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一念三千 壹 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相互依存...
第一篇 信解行证 壹 前言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
皈依三宝指什么皈依证证明什么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二节、什么是烦恼 要致力于断除烦恼,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烦恼、烦恼的种类,以及产生烦恼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烦恼通常是指内...
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 乘:是拓展。开发与发挥。利用的意思。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心意识的完全功能。也可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自己...
正念观身:练习9观身无常 九观想(尸体分解的九个阶段) : 1、观死尸膨胀瘀黑,脓烂充满。 2、观死尸或为乌鸦、鹰隼所啄,或为秃鹫、野狼所咬,或为蛆虫所食。 3、观死尸骸骨筋...
正念观受:练习12观察受之根源 彼正感觉身体之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身体之乐受。彼正感觉心灵之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心灵之乐受。彼正感觉身体之苦受时,...
第四篇 四无量心 壹 四无量心的意义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
第二篇 性 壹 前言 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
皈依三宝的意义 星云法师 目录 皈依的意义 三宝的意义 三宝的种类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程序 皈依三宝的利益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如何做一个佛教徒 附录 -- 三宝的呼唤 皈依...
圣典篇 第一三学经 诸比库,这是三学。哪三学呢?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库,什么是增上戒学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作为持戒者,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
皈依三宝的介说 惟觉法师 皈依三宝的介说(一) 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 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1 不生勤(断断) (一)名断断,谓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于其未生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为断故...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4 苦灭道迹圣谛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南传相应部...
三皈五戒仪轨 一、上香(三拜) 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三、忏悔(三番三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4 定力 何等为定力?谓四禅。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 定力(梵 samādhi-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禅之具修后,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三十七道品 序文 (附:三十七道品总表) 一、【序文】 礼敬世尊,应供,等正觉 稽首 皈依佛 福慧两足尊 说法利人天 稽首 皈依法 四谛八正道 指引到彼岸 稽首 皈依僧 续佛种不断 果证...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壹 为什么要受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
圣典篇 燃烧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嘎亚象头山,与一千位比库在一起。 在那里,世尊对比库们说: 诸比库,一切在燃烧。诸比库,如何为一切在燃烧呢?诸比库,眼在燃烧,颜...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人的行为:有些...
七觉支(七菩提分)是什么? 七觉支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着的自然洒脱...
第三篇 生死烦恼 壹 生死的过患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存,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与困难;因为有死,不但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
第三篇 法身实相 壹 法身实相的定义 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同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
佛门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佛法与外道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的差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以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法印为肯定的判别。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问曰:何等是佛...
菩萨行果 第一节 菩萨乘的发心和誓愿 一、略说大乘名义及其殊胜 梵语菩提萨埵,略言菩萨,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埵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
佛教五戒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壹 前言 净土思想并不仅属于净土宗,也不只局限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论》这三经一论的宝典;在许多大乘经论...
我们信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佛教中的皈依为:皈向、依靠、救度之义。我们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大念处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古卢国名为甘马萨昙马的古卢市镇。 在那里,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那些...
第三篇 判教 壹 判教的起源 判教是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 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
巴利语汇解 六、道果 弟子:巴利语svaka,直译作声闻,意谓通过听闻佛陀音声言教而修行、证果的弟子。 如果依胜义谛,只有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四双八辈)才能称为声闻;但若依世俗谛...
略谈五戒 五戒制因防非止恶 道德标准 何为五戒儒家五常 (仁)不杀生 (义)不偷盗 (礼)不邪淫 (信)不妄语 (智)不饮酒 五戒制意杀 生 偷 盗 邪 淫 妄 语 饮 酒 具缘成犯杀 戒...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 四念处 四 念 处 菩 提 分 ------------一乘道------------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壹 前言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2 令断勤(律仪断) (二)名律仪断,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 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由是因缘...
四谛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最初在波罗捺斯城外鹿野苑说四谛*轮教化五比丘,令他们观察世出世间的因果道理,而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五八听闻了这四谛法门,漏尽意...
净土的修行方法三:极乐世界 现在大多数的信佛修行人,都认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无忧无虑了,就可以享福啦,就没有烦恼与痛苦啦,都把往生极乐世界作为修行的目标。这与当今...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 云南鸡足山 释圣闻汇编 释题 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 南山《行事钞》引《杂含经》云: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往,男相成就,口说三皈是也。 五戒...
《仪轨》中发心的说明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发心基础上。不仅修行如此,生活中,我们每天也在发心。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若无心的参与,将一事无成。所以,心是一切行为的...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 四圣谛 从《表 2-1》,我们可以先大略的了解,五根、五力与四圣谛、八正道相互之间的关系。原来五根、五力是在述说着,如何圆满完成八正道的五...
蕴处界三科 一、五蕴 (一)五蕴名义 前面所说的五位百法,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词的蕴、处、界三科里可以摄尽。因此在说了百法之后,说蕴等三科。这里先说五蕴。五蕴即色、受...
第二篇 业 壹 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
第四篇 止观双修 壹 止观的定义 定慧二学在佛法上往往相应不离,《北本大般涅槃经》说: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无相涅槃。在修习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观来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观双...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
业处篇 第十节、平衡诸根 根,巴利语indriya,意为主导,支配,控制。五根是指在其范围内能执行支配作用的五种心所。它们分别是: 1、信根(saddhindriya); 2、精进根(v?riyindriya); 3、念...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 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2 威仪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
第五篇 回向 壹 回向的意义与种类 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回向的原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曾减弱,反而由于点亮其它的蜡烛...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3 苦灭圣谛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南传相应部六 谛相应316-317)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
忍辱 Khanti 「忍辱为苦行中最高尚的法」 「khanti Paramamtapo Tittikha」 忍让,是居家的美德。你是否有听过孟子的「自己三次反省」? 孟子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我横行逆施, 作为一个君...
十二有支 一、名义 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转生死,皆由无明为缘,造业受果,而轮转不息。观其循环的因果关系,不出十二有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二节 心法 心法,心作用的根本主体,自在线取各自所对境界,起分别虑知之作用。造善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此心,又叫心王,共八种识,识是心的别名,本义...
第三篇 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壹 华藏净土的特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庄严的妙境。在华藏...
第三篇 三轮体空 壹 三轮体空的定义 在人间生活,有许多因缘来成就我们,因此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5 慧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能、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
行位 一、总说行位 菩萨行位,就因果合说,总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佛果。若开十住中第一发心住所修信等十心为十信,于第十地终别开顿觉,则总为五十二位...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二节 中国之佛学 一、经律论之翻译 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有种种异说。为一般所公认有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和水平七年(公元64年)。但在此之前,即前...
