学佛。比如说有些同学喜欢打坐,他说打坐身心可以避免很多的躁动,很舒服。如果你每天对这个境界很贪恋,贪恋打坐舒服的那种感受,这依然还是一种贪心。同样,如果我们非常喜欢做一件事,一直地做,也很可能会引起贪心。比如写宇、画画、看书,甚至拜佛念佛,时间一长也会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以后,就会认为我每天如果没有念这么多的经,如果没有念这么多的佛,就不会成佛。
我们要断烦恼、要成佛,不在于你念多少句佛号,或念多少部经典,关键的是你用不用心。所以,不是说念得越多越好,也不能说一定要怎样才叫做 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做引导,就会变成执著,修行出现偏差的大都是过于执着的人。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是用智慧做引导,那么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贪瞋痴与无明烦恼为根本的。这方面我们要认真去讲究,这一步能做好的话,你一天当中,行、住、坐、卧、衣、食、住、行才能保持正念分明,能够保证用不断的佛号声降伏我们内心深处的根本烦恼。
佛教的皈依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束缚。心向佛法意味着什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皈依和修行?希阿荣博上师就这些问题作了如下开示。
我是在一块被佛法浸润的土地上出生、长大的。和我一样,在那块土地上生活的绝大多数人,对佛法都有着坚定的信仰。我们不希求今生的安逸,也不希求来世的享受。佛法没有减少我们的颠沛流离,甚至没有让我们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越、更有保障,因为众生平等,皆具佛性。那么佛法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使我们纵然一无所有、四处为家,内心依旧富足、安详?
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最贫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能无惧地接受无常。看看现代社会,人们一切的苦恼、挣扎都源自对无常的恐惧,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非常有意思,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首先他们认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他们很努力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们极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其次,人们认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就不会有痛苦。其实无常不好也不坏,它既意味着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着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开心还是伤心,全看你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并没有必然关系。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本以为牢不可破的观念、思想会改变,本以为相伴终身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健康的身体会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风顺的事业会转眼间破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著。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本文由:阿里云代理 http://www.56aliyun.com 复制请保留原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