第五篇 四禅八定 壹 四禅八定的意义 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学习次第,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第而修;就出家众而言,则须按照沙弥(尼)戒、具足戒等...
正确认识因果与福报 现在社会上信佛的人,都认为今生一切的感受与所遭所遇,都是上辈子的因果报应。认为持有世间的权利。金钱与物资享乐,就是福报。这是一种对因果福报的错误...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4 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
行 一、出离心 第二章中说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证未来世得到殊胜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轮回中来说,是很好的善报。但是,仍然没有超出三界,还是在生死中流转...
业处篇 第三节、去除五盖 在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vara?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
光明大道 人生抉择迷茫无智造业 光明皈依、行善 何为三宝佛、法、僧 人生抉择 人从出生成长、以至成人,一生中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抉择,年青时代要面临抉择学校及就读的科系,毕...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六节 净土宗 一、史略 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东魏昙鸟大师才有所发展。驾师依龙树的...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
巴利语汇解 二、佛陀 佛陀:巴利(梵)语buddha的古音译。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陀有两种含义: 1.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 2.自己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觉悟了四圣谛...
第一篇 空 壹 前言 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他所...
序言 这是一本依照南传上座部佛教传统观点来编写的佛教入门书。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为Theravda。佛教中最古老的流派,因其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故又...
圣典篇 盐块经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一、释名 佛有过、现、未十万三世无量诸佛,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于娑婆世界。创诞于印度是释迹牟尼佛,即佛教之教主。释迎,泽云能仁,...
第二篇 五趣流转 壹 前言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三节、生命的本质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因缘。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缘生法、行法或...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一、结集三藏 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殖教,佛之遗教,由诸圣弟子所闻特结漠之法藏。然此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 第一次结...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种法门。现在介绍如下: 第一节 声闻行果四...
业处篇 第二节、修习功德 在《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业处中,最为历代南传上座部佛教长老、禅师们所推崇以及教导的是入出息念。为什么入出息念会受到那么高的推崇呢?因为:...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 身念处,梵语 kāya-smrty-upasthāna,巴 ka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身念住、身观。即观身之自相不净,又观其共相苦、空...
佛教基本知识 正果法师著 佛陀如大良医,自医医人,兴运大慈大悲,以自觉去遍觉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觉者。无上觉简别菩萨。登地的菩萨,虽然是正觉者而亦觉悟其他有情,但因烦...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一旦前一生命结束,即转为另一生命。有清新生形态有四类:胎、卵。湿、化。 胎生、如人、牛、羊等。最初自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Varitta Sila)是戒行的修习,避免作坏的事。 众善奉行(Caritta Sila)是道德的修习,修习善的事。 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戒的修习。 避免作坏的事有五戒:...
业处篇 第九节、落入有分 当禅修者能够稳固地专注似相维持一段够长的时间,他将有可能达到禅那。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前,通常会先经历近行定的阶段。 近行定,巴利语upacra-sampa...
净土的修行方法二:念佛修行方法 念阿祢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念佛法门的一种,不是念佛法门的唯一。念佛方法分为三种:一。念佛法身;二。念佛功德;三。念佛名字。 一...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有神论者,以为一切现象,乃自神之创造而成,是为有神的宇宙论。佛教则不然,以缘起论说明宇宙万有。万有生起,完全属于自己之因果律。现在之果...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有哪些烦恼呢?贪婪、渴求、执着、痴迷、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赖。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种方式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觉得踏实。或依赖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或依赖地位,将地位当作...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一、大乘与小乘 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一、皈依三宝 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
第三篇 因果 壹 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
常援助亲属 「光宗耀祖」 这概念, 是华人独特的民族意识。由於华人的籍贯、姓氏之众多, 道统上, 许多个别不同的宗祠都有著一种强烈的「光大吾宗」之优越感。 一个家族里若有...
第一篇 十二因缘 壹 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二节、散播慈爱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 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2 苦集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南传相应部...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四节 天会宗 一、学统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悟一心三观。南岳慧思承此一心三观,并依《法华经》的义旨构成诸法实相论,遂为此宗主要思想。陈时智者...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壹 相好的定义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其中,「相好」是用来形容佛陀色...
人天行果 第一节 行 一、皈依三宝 (一)皈依的意义 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壹 前言 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
第四篇 中道 壹 中道的意义 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
什么是五戒讲义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甲、五戒三皈大意 乙、解释戒义 丙、出体 丁、受五戒的功益 戊、归戒之分合与授戒之具缺 己、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 庚、受五戒法 辛、五戒名义...
皈依戒与居士五戒 有不少对佛学感兴趣的人,因为担心自己守不了居士五戒,而停步于皈依的大门外。也有相当多已经皈依的师兄,至今没有搞明白皈依戒和居士五戒的区别,常常将二...
学处篇 第六节、自受八戒法 若有条件受持八戒的居士,应入于寺塔中,以敬信之心礼请一位戒行清净的比库求受三皈依及八戒。若于无比库处而欲受八戒者,亦可于世尊苟答马佛像前...
正确认识经律论三藏经典 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主要是依靠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怎么来的那? 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在释迦牟尼进入无余涅槃后,由释迦牟尼的后世弟子...
佛教问答 问:为什么有些人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佛教?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弄清什么叫小乘。小乘,梵语为h?nayna。其中,h?na含有恶劣的、下贱的、卑鄙的、低级的、庸...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壹 前言 佛陀将宇宙万有的事物,归纳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质现象与精神活动。但是众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对于心法不能了解的...
回向 Imya dhammnudhamma-pa?ipattiy, Buddha p?jemi Imya dhammnudhamma-pa?ipattiy, Dhamma p?jemi Imya dhammnudhamma-pa?ipattiy, Sa?gha p?jemi Addh imya pa?ipattiy, j?i-jar-mara?amh parimucciss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敬奉佛! 以此法...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皈依,须有正当的理由,这直接影响到学佛的态度和成就。正确的皈依之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拥有的能够听闻佛法的...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1 安那般那念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
正念观身:对前九个练习的评论 当我们修习佛陀所开示的上述这九个即身观身的练习时,我们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身体、身体的姿势、身体的动作、身体的各个不同部位和构成身...
第一篇 涅槃寂静 壹 前言 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但是...
第一节 弥勒菩萨 (一)弥勒的事迹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三节 佛说三科的意趣 如来说蕴、处、界三科的意趣,如《俱会论》说: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众生愚执不同,法有区别,此为如来说的意趣。有愚心执为我,...
正念观法:练习16择法 彼有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择法觉支。 彼无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择法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择...
《仪轨》中忏悔的说明 发心之后,须以勇猛心修习忏悔。在无尽生命中,我们积累了太多罪业,并将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唯有至心忏悔,才能消除这些不善业力。 忏悔,首先要发露...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一节、生命之因 佛教强调:正如生病可以找出病因,生命也必然是有因的。然而,生命并非由所谓的上帝、生主、大梵天、大自在天所创造的,也不是由佛菩...
正念观身:练习7观察身体的各个部位 复次,诸比丘,彼应观想自身,自足底而上,自头发而下,此身为皮囊所包裹,种种不净充满,而作是言: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之简称。(梵语,指印度之语言)译言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众生...
圣典篇 小业分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 当时,年轻人苏跋多迭亚之子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与世尊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
发大心的因缘 发大心的因缘 (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 ②实智菩提 ③方便菩提 (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 心愿为立行之准 (丙)发大心的因缘①念佛重恩 ②念父母恩 ③...
皈依三宝是哪三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分法,不外从事相上和理体上说,可分为: 三种三宝、四种三宝、六种三宝 。 三种三宝 1、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佛陀最...
什么是四念住?四念住的意思 四念住就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意和外在诸法,要时刻注意观察,念念分明,以消除对四者的颠倒执着,以达智慧究竟解脱。即...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绪论 佛教虽产生于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随着经典的翻译。以及研习修学者的增多,遂而各宗发挥光大,且有系统的研究,确在中国,在唐代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
圣典篇 算术师摩嘎蓝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东园鹿母殿堂。 当时,算术师摩嘎蓝婆罗门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与世尊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
第一篇 心 壹 前言 心,是吾人现前一念灵知的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是诸佛的法身,众生的慧命,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一切颠倒妄想。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缺,只因无明...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7 正念 诸比丘!云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随观身,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以随观受,而热诚、正知、...
适时闻佛法 Kalena dhamma-savanam 「耳朵整天只听是非,不懂得听闻佛法,福祉从何而来? 」 时下生活,视听享受可说是一流至上,市面上流行的电子器材,电视、 录音机、 收音机、 音响...
正念观受:练习11了别受 彼正感觉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乐受。彼正感觉苦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苦受。彼正感觉非苦非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非苦非乐...
正念观法:练习18转化被压抑的结使 诸比丘,彼应了了分明眼根(耳、鼻、舌、身、意),了了分明色尘(声、香、味、触、法),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
《佛学基本知识》 释从慈 编述 东方佛学资料丛书 199411 自 序 佛学基本知识是我在最近几年中,利用课诵之余亲笔写的;佛法浩如烟海,历代高僧大德门虽多著述,但多为古文艰涩难懂...
宇宙诸法的实相四法印 诸行无常 诸行:指的是法界一切物质现象与一切精神现象 无常:指的是永恒不断地运动变化着。没有丝毫绝对的静止的空性。 在相对世间里。无论是有情生命的...
立志於正途 立志、意愿、需求是构成人生吉祥的架构。吉祥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他探讨: 具有追求满足安全的需求; 有种安泰、安适、踏实的心理状态。 追求身心的安顿,思考什么...
巴利语汇解 三、戒律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释:乞讨者(bhikkhakoti)为比...
正念观法:练习19克服内疚和恐惧 彼有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掉悔。彼无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掉悔。尚未生起之掉悔云何会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掉悔如何弃舍,心...
瞻仰诸沙门 Samanananca dassanam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俗语,让人感觉往寺庙走的人都是问题人物。由於寺庙高挂「佛门净地」之故,造成闲人莫近,随接著就人被视为「禁地」。於是乎...
《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 七支供出自经中之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在佛法修行中有着重要地位。普贤菩萨的大愿,又称十大愿王,内容极为殊胜。 所有十方世界中等四颂为礼敬支...
巴利语汇解 四、教理 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 即圣者的真谛(ariyassa saccatt ariyasaccn?ti attho.) 圣(ariya),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谛(sacca),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这四圣谛之所以被称...
第一篇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壹 前言 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不...
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壹 前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一节、入出息念 在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所谓法者,梵语达磨,泽云法,轨持义。轨谓轨范,能生物解:持调任持,不会自相。合此任持良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此法,概括宇宙一切事...
第二篇 天堂与地狱 壹 前言 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生天堂,...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目录 壹:皈依的重要性 贰:总标皈依的意义 甲一、解释名义 甲二、三宝内涵 参:别明皈依的方法 甲一、事相皈依 甲二、理体皈依 乙一、皈依业果 乙二、皈依空性...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有情是蕴、处、界和合的生命流,非一期死了为结束,在因缘合会时,他将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能无限延续、须因缘的资粮。如灯有不断加油,才...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
圣典篇 大心材譬喻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鹫峰山,迭瓦达答刚离开不久。在那里,世尊就迭瓦达答对比库们说: 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
三皈五戒之意义 文珠法师讲述 目录 一、三宝的意义 二、三宝的类别 三、皈依的意义 四、皈依仪式与功德 五、五戒的内涵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
学处篇 第五节、自受五戒法 在家居士如果想在自己的家中受持三皈依及五戒,或者怀疑自己的戒不清净而想重新再受,他也可以在世尊苟答马佛像前恭敬受得。建议在家居士将此自受...
学处篇 第七节、十戒释义 下面是节录自《沙马内拉学处》一书中对沙马内拉十戒的解释。十戒尼出家十戒的持犯跟此十戒相同,而伍波萨他八戒法也与此十戒的前面九条相同,只不过...
正念观身:练习8身体和宇宙相互依存 复次,诸比丘,彼身无论处于何种姿势,彼应依界(组成身体之四大)而观其身曰:此身之中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种。 这个练习向我们表明,...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节 缘觉行果 一、名义 缘觉乘,又云中乘,亦云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不依如来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线,证辟支佛果,泽云缘觉,或独觉...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四节 何谓僧 所谓憎者,梵语僧伽,泽云和合众。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僧有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四种。僧称为和合,主要体现在六和精神上...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一节、苦圣谛 佛陀的教导以四圣谛为根本。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圣谛。那么,什么是苦呢? 有人听到佛教讲苦,就认为佛教是苦的宗教,是消极、悲观的宗...
三皈五戒的含义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即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为...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2 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三节、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 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
第二节 果 一、圣位所断烦恼 声闻乘行者,从世第一位善根之间发起真无漏智,即能断尽三界的见惑而成为初果圣人。此后更不断地数数修习无漏圣道,即能渐次地断尽修惑而证得阿罗...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五节、烦恼的表现 当烦恼产生时,会通过三种门(管道)呈现出来: 1. 身体的行动身门; 2. 口头的语言语门; 3. 内心的意念意门。 经由身门、语门和意门的...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由此可见,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也可以称为佛法。然而,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
四如意足(四神足)是什么? 四如意足就是在世间修行解脱者,要培养令自己事事如己意的四个方面的精神力量。这四方面的精神力量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维如...
业处篇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 如果禅修者的心态达到平衡,把五根平衡了,再提升正念,持续地将心专注在禅相上。随着定力越来越提升,禅修者将能够超越近行定的阶段,达到安止定...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五百位悠闲自在的扎德沃青年经常游逛野外公园,享受大自然的明媚风光。他们在盛开着白莲、青莲等各种奇花异卉的公园里无忧无虑地嬉戏,经常以各种花蔓编...
第二节 五位百法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我们假若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到其他国家。多年来他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贫苦。 一次乞食,穷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走进了一处豪宅。穷子见到...
一时,世尊出游嘎吉。途中佛告阿难:阿难,把我的法衣折成四层,我的背很痛要在上面休息一下。阿难依佛所言把法衣折好铺在地上,世尊以狮子卧式休息后,思及自己周围的很多凡...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五根》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 应于此观信根。 诸比丘...
《法句经》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位出身高贵的比丘,出家前是很好的朋友。出家后,一位熟悉经藏,善于弘法;另一位则通过精进修道,证得了阿罗汉果。...
第三篇 佛陀十号 壹 佛陀十号的定义 我们除了从佛身来了解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认识佛陀。 由于佛陀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种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
昔时,佛与常随诸大比丘众,游化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千二百五十位菩萨与无数的大众,皆来到佛所在之处集会。 无数的人众在佛座下剃发出家为沙门,他们各自带领五百位随...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二节、生命的构成 生命,在佛陀的教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佛教要分析生命的构成,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
今天是四月十五众僧结夏的日子,说到安居,很多人都会想到佛陀在修罗婆国安居食马麦三月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是另有因由的。 今天就和大家说说这段密辛因缘。 在《大宝...
【经文】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王要莫看。待与王药,然后示王。于是即便远方取...
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皈依三宝,安住于三宝慈光加持之下,有如获得最有效的护身符,最坚实的铠甲,能使我们的生活、修行平安顺遂。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非人等其他鬼神,都无法伤...
果德 一、菩提 佛位圆证二转依果,为菩提涅槃。菩提是能证的无漏智,涅槃是所证的真如理。菩提是所生得,涅槃是所显得。 菩提是转有漏杂染的八识而成的四智相应心品:(一)大...
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 业处:巴利语kamma??hna的直译,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有两大类业处: 1.止业处(samatha kamma??hna)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属于增...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九节 小乘二宗之略要 自佛灭后百年余,佛教产生异议而逐渐分裂,义学纷法。直至佛灭后九百年初,世亲造《俱舍论》,又九百年中,河梨跋摩造《成实论》。因这...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会...
第一篇 苦乐交集 壹 人生之乐 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题名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江,这条江水又深又广,在江河的岸边,住了五百户人家,他们从未听闻过道德的精神及佛法的真谛,人民个性刚强,难调难伏,横行无忌,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名叫遮罗,他的王后一直没有生育,遮罗王很伤心。一天,遮罗王把王后叫来,说:你回娘家去吧!什么时候找到了生孩子的药方,就什么时候回来,免得我再...
【经文】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复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当出之。即用其...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即时努力改过、忏悔、行善、不因循苟...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佛陀告诉比丘们:当天子在天上的寿命即将结束时,会有五种衰相现前。是哪五种现象呢?第一、头冠上的花开始凋萎;第二、天衣出现污垢...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佛陀觉悟了什么? 佛陀觉悟了法! 什么是法? 法,巴利语dhamma,它...
佛陀在与弟子闲谈时说到: 我知道有这样一个婆罗门,家中非常富有。婆罗门已经年迈,只有一个16岁的儿子,其母已亡。这个婆罗门又娶了一位妻子,不久后妻有孕。未待生产,婆罗...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
这天清晨,佛陀与弟子们经过犁越河畔,要前往毗舍离城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捉到大鱼,却怎么也拉不上来。最后五百位渔夫召集五百位牧人,连同他们的牲口们,拚着老命、气喘吁...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发心常行供施的婆罗门希望凡来接受自己供养和布施的人不要有任何争论和斗争等不祥之事。 一日分别来自市中心和市郊接受布施的婆罗门互相不合,市内的对市...
从前有一位在深山苦行的行者,每天靠着野果泉水充饥裹腹。由于不断地精进用功,所以身心清净,烦恼消除,一切诸天鬼神都对他非常赞叹和恭敬,整个国家也都因此富饶安乐,风调...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在此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以耕田为业,娶了门当户对的妻子,结婚后刚满十个月就为他生了一名男孩,取名月光。 光阴荏苒,月光逐渐长大,一日与...
原标题: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养值得供养的人―诸佛、诸佛弟子和克服执著、邪见与傲慢,远离诸忧患的人;供养寂静、心无畏惧的人,功德不可衡量。(偈195/196)-摘自《法句经》...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长者,名叫婆持加,他常起瞋恚,乱发脾气,所以没有人喜欢亲近他。不过,婆持加却对外道非常地崇信与恭敬。后来,婆持加生了...
什么是佛(总结)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佛了吧? 佛:是一位已经圆满地自觉觉醒了真如自性的人。 佛:是一位具有清净智慧与清净智力通达无碍的人。 佛:是一位智慧。智力。解...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阿那邠祁长者身患重病,舍利弗尊者以天眼观见此事,随即跟阿难尊者说:你和我一同前往问候阿那邠祁长者。 便和舍利弗尊者持钵入舍卫...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āna,巴 cittecittā 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心念处。即观能求 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
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长者,他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儿,这个孩子肚子饿了要吃奶,但是母亲的乳汁一进入他的口中,都变成败奶,吃其他的东西也是这样,但是不吃又不行,...
圣典篇 若希望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称呼比库们: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
昔时,释迦牟尼佛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大比丘众,游化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众比丘聚会共相议论:暴志比丘尼为了实践远大的志业而舍家、修行学道,归命三宝。 既归命...
对于释尊身体示现的这种老化现象,《增一阿含经》曾记载过一段佛晚年时与阿难尊者的感人对话。 那时,佛正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处,顶礼佛后,...
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 应当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 要修习入出息念,就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有很明确的次第。这种次第在所有经典里的教导几乎都是一样的...
舍卫国里有一大富长者,为了祈求后嗣有人,费尽苦心,不但重聘迎娶高门大姓的女子,并以种种伎乐娱乐新娶的夫人。没想到夫人十月怀胎,竟生下一个患满恶疮、流脓流血的男孩。...
第一节 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 净土法门,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喜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竹林精舍弘化时,当时有无数已证得道果的弟子为常随众。国内有一位婆罗门,贫穷困乏,无钱又无食谷,他勤奋努力,可是衰运与祸事却紧追不舍,他想尽一切方...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壹 极乐净土 一、阿弥陀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不可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智慧、愿力、光明拔济...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世尊带着侍者阿难入城乞食。世尊身上所穿的袈裟,有少许磨损,尚未修补,欲藉此因缘让众生培福修慧,度化应度的众生。佛与阿难乞食...
第一篇 惭愧忏悔 壹 前言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
从前有位年轻人,他拥有父亲留下来的大笔遗产,却不知如何管理。他生性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又交了一帮坏朋友,没有多久,就把父亲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 他父...
很久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个修道人。他心地善良,为人慈悲,经常扶危救苦。当时,迦夷国有一对老夫妻,都是盲人,两人年近花甲,膝下无子,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后来,老夫...
过去,佛陀曾是位居士,他与五百商人一起出海采集珍宝,数月之后,采了满满一船。 可就在返航途中,船只遇到了风浪,天空电闪雷鸣,云集而来的海神围在船舷四周,好像城墙一般...
遵从 Sovacassata 「随意而安」是一种逍遥自在人生,是心安理得的精神领域。人其实是能够潇洒在此世间任意游,无奈被贪欲之心所牵累,生活得很不自在,很不自然。 遵从是维持社会...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对比丘开示:世间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种事呢?一、应当丧失之物不想失去它,此事不可得;二、灭尽消亡之法,希望它不灭尽,此事不...
佛教所指的世间有哪些?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杂阿含二三三经】(世间)【大正大藏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世间...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6 正精进 诸比丘!云何为正精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不令生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位大富长者,娶了名门贵族之女为妻。长者还特别聘请城中最好的乐师,每日演奏种种上妙音乐,来取悦夫人。 长者夫人怀妊十月后,...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诸比丘!由于不能彻知四圣谛,你我长久以来,皆迷失于生死轮回!」(见《相应部》56.21) 在《弥兰王问经Milindapa?hā》第六品九经:「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
有一次,一个人想侮辱佛陀,看一看佛陀有什么反应。于是他朝着佛陀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 佛陀擦了擦脸,然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好像他说过什么似的。这个人被弄糊涂...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 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
学处篇 第八节、持戒的功德 (S?lnisasa) 一、在《法句经》第54-57偈中佛陀说: 花香不能逆风送,栴檀.答嘎拉.茉莉。 善者之香逆风送,善人之香飘诸方。 栴檀.答嘎拉,青莲.瓦西其, 如...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 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 二...
什么是净土? 净:是清净的身心。 土:就是宇宙四大物质风。水。火。地中的地,地是这四大物质中最坚固的。 净土,就是身心清净坚固不退。 什么是净土的修行方法? 净土的修行...
昔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一日,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二位尊者于受食前,先观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希望能藉此因缘,教化众生厌离生死,求于涅槃。 当时目连尊者...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里有位萨迦国王,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二王因一些争议而起兵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 一日,梵施国王又率领军队在康丹河边安营扎寨,气势汹汹;萨迦国王也...
尔时拘楼孙佛在于空中。为一切众生除一切病故。除一切恶鬼障难故。而说咒曰: 南无佛陀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拘楼孙 多咃伽多耶 阿罗呵提三藐三佛陀耶 唵 伽吒伽吒伽吒...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壹 前言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
从前有户人家,十分贫穷,生了个小男孩,实在养不起,只好用破布包着,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孩子扔在街上,还把家中仅有的一点钱,放在孩子身边,希望能碰上个好心人,把孩子...
【经文】 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道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佛门三皈依的真实意义与利益 皈依的真正意义有什么呢? 一、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皈依是表示我信仰佛教,假如没有经过皈依这个仪礼,只是拜拜、烧香...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一节、佛陀 上篇 您认识佛教吗? 一谈到佛教,许多人会联想到:去寺庙游玩,据说烧炷大香可保佑财源广进、官运亨通;到庙里点长明灯、万佛灯,据说可以保...
在佛陀入涅槃还没有很久的年代,当时迦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把斯波酰村封给了婆罗门弊宿。 有一次童女迦叶跟五百比丘游行弘化到了这个村庄,村民们很早以前就听说童女迦叶广学多闻...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1 苦圣谛 何谓苦圣谛?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爱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
佛说:人身难得。生世为人难,值佛世犹难。生世为人,六根具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憍(jiāo)萨罗国波斯匿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后,前往祇树给孤独园。然而,...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壹 转识成智的目的 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
曾经一段时间,佛陀带领着弟子们住止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 有一天晚上,众比丘在法堂里静坐习禅。大约在半夜时分,佛陀前来探望大家。 正在此时,王舍城外的灵鹫山方向,传来...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4 正业 诸比丘!云何为正业耶?诸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诣比丘!此名之为正业。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令人感伤的事情。 一天,有一位比丘拿着钵盂去乞食,随缘而行,来到一位珠宝师家门口。 当时,珠宝师正在为国王穿一串珍贵无比的珠子,看见...
第二篇 结集 壹 前言 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式,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自在王佛世时,有一个国王,他听了佛的道理,心里很向往,产生了无上的向佛之心,就抛弃王位,当了法门(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派中出家者,统称沙门。佛教...
一日,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汲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弹琴自娱。 妇人听到美妙的琴音,...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1 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
佛前多劫兴供养 所积广大佛法缘 一念嗔心才兴起 尽焚彼福成灰烬 我们在佛陀的面前做种种的供养,香华灯涂果茶食珠宝衣这是十供养;用身拜佛、口赞佛、心观想佛,所谓三业身口意...
菩萨的修行方法(五明) 菩萨乘愿往返世间救世度生,必要掌握世间的各种知识与生活技能。即能自养其色身,不给众生带来负担,又可以聚积资财,为众生施以种种布施。伺机善佳引...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法句经》 Just as a solid rock is not shaken by the storm, the wise are not affected by praise or blame. from Dhammapada 固若磐石 跋提是祇树给孤独园的...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节 唯识宗 一、学统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造法相状。 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说了《瑜伽师地论》,最初发明此唯识理...
过去有一个婆罗门,他有一位妻子,年轻美貌,姿色无双,可惜情欲深重,心中向往纵欲淫乱,但因家中还有婆婆,不能肆无忌惮行淫,心里偷偷设想奸计,想要害死婆婆。她平日装得...
讲好佛教自己的故事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如果用佛法的标准:无常、无我、解脱和诸法空相这样的内容,赋予自己担当责任和良知,去讲好佛教的故事,就一定会理直气壮! 一个国师不...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在一次的禅思中,体悟到:世间人的欲望是很少能满足的,也很少有人带着对欲望厌患之心而去世。能知...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从《表 2-1》,我们可以先大略的了解,五根、五力与四圣谛、八正道相互之间的关系。原来五根、五力是在述说着,如何圆满完成八正道的五个重要元素。经...
昔日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家中非常富裕长者名叫最胜。虽然他的家里非常富裕,可是为人却很悭贪。从不布施他人,不管是任何人来他的家里乞讨,他都会不不由分说地将来人给赶走。...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二节 业感缘起论 业感缘起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有情业力所感生。《俱舍论》云: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但由有情业差别起。一切有情由感作善恶等业,...
从前有一人名叫罽夷罗,因为家境贫寒,没有资产,夫妇二人都为他人做工,每天都在饥寒交迫中凄惨困苦地生活。他们看见村子里有很多富豪,都纷纷到佛寺作大施供法会,心中十分...
正确认识魔 魔!分内魔与外魔两种。 内魔有:五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善根魔。禅魔。善知识魔和菩提法魔。 五蕴魔:众生能凭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作很多的业。...
昔日,佛在舍卫国弘化。当时,城东有一位妇女的孩子名叫芜耶楼,因此大家称呼这位妇女为芜耶楼母。某月十五日,佛应芜耶楼母之请,到其家中说法。 一位奉持佛戒的女子,名叫堕...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三节 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环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泽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3 令生勤(修断) (三)名修断,谓于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广说乃至策心、持心。 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比丘和一位年老的比丘到毗舍佉的家托钵。得到供养的食物后,年老的比丘就独自到其他地方去,留下年轻的比丘在毗舍佉的家。这时候,毗舍佉的孙女正要过滤水...
正念是明灯不是法官 附(书评) 读一行禅师《生命的转化与疗救》 这一年来,最大的喜悦是听一行禅师讲经说法。感恩一行禅师,也感恩净慧大和尚等善知识。翻译《一行禅师文集》...
萎花中佛 释尊成佛十年后,在耆阇崛山宝月讲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无量佛土的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与无央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
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禅修。谈到禅修,就必须依照戒、...
有一年的夏天,古印度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了山洪海啸。大量田地城廓在瞬间被毁,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劫后大地一派凄凉,可谓哀鸿遍野! 生漏婆罗门目睹了眼前的惨状,...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三节、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
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谓智,实称真愚夫。 《法句经》 A fool who knows his foolish-ness is wise at least to that extent, but a fool who thinks himself wise is called a fool indeed. from Dhammapada 有一次,...
四个健康的心理因素(四依四不依) 学习佛法必备的四个健康的心理因素(四依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1.依法不依人: 我们学...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农夫耕种有三种需要随着时节来进行的工作,哪三种呢?就是耕田、溉灌及播种。农夫在耕田、溉灌及播种后,并不会希望:我今日...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壹 三身的定义 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舍卫城的萨迦国王与鹿野苑的梵施国王因一些争执,双方起兵战争,伤亡都十分惨重。 有一天,梵施国王又率领了军队,气势汹汹地在康丹河的附近扎营;萨迦...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皈依三宝,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之忌讳,皈依三宝犹如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亦如当选总统后,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同样的理由,要做个正信佛门弟...
有学说法句,如巧匠采花。 《法句经》 The striver on the path shall bring perfection to the well-taught path of wisdom, as an expert garland maker would a floral design. from Dhammapada 观身 一群比丘随从佛陀到一个村...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3 正语 诸比丘!云何为正语耶?诸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语。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
从前,佛陀在王舍城,对提婆达多说:我一直以慈悲系念你,身、口、意都对你慈悲,对于之前的恶行,现在可以忏悔。提婆达多听后却叫骂着离开了。 众比丘说:为什么佛陀以这样的...
在波罗奈城有一位长者之子耶舍,非常聪明且富贵胜人,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脚上穿着无价珠宝镶饰的鞋子。一晚,耶舍与诸多表演歌舞伎乐的女子狂欢后,各自倒头便睡。 半夜耶舍...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
从前有一国家,五谷丰登,人民安宁,从来没有什么疾病,人们日夜唱歌跳舞,无忧无虑。 某日,国王问大臣们:我听说天下有祸这种东西,不知道祸是什么模样? 大臣们回答说:启...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8 正定 诸比丘!云何为正定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内净、为心一趣...
在古时候,浔阳江湖边,有一个老婆婆以杀鱼为业,把别人捕的鱼买来,卖时就帮买的人杀,就这样杀了几十年的鱼。后来这个老婆婆死掉以后,到了阴间,见到阎罗法王。 阎王就问这...
你心中是否经常升起一些虚无的念头?一些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也会在心中经常出现?心念无色无相,纷沓而至,神游虚空,只有能调伏心的人,才能解脱魔障。 僧珈逻仕达是舍卫城的一...
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三皈依讲义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
过去,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长者,家中仓库盈满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珍珠等珍宝,所拥有的僮仆、家臣、佃农、牛羊牲口乃至象马车乘亦不可胜数,往来作买卖的各地商队总是川流...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 四圣谛是什么? 四圣谛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真实现象,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四个真实的道理。也就是生命现象在世间的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就是:苦...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故有厌离五浊、欣乐净土的信仰! 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有一个二...
巴利语汇解 一、佛教 佛教:巴利语Buddha-ssana。Buddha,意为觉悟者,即佛陀。ssana,意为教导,教说,教法。Buddha-ssana即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 教理...
此故事摘自:《贤愚经.卷一》,三宝住世大明灯,礼敬供养出苦轮。得遇三宝,是众多善缘的成就,若没有佛陀累劫勤修、大梵天王请佛住世、僧宝承传法脉、大善知识慈悲化众,芸...
五戒意义是什么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
某座寺院有一只黄金锅,寺院就用这只锅,煮出各式各样的东西给行路的人吃。 有个男人想盗出那只锅,于是穿起袈裟,冒充和尚,混在僧众之间。当时,寺院内的一位高僧正在说他闻...
第三篇 明心见性 壹 前言 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如何认识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
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虽奉佛多年,然对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否存在,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疑惑。有一次,国王亲至祇园精舍拜见佛陀,专门向佛请教善恶因果之事。 波斯匿王请教道:世尊!...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壹 八正道的定义 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
学处篇 第九节、敬僧须知 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礼仪 一、恭敬 1、作为佛弟子,皆应当恭敬三宝,以佛、法、僧为唯一信仰和皈依。僧人,是三宝的代表,是传承佛陀教法的根本和支柱...
舍卫国中,有位长者的妻子产下一名相貌端正的男婴,这孩子出生才没几天,竟然就会开口说话。男婴问父母:世尊还住世吗?长者夫妇回答:是的。又问:那么舍利弗尊者、阿难尊者...
根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记载,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那时,阿难尊者独居闲静处习定。 到了夜晚三更后,看见一个饿鬼,名叫焰口 (又...
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一位比丘前往世尊处,恭敬顶礼佛足后,在一旁坐下。过没多久,比丘离座向前请法:世尊,所谓的劫,它在时间上是长、是短?它...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其子娶妻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媳九月怀胎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举行了隆重的庆贺诞生仪式,取适合种姓的名...
昔时,佛与千二百五十位常随大比丘弟子及众多菩萨,来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化。一日,佛于早晨天亮之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当时,有位远方来的人,牵着一头肥盛有力的大...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对诸比丘开示:比丘们!你们应当思惟「诸法无常」的道理,并且广布无常想,若是已思惟、广布无常想,就能断尽对欲界的贪爱习气,断...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轻比丘后,思索着该往何方弘法,才能广利一切人天? 摩竭提国的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信奉外道的他们,极受国王臣民的尊崇敬...
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 讲于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 净慧法师 今天举行一次结缘皈依。 结缘皈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场的所有的营员,大部分是发起了要皈依三宝的信心,但可能也有一部...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太子日渐成长,阿私陀仙人曾预言,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若出家修行则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父亲净饭王观察,悉达多...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5 慧力 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 慧力(梵 praj.ā-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圣谛之具修后,观悟四谛,成就智能...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2 正思惟 诸比丘!云何为正思惟耶?诸比丘!出离之思惟、无恚之思惟、无害之思惟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思惟。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佛以譬喻为说出家之殊胜。 佛言: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恒常观想:世间舍宅是一切烦恼之所生处。为什么?譬如有人建造八座...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4 令住勤(防护断) (四)名防护断,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
身体的病痛是否会引起你内心的痛苦?如果有个重病号跟你说他现在痛并快乐着,你是不是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佛陀教导我们身虽苦而心不苦,苦的来源是身苦,佛法的重点是察觉心苦...
业处篇 第八节、关于禅相 在入出息、长短息、全息或微息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时候,光通常出现在外面。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罗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3 念力 何等为念力?谓四念处。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 念力(梵 smrti-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念处之具修后,于修四念处得五种念处...
弗羯罗卫国有一位画师叫羯那,因为工作的缘故到石室国去。到石室国后到各个塔寺朝拜,并为一精舍作画获得了三十两银子的酬谢。回国的时候正赶上本国人做五年一次的大法会。这...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
【经文】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悉究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
【经文】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释义】 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
发奋勤正行 「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劫受余殃」 於道业上来论,学佛者在发奋勤正行上,有著二种正行法,即事修与理修上的四正行。所谓事修上的四正行即: 1. 亲近善士∶善人则...
原标题:为水争吵 众生满怀瞋恨,佛陀不瞋恨,众生满怀瞋恨,佛陀安住不瞋恨。(偈197) 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没有烦恼苦痛,众生种种烦恼苦痛,佛陀没有烦恼苦痛。(偈198)...
吉祥安乐 不假外求 有人往邪道求,有者向权霸谋,更甚者是往鬼神要。由於人心劣性的倾向,故宗教得以衍生不息,诸多的外道神棍及灵媒也就藉著「替天行道」、为神服务的旨意,...
忍辱胜怨,善胜不善,胜者能施,真诚胜欺。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20恚品 21》 所谓忍辱胜怨: 如过去阿阇世王集结四种兵,前往攻打舍卫城;而波斯匿王也集结四种兵迎战,结果波斯...
今天这篇故事节选自《贤愚经》,主人公是佛陀前世毗楞竭梨国王。据《贤愚经》记载,释迦牟尼证道成佛之后,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
久远以前,在裴扇阇国中,有一婆罗门女名叫提违,提违家中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早年守寡,并且上无父母、膝下又无子女可依怙,总是孤伶伶的一人,终日闷闷不乐的。当时婆罗门中...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三节 华严宗 一、宗义及学统 华严宗是依华严经而成立。释等初成道,悟法界真理,于其管自心征得而直说与人。但其义理高深,仅有大菩萨知真理。述说有情同具...
过去,佛陀曾是位寡母的孩子,他素喜朝礼寺庙,厌离邪道,喜持正行,虔诚皈敬三宝,禀承佛陀教化,白天请益,晚间持诵,修行越来越精深,境界越来越高远。他博览经卷典籍,对...
原标题:幸福是什么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团和合令人喜悦,比丘持戒令人喜悦。(偈194)-摘自《法句经》 一群比丘在讨论「幸福是什么?」的问题...
【编者按】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多次教导他的弟子修习四念处。佛陀入灭之后,四念处仍然是南传上座部最主要的用功方法。《四念处经》之于南传佛教,犹如《金刚经》之于北传佛教...
《杂譬喻经》中记载,以前一个屠夫向阿阇世王祈求:如果节会之际,有要宰杀的旁生,请大王让我来宰杀。国王感到很稀奇,问道:屠宰的事,一般人都是不愿意做的,为什么你愿意...
昔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弘化时,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已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四位梵志都知道自己七天后寿命将尽,于是便聚在一起讨论:五...
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在竺叉尸罗国的博罗吁罗村中,有一位名叫称伽拔吒的商人。他原本是一位家境富裕的长者子,后因家道中落以致贫困潦倒,亲戚、族人因此轻视他,对他...
有情生命循环的过程(十二缘起) 有情生命循环的过程分为十二步,依次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缘起。 一、无明:...
昔日,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当时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修伽,拥有无量的财宝,娶了一位望族的女子为妻,并时常请人表演歌舞伎乐以娱乐妻子。长者之妻怀胎十月后,生下一...
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手,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于是,佛陀教导这位手居士说...
法量大和尚指引榕荫读书会的学员学习《阿含经故事选》经典选篇《二十亿耳的精进》,并就学员们在学习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了智慧的开示。 学员说:一个人生前学佛十二年,精进诵...
菩萨的修行方法(四摄法) 摄(nie):是收敛。聚集的意思。 四摄法:就是可以亲近一切众生,将其收敛。聚集到止息诸恶。常修善法。趣向解脱。回归自性。自利利他的道路上来的四...
有一只六牙白象王生了两万只象子。它有两个母象配偶,一个年纪较大,一个年纪较小。 有一次白象王出去玩的时候,刚好经过一 棵大树,树上开着漂亮的花。它想把花送给两 位配偶...
正念观心:练习14 观嗔恚 彼有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有嗔恚。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尚未生起之嗔恚云何会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嗔恚如何弃舍,心中了了分...
舍卫国中,有位大富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端正庄严的儿子。这孩子诞生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如此殊胜的瑞相,长者夫妇非常欢喜,连忙请来占相师为孩子看相。 占相师告诉长者夫妇...
质多长者有位亲戚,名叫阿耆毗迦。这位阿耆毗迦自幼就慕恋修道,后来不顾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偷偷跑到裸形外道那里去出家。修行了好多年,却毫无建树,还差点把身体折磨垮了。...
修断 一、所修胜行六波罗蜜多 菩萨于诸行位中,修习无量法门,若随类摄,六种波罗蜜多可以摄尽;所以六波罗蜜多,是菩萨的正道,也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如《解密经》经中...
《杂宝藏经》以善光公主为例:浅释旺夫、旺妻,克夫、克妻之因果缘起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她长得不但不但端正,而且聪明伶俐,所以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她。有...
南天竺国有个男子皈依佛法,出家修道。这本是好事,但他有一种习气,喜欢经常洗澡,用酥油等物满身涂抹,一定要使身体十分洁净、香滑。在其他吃穿方面也十分讲究。总之,一句...
三皈五戒十善 (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壹 前言 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
婆罗门女卖房救母的故事 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
昔日,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位婆罗门青年名叫佛移,前来问讯顶礼后,恭敬地向佛陀请法:世尊,在家之人如何能在现世获得利益、安乐?佛陀慈蔼地说:在家居士有...
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领大军经过佛陀讲经说法的道场,听到一位出家师父诵经的声音特别好听,他就下马来请教佛陀,并且向佛陀顶礼。波斯匿王向佛陀说:假如您能够请那位诵经的师...
如果是长辈送给你的东西,你可以拒绝吗?佛陀为什么要拒绝姨妈供养他的金缕衣呢?在佛陀看来,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亲疏之分。 有一次,佛陀来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
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众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濡目染下心...
第十一课 佛法的内容 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当时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佛陀的言教,皆以口传记忆方式传诵。佛陀入灭后,弟子们深恐佛陀的遗教散佚,同时也为了确立教法的流传,...
救世大悲者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两位圣者与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法缘。尤其他们被一般民间所敬仰的程度,并不逊色於其他外道的...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 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舍卫城中,有一个强盗叫楼陀,腰里佩戴着利剑,手持弓箭,在路上抢劫过往行人财物,用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他竟然经历了几天饥渴地逼恼。这时远...
过去有一位恶生王,某日游赏王宫林苑时,在园中的厅堂看到一只金猫从东北角跑出来,随即钻入西南墙角。国王便遣人寻觅方才金猫行经的地方,结果挖到一只铜制的瓮,瓮的大小约...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豫于日日中毂取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②,或复酢败②。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毂...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下) 贰、国际佛光会 一、国际佛光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于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假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成立大会。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
天色已晚。 灯光下,来客端正而年轻的面庞透露着远行的疲惫。 主人关切地询问陌生人:年轻人啊,怎么会大老远来到这里? 来客回答:我是舍卫国人。在我们的城内,不论男女老幼...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为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先四处参访,后来六年专修苦行,身体虚弱,骨瘦如柴。他认识到苦修不能得道,便决定乞食,增加体力。 清晨时分,菩萨穿好了袈...
第二课 佛教与命运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事,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命运。对于命运的看法,有的人觉得自己凡事不如人,命运多乖,就怨天尤人;有的人认为...
往昔无数劫时,有一人行大布施,供养外道梵志无数千人。梵志常法,通晓经文多者得为上座。其中有一位梵志(提婆达多)年老多智,通晓经文,为会中第一。 当时,儒童菩萨在山中...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有一次,天帝释提桓因欲前往游戏园,令驾车人摩得梨准备一部用千匹马拉的大车。摩得梨接到命令,很快地备好马车来到宫外,并向...
第十六课 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 四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萨行者之所发也。然菩萨非别人,乃大心...
据《贤愚经》记载,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国中有一个女人,名叫难陀。她生活贫穷,孤身一人,依靠流浪讨饭为生。常常看到国中王公贵戚,大小臣民,一个个都备办斋饭...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一、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定其说是否正确。如世公文,得印可信。一切经教,若...
波罗奈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商人,一生中不知跑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大世面,直到快七十岁时,有一天把两个儿子叫到面前说,我老了,也该到休息的时候了,你们兄弟二人也已长大...
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化之时,国内有一位名尸利踬的豪富贵族长者,家中七宝盈溢。长者妻子产下一位男孩,相貌端正庄严,世间少有。长者夫妇非常高兴,于是请来相师为其占卜...
第三课菩萨道的次第 大乘菩萨的思想,源于佛陀自述往昔因中所行所为,在十二部经中的「本生谭」提及有发心者,为求佛道,精勤不休;为利有情,不惜身命的大乘行为和思想。凡开...
一日,佛与五百比丘一起聚集在阿耨大泉池畔,这五百位比丘僧中除了阿难尊者外,皆是具足六神通的大阿罗汉。时舍利弗问佛十事的宿世因缘。 佛告诉舍利弗:过去久远前,在波罗?...
略述五戒十善与精神文明 梦参 闽南佛学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国社会紧密地相结合。如初传时期,与神仙方术黄老之学相联系。因此,世间上不论那一派学说,那一种宗教...
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迹,龙女,大家都这样尊敬的称呼她。 小小年纪的龙女,生性就和别的女孩子不同...
《经律异相》,佛教类书,共五十卷,另有目录五卷,南朝梁代高僧宝唱等人纂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经译本、本土著作积累渐多,为了便于检索阅读,类钞纂集之作应时而起,梁...
昔日,有一个小孩,名叫沙弥罗,年七岁,喜好修学解脱道,于是跟随一位沙门出家修行,作其弟子。师徒住在山中,沙弥罗听从师父的指导,并认真读诵经典,心不懈怠。 八岁时,沙...
提婆达多几次谋害佛祖,最后堕入阿鼻地狱。 阿难尊者说,正如佛祖所说,这都是提婆达多咎由自取,自己作恶,导致自己堕入地狱。我现在悲伤的是,提婆达多虽然不顾自己的名誉,...
第一课 佛教的真理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
过去,佛陀曾是位皈依三宝、年少丧夫的寡妇,她安于贫穷,以持守道业为乐,勇猛精进不知倦怠,她不以杀业谋利,只以卖油膏为生。 那时,有位年纪老迈的比丘,志向求取佛道,无...
第十八课 声闻僧与菩萨僧的区别 佛门行者,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名为「佛」;未成正觉,皆名为「僧」。依《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载,「僧」有「声闻僧」与「菩萨僧」二种;《...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编者序言 《佛学基础》一书系界诠法师编辑。 界诠法师俗姓李,福建省福鼎店下人,1959年11月19日出生,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 1978年7月,在福建太姥山平兴寺